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在21世纪初所提出的文化建设方针,对于中国文化的觉醒、复兴、整合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新时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幻、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文化"走出去"战略成为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经之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利英 《人民论坛》2014,(8):186-188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在21世纪初所提出的文化建设方针,对于中国文化的觉醒、复兴、整合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新时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幻、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文化“走出去”战略成为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经之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华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时间积淀而形成的具有观念形态的文化,它对大学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决定作用。然而,一部分大学生存在对传统文化"疏离"的问题,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这种状况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鉴于此,为了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更亲近",积极的社会文化导向、有效的文化培育手段以及多元的文化认知实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红色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动态发展的文化、与时俱进的文化,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微媒体时代要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对广大青少年的积极影响,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使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更加"微型化",并以教师为主导打造红色教育主体的"微阵地",以学校为主力搭建红色文化教育的"微平台"。  相似文献   

5.
由“寻觅知音”探微古代文人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觅知音是古代文人的一种自我认同的文化心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得不到现实的认可,只能在文学的寻求中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对现实的超越。这种文化心理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为继承和发展文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文化"走出去"是党中央根据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制定的在文化领域内的改革开放战略。毛泽东文化思想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尤其是毛泽东对文化本质定义的科学论断及其文化思想中具有开放特质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基石,对更好地实施这一战略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阿多诺认为技术理性统治下的整个资本主义文化工业丧失了艺术对社会本应具有的批判性,自律性消解、真理性内容缺失、虚假审美娱乐感以及对艺术操纵等已成为现代文化工业的基本特征。作为一种"反"艺术,文化工业蜕变为审美乌托邦,不具有任何审美价值。阿多诺关于文化与工业、文化工业与艺术审美等关系论述,对于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实践具有积极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政协委员到人大代表,王明义数十年如一日关注江北区的文化建设。他用积极有为、敢于较真的履职态度,促使区政府加快了文化艺术中心建设的步伐,推动了江北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微传播"语境下的文化自信建构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兴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下,因"微传播"语境下"微用户"个体,微信息内容与微空间治理中面临的现实困境,要求我们须积极探寻新时期文化自信建构的多种维度与相关战略路径,以此促进我国文化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董肖 《政策瞭望》2010,(3):41-42
近年来,宁波市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通过多种渠道,大力推动文化企业、文化产品"走出去",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市场,又向海外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取得了良好成效,受到了省委领导的批示肯定。  相似文献   

11.
滦县立足转化文化资源优势,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成功探索滦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使经济发展模式转换为以文化产业为突破口的内需主导型经济  相似文献   

12.
“文化中国”这个概念自70年代以来,在海外已发展多年了,在台湾学术界也颇为流行。台湾学术界曾就此举行过专门的研讨,也有刊物和出版社出版过有关的专门著作。然而,大陆学术界对此似乎没有什么反响。笔者认为对“文化中国”作出积极的回应,有利于推动海峡两岸文化学术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文化中国”与“一国两制”具有共同点“一国两制”是实现中国统一、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文化中国”和这一方针具有相容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化中国”从文化理念上突出了一个中国,即中国统一的原则。现在海外华人…  相似文献   

13.
"洋节"热已成为我国一些大中城市节日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对城市文化建设具有双重影响。它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对其理性看待,并借此大力发展本土文化,促进城市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认为,文化的大众化是获得、维护和巩固文化领导权的前提,要求文化内容反映时代问题,合乎人民群众的诉求,形式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文化工作者要坚持和维护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文化大众化意味着文化要体现时代感,积极促进外来的先进文化实现中国化。这一思想对今天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厦门市海沧区人大常委会坚持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监督的着力点,多措并举,持续监督,努力推动文化惠民,着力改善文化民生,积极打造海沧文化“绿洲”,推动海沧文化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开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新途径、新形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明确提出,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深刻领会十六大精神,结合原平实际,挖掘繁荣“凤秧歌”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具有重要的意义。凤秧歌艺术的文化内涵原平凤秧歌是一种民间集体舞,表演奇特,别具一格,全国唯平独有,原平唯北贾村独有。探其源,自有史志记载以来,已经历了400年的风风雨雨,经过民间老…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全球发展潮流的积极回应.催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极其重要因素是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内涵与全球经济、文化和政治存在着密切联系,具有全球性准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体现了"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世界各国及其政党的建设都具有指导意义,因而具有全球指向性.  相似文献   

18.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微传播"方式对文化自信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微传播"环境下,文化自信的构建,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革命文化的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要积极寻找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打破传统传播模式,激活创新性思维。  相似文献   

19.
《江苏政协》2012,(8):32-33
近年来,泰州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市文化惠民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建设形神兼备的"文化名城"目标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城乡基层,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够到位、阵地作用发挥不力、基层文化人才缺乏、财政投入不足等问题。为此建议:一、充分发挥公共文化阵地作用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以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着力打造城市"15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我国应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进程,努力提升其文化内涵,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借助"一带一路"的契机,我国要积极寻求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加大对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鼓励原创,切实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