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离婚后,爸爸深夜“造访”儿子,爷爷奶奶频频“光顾”孙子,妈妈对此非常不满。“狠心”拿起法律武器,力图阻止他们的行为,法院能支持她吗?  相似文献   

2.
赵后起 《传承》2011,(18):48-49
在道德领域,社会公正原则要求社会维护个体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统一。它要求社会对其成员大公无私、先公后私、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和行为给予积极评价,并对其做出的牺牲进行相应的补偿;它要求社会认可其成员作为道德主体实施公私兼顾行为的道德合理性;它还要求在社会中,不道德的人和行为必须付出代价。维护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统一是道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守法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公民不仅要有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法律意识,还要把法律意识转化为自觉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法律行为,以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维护和履行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名抑郁和焦虑症患者,已经住院一个多月了,跟这个病有关的胸痛、心率快、心情不好这些症状已经基本消失.但是当知道要出院的那一瞬间,我的状态又不好了,不安、焦灼、心脏难受的感觉又回来了.我想问,像我这种情况,真正出院了应该怎么办呢?出院后病情会继续波动吗?什么时候能减停药物呢?" 这位患者的疾病波动之苦,就像历尽千辛...  相似文献   

5.
生命权这个概念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仅指自然人的生命权,是自然人维持生命和维护生命安全利益的权利.一直以来关于法律与道德、合法性与正当性问题不断挑战法律人的智识,并在法律界引起了激烈而深刻的讨论.以“女王诉达德利和史蒂芬斯案”为视角,对生命权中涉及到的法律与道德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发展,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进而引发的环境侵害诉讼案件日益增加.受害者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受到侵害后又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本文拟就此进行初步探讨并作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7.
律师信箱     
没有书面劳动合同,遇工伤但用人单位拒付医疗费怎么办?别人借钱不还怎么办?商店规定偷一罚十该不该?小区有扰民现象该怎么管?他人信件无人取能不能拆? 这些都是2004年“咨询台”栏目收到的保安员问询,这些来自保安员生活与工作中的疑问,看似琐碎,实则包含与你我息息相关的法律概念。法律,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法律,就在你我的身边。 满足广大保安员朋友对法律知识的需缺,帮助保安员知法、懂法,进而守法、用法,是我们所想。 从2005年1月起,深受广大保安员厚爱的新闻半月刊“咨询台”栏目将全新改名为“律师信箱”,旨在加强普法的力度,为保安员朋友提供专门的法律咨询服务。通过对咨询问题深入浅出的分析解答,让你了解你身边的法律;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权;尝试用法律手段正确处理身边的纠纷;学会从法律角度评判是非;自觉以法律为准绳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新的一年,“律师信箱”将加强与读者朋友的沟通和互动。请把你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告诉我们,“律师信箱”将为你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二框。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生命的价值,体验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勇气和信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依法维权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学法用法的主动性。2.能力目标:初步认识成长中的社会环境,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交往与沟通能力,提高生活中的自我防范能力;学会用有效方法,避免侵害,逐步形成自我保护的能力,初步形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的意识。3.认知目标: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9.
"次道德"现象在社会上广有争议,无论提倡还是反对,都应承认"次道德"现象的客观存在.从善与恶的关系看,"次道德"在性质上应归属于不道德的行为,但它是一种恶中有善的行为,不能一概否定.从动机与效果的关系看,对"次道德"行为价值评价时,在总体上应否定其行为动机、效果的价值,但也应对其减轻恶的效果的行为有所肯定.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看,"次道德"仅仅帮助其载体建立减少犯罪损害的自我道德标准,而这种标准是低于社会道德原则的.对"次道德"的承认,会使违法者的道德底线提升,减少社会危害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黑格尔法哲学中的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道德的逻辑发展.故意和责任、意图和福利、善和良心是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恶与善相对立而存在.恶意的客观表现是恶行,违法和犯罪是恶行的表现形式.但问题是,不法行为是否就是不道德行为?文章进而阐明了法和道德的关系,论证法和道德性.  相似文献   

11.
杨名 《小康》2005,(12):56-56
《物权法(草案)》虽然明确了物权取得和行使的权利,但是物权在法律里面属于私权的概念。那么当私权遭遇了公共利益,该怎么办?如何确定社会公共利益对私权的限制边界?《物权法(草案)》在这方面还应该有哪些改进?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小康》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刘俊海教授。《小康》:什么是“公共利益”呢?目前我国法律有关于“公共利益”的界定吗?您能举例说一下“公共利益”概念模糊的危害吗?对此您有什么建议吗?刘俊海:这就是非常遗憾的地方,我国没有一部法律和行政法规能够说清楚什么是公共利益。既然公共利益的内涵和…  相似文献   

12.
<正>泛道德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数千年来,一代又一代,无不张扬道德大旗,防范和谴责不道德行为;开口闭口不离道德二字,且又总是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待到今日更是痛心道德滑坡,失去道德底线,甚至有人惊呼"什么时候就变成这样了"?听到这些说法,不禁令人心生疑惑。以前世风就那么好,道德水平就那么高?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若要提升社会道德水准,让道德不再滑坡,至少不要滑到"底线"以下,  相似文献   

13.
作为消费者,应当积极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那么消费者到底有哪些权利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作为消费者的主要权利有: (一)安全权。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道德法律化的目的是提升民众的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就目前"见危不救"行为时有发生且常导致本可避免的灾难而言,道德的约束力已明显不足,以法律手段对此类行为进行规制十分必要."见危不救罪"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刑罚的反向激发功能采强化与弘扬道德,是道德法律化的结果.这种法律规制要求明确"见危不救罪"的构成要件,严格限制其适用范围,以防止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侵害.  相似文献   

15.
芒来夫  刘磊  田丰 《前沿》2003,(11):118-119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乱了人们日常平静的生活."非典"的肆虐,使人人谈"非"色变,但就在这个人人自危的时刻,党和国家举起了法律武器,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和控制局势,使抗击"非典"的斗争在法律的保障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稳定了社会秩序,维护了人民的利益.而这一事件,既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这几年法治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本文将就此进行一下探讨,希望能对理论和实践界的活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今日新疆杂志社编辑部:公司对员工的辞职有没有批准权,一直是一个困扰我们的问题.近来又有一件事让我们犯难了.我公司的一名技术骨干,公司一直想留住他,让他享受着比较高的待遇.但他还是向公司递交了辞职报告.公司领导经过研究,一致决定不批准他辞职.然而,这名技术骨干找到我们,说他提交的是辞职报告,是劳动者单方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只需履行告知义务即可,公司没有批准与不批准的权力。是这样的吗?我们该怎么办?杨国朝  相似文献   

17.
妇女权益的维护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法律制度保障,以立法来确立和赋予妇女权利;二是建立支持体系,以社会支持系统来推动和实现妇女权益;三是女性自身觉醒,以法律为武器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三个条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本文着重论述妇女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在维权中的重要作用。一、法律赋权不等于妇女真正拥有事实上的合法权益妇女的法律地位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妇女问题,把坚持男女平等、保障妇女权益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写入宪法,为妇女维权提供了法律保障。1、我国建立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一 行为的道德价值从哪里来? 道德价值和道德的价值并非同一个概念。道德价值是指人的行为或品质在道德上所具有的价值,并以善恶来标度;而道德的价值则是道德自身相对于一个更高的价值尺度所具有的价值。本文此处所及乃行为的道德价值的来源问题。 对此问题,康德之前便有诸种看法,或认为行为的道德价值在于它增进了行为者的幸福;或认为在于它是出于利他的动机;或认为在于它符合上帝的训诫等。康德对此皆持异议,他反复强调,不论是从利已的欲望出发,还是从利他的愿望出发,只要认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来自快乐、幸福等感性经验的  相似文献   

19.
信用作为社会规范系统的构成,蕴涵着潜在的价值.其价值的实现需要行为主体自身道德内在动因的作用,也需要法律规范的外在制约.用道德和法律的整合力量共同促进行为主体的信用意识、信用行为和信用评价的实现.用道德和法律的整合力量构建信用制度是实现行为主体的信用价值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有助于强化人权理念、规范侦查行为、实现司法公正。针对侦查实践中犯罪嫌疑人合法权利存在的被侵犯现象,对侦查人员要开展法制理念教育,提高其人文素养;要完善刑事法律法规,为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奠定基础;加强对侦查过程的监督,促进公正执法;要建立侵权控告机制,帮助犯罪嫌疑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