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无不把真善美视为一种道德风范和精神境界,作为修身养性,完善自我的行为准则。大凡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皆以此为其精神动力。我国历史上的诸葛亮就曾提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也曾说过:“一个人只知道吃光、用光,什么也不留一点给后来的人们,这样的人,不配享有做人的尊严和权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这些至理名言所表达的一个共同理念就是,人活着要有价值,而这种价值须以为百姓、为国家、为人类多做贡献来体现…  相似文献   

2.
吴灿新 《岭南学刊》2014,(1):117-122
道德代价是社会代价中的精神性代价属下的一种社会代价,特指人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为追求道德进步和社会进步所引起的道德的损害、损失和牺牲,即主要指正向的、舍乎道德的、善的价值和能够进行道德评价的活动、行为和事件等的道德价值的损害、损失和牺牲,以及为实现这种进步所承担的消极道德后果。从道德价值的特征来说,它本质上就是一种负面性、消极性、否定性的道德价值,是一种恶的价值,一种不应当的价值,一种消极内在性的价值,一种否定性的实践性精神价值。它不包含道德成本,它与道德成本成反比。它是对道德滑坡的深化认识,道德滑坡则是反映道德代价的一种表层形态。  相似文献   

3.
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党重要的精神标识,也是推进自我革命、建构党的形象的宝贵精神资源。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自我革命彰显鲜明的批判性品格、提供理论指导及指明正确方向,从理论上确立了自我革命的根本指南。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全党坚定理想信念、牢记性质宗旨、强化人民立场的重要途径,是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具体体现,从实践上拓展了自我革命的重要路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赋予自我革命刀刃向内的巨大勇气、顽强斗志和牺牲精神,从精神上锤炼了自我革命的强大韧性。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忠诚观的集中体现,构建了我们党光辉道德形象,彰显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取向,为自我革命注入了强大道德内驱力,从道德上厚植了自我革命的崇高品格。  相似文献   

4.
《创造》2012,(1)
12月25日中午,在广州市海珠区宝业路,一名女子晕倒在人行道上,随后一辆蓝色保时捷上的少女,与车上的另两位男子将晕倒女子抬到跑车上,并将其送往医院,少女则独自打车离开。这名救人少女被人称为“最美小女孩”,有网友对此感叹“道德回归”。  相似文献   

5.
孙美兰 《求索》2007,(11):92-95
物权法起草过程中,多数人主张规定拾得人法定报酬请求权以及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但物权法最终未作规定。物权法关于遗失物制度的设计,损害了拾得人的正当利益,更损害了遗失人一方的利益,同时还牺牲了法律的效益和公平价值。其根源在于:中国历史上所有统治当局所推行的“重义轻利”的道德观念。然而,由于它严重扭曲了现实利益需求的本来面目,以法律强制支撑的道德秩序并不能在现实中被维持,社会道德反倒会因此而沦落。  相似文献   

6.
道德脱离是个体用于分离行为与其内在价值观的一套认知策略与机制。组织可以通过降低道德脱离现象的发生以尽可能减少组织内的非道德行为,具体包括:第一,基于个体道德移情、道德认同、自我控制点的倾向和犬儒主义等个体影响因素;第二,基于组织文化、组织伦理气氛与组织舆论等组织因素的非道德行为管理与控制。  相似文献   

7.
婚姻法第四条关于“夫妻应当互相忠诚”的规定,只是一种价值提倡,属于道德领域里的调整事项,不宜介入司法公证范畴.道德调整与法律调整,其范围和作用都是不同的.道德调整需要人们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较高的要求,且主要依赖于人们的自觉遵守,而不是靠强制性的措施来实现.在道德方面出现问题,必须通过自我修养、舆论影响等措施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8.
道德代价是社会代价中的精神性代价属下的一种社会代价,特指人类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为追求道德进步和社会进步所引起的道德的损害、损失和牺牲,即主要指正向的、合乎道德的、善的价值和能够进行道德评价的活动、行为和事件等的道德价值的损害、损失和牺牲,以及为实现这种进步所承担的消极道德后果。从道德价值的特征来说,它本质上就是一种负面性、消极性、否定性的道德价值,是一种恶的价值,一种不应当的价值,一种消极内在性的价值,一种否定性的实践性精神价值。它不包含道德成本,它与道德成本成反比。它是对道德滑坡的深化认识,道德滑坡则是反映道德代价的一种表层形态。  相似文献   

9.
当道德居于自我认同的核心时,"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成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有道德成为做人的基本原则,道德认同生成。在道德认同的作用下,人生自我价值实现系统的目标、评价标准和价值活动都不会违背道德原则。道德认同引导下的人生自我价值实现过程是一个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共同满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时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相适应的经济交往道德理论系统尚未建立,原有的道德律令在新的经济交往行为面前显得无能为力,而道德目光“无孔不入”的特性又“迫使”人们对新的经济交往行为及其结果进行道德评判。这样,观念的陈旧、标准的紊乱、结论的矛盾、思想的困惑就在所难免。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一方面政策鼓励人们“谋利”,另一方面舆论上又提倡大家“奉献”。表面上看,这确实是“矛盾”的,因而,既有人利用表面的“矛盾”不正当地“谋利”,也有人囿于传统的观念而不敢大胆地“谋”正当的“利”;既有人不知道在…  相似文献   

11.
道德具有社会历史性、理想性和创造性三重本质,分别体现人的主体自觉、精神超越与能动性追求,与个体自我的自为、主体性价值密切相关。处于伦理关系和社会秩序中的自我,以道德存在为基本属性,以道德需要成就生命价值和体现精神自由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本然形上本体和应然德性价值相统一的道德范畴深刻体现道德与自我的内在关系。作为理解和成就道德价值的精神主体和人格实体,道德自我在道德本源价值上得以深刻确证。  相似文献   

12.
刘衍永 《湖湘论坛》2002,15(1):30-31,67
所谓个体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中起一定社会作用的个体,为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而具备的且指导自身行为的道德准则的总和。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从其表现形式而言,可以从社会和个体的层面、角度相对地区分为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社会道德表现为道德的宏观层面,个体道德体现为道德的微观层面。个体道德建构也就是个人道德上的实现过程,它是通过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道德内化来完成的。通过这种内化,个体确证自我作为道德主体的存在,显示自我的道德个性。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和认同,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  相似文献   

13.
我的价值     
有人对我说:“从事你们这样的职业一定特没成就感吧!你年纪轻轻的教些智障孩子怎么体现一身的价值?怎么实现自我的梦想呢?”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也曾例惑过、迷茫过,也曾动摇。我有一个高高壮壮的重度自闭痛症名叫大成。大成的向部识别能力较弱,总分不清别人,但他从没有认错我,这让我特别感动。  相似文献   

14.
文丽 《理论月刊》2003,42(1):54-55
从古代社会“以理制欲”为主导的欲望观到当今社会多元欲望观的形成,欲望在发挥着对社会和人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使社会和人一再地陷入困境之中。对欲望的道德调控是一个必须且有效的措施,一方面要加强制度伦理及舆论导向建设,净化欲望主体的外在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和改进对欲望主体的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认知、道德选择能力、增强其道德责任意识。为人们最终形成合理的欲望观,实现自我及社会价值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黄聘 《理论月刊》2012,(7):143-146
作为道德实践主体的道德自我及其确证方式历来是伦理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拟从十七大提出的"个人品德"这一概念入手,通过分析其内涵和意义,认为"个人品德"应当成为道德自我确证的新起点。本文主要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视角,提出了"现实的个人"是道德自我的本体确证、"道德需要"是道德自我的价值确证、"交往实践"是道德自我的方法确证这一理论结构。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生价值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要义。1.人与自我的关系。这是一个人格塑造的问题,人格也就是古代人所说的人品。要正确对待自己,塑造崇高人品,最关键的就是要正确对待生命与道德、人格的关系。儒家认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与道德阶值、人格价值相比较,道德价值和人格价值更为重要。2.人与他人的关系。这是关于人伦与群己的关系问题。古代思想家,尤其儒家学者提倡人与人应当互相亲爱,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并对人伦的准则与规范有着详细的论述。3.个人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民族是历史形成的一定人们的共同体,中华民…  相似文献   

17.
近日,几起有关劳动者权益受损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案例一:女工热死是噩耗是警报更是警告 7月3日晚9时30分,位于福州马尾的福建长隆纺织厂女工刘某晕倒在车间内,抢救无效第二天死亡。经福州总院急诊科医生检查发现,她血压很低,呼吸衰竭,体温41.6℃。医生说,刘某得的是热射病(是中暑病症中最严重的一种),进而引起中枢衰竭而死亡。刘某的工友说,该纺织厂车间常年温度很高,刘晕倒时,车间内温度高达40℃以上,近期高温天气,更是给他们“火上浇油”。据刘某家人说,刘晕倒前,已经发高烧,她曾向工厂请过病假,却没有得到批准。  相似文献   

18.
赵后起 《传承》2011,(18):48-49
在道德领域,社会公正原则要求社会维护个体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统一。它要求社会对其成员大公无私、先公后私、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和行为给予积极评价,并对其做出的牺牲进行相应的补偿;它要求社会认可其成员作为道德主体实施公私兼顾行为的道德合理性;它还要求在社会中,不道德的人和行为必须付出代价。维护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统一是道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热词     
当他人或舆论以道德来要求一个人必须做某事,或不得不做某事的时候,就是实施“道德暴力”。比如逼人让座的行为,不从者遭到殴打,以及早几年备受争议的逼捐等行为,都是典型的“道德暴力”。由于道德暴力在现实社会中无处不在,且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人们很难对其分辨是非。道德暴力的倡导者不满当下风气,但往往以“真理在手”的圣人形象出现,其行径常常违背了道德设定的初衷。  相似文献   

20.
《精神文明导刊》2014,(4):14-14
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并给出各自的答案。这种价值判断力,既体现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精神气质。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的解放、价值的多元,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一些领域和一些人当中,也出现了价值迷失和道德失范,甚至以丑为美、以耻为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