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一个偶然的机会阅读到今年《党史文苑》第三期,被《廉勤录》中的《古代廉勤例话》吸引住了.《杨震却金》、《范仲淹罢宴》、  相似文献   

2.
近来闲看《敬宜笔记》,品读范仲淹的诗《石溪瀑布》:"迥与泉流异,发源高更孤。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这是范仲淹初入仕途、游览广德胜景"石溪古意"时所作的自警诗,显示了他一生自警、自省、自重,洁身自好,存正祛邪的品格。四句诗颇有深意,范仲淹以"清且直"的瀑布自况,向自己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当  相似文献   

3.
俗语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当然并非说老人的话都是正确的,一定要听从;而是指出老人有些话是经验之谈,正确的、有道理的话不听,那一定是要吃亏的。比利时有份杂志叫《老人》,曾在  相似文献   

4.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两岁丧父,自幼孤贫。青少年时代刻苦求学,立下了“以天下为已任”①(《宋史》卷三百一十四)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范仲淹做官的时代,北宋王朝已经出现了种种危险征兆。如官僚机构腐败;阶级矛盾激化;辽,夏不断入侵,内忧外患同时爆发。范仲淹忧国忧民心切,1025年在大理夺寺任上上书朝廷,主张改革政治。过了两年,他在应天府(河南商丘)掌教书院时,又有《上执政书》提出同样的建议,但均未被采纳。1036年范仲淹绘  相似文献   

5.
当我舍泪读完了《党员之友》第十期刊载的郑培民妻子杨力求的口述和其四弟妹的文章《我们心中的哥哥》后,更坚定了我对孝亲之心与爱民之心关系的认识那就是:一个深怀爱民之心的干部,必定具有孝亲之心;一个干部只有具有孝亲之心,才会有爱民之心。当然,说所有爱民的  相似文献   

6.
<正>杨丽娟在6月18日的《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说,庆历六年.河南省邓州穰县城内24岁的贾黯中了状元,同年九月,贾黯虔心敬意地到邓州州衙拜见范仲淹。范仲淹把自己一生做人为官的感悟送给了贾黯。他意味深长地说:"君不忧不显,惟‘不欺’二字可终生行之。"范仲淹为官数十年,  相似文献   

7.
杨治安 《共产党人》2008,(20):49-50
《岳阳楼记》历来为人称诵,尤以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饮誉后世。《岳阳楼记》是被贬谪出都的范仲淹应友人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年进士,并曾共同防御过西北边郡,抗击西夏入侵)之邀,为重修的岳阳楼书写的一篇纪念文章,更是一篇即事即景抒写主观情怀的美文。这篇美文,笔者在  相似文献   

8.
王巧捧 《廉政瞭望》2014,(20):54-55
作为一名宫员,要讲组织性、纪律性,有些话不能说,有些事不能做。这让他很矛盾。 几大箱牛皮纸箱还没开封。那里面是范松青的新书,《我为反腐鼓与呼》。这里面辑录了他在广州市纪委+来年的成就,如今满满地堆在他位于市政协的办公室里。9月25日,华南农业大学老师王高贺专程赶到范松青的办公室。购买了一套《我为反腐鼓与呼》。  相似文献   

9.
张映勤 《党课》2012,(12):118-119
岳阳楼是因了一篇文章而闻名天下的,这就是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中学课本总少不了这篇名文,20多年过去了,我基本上还能倒背如流:“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至少让两人一楼一名言流传于世。两人就是范仲淹与滕子京,一楼自然就是岳阳楼了。至于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早已成了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10.
目前几乎所有的著述都把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提出的“先天下”观看作是一种“以民为本”思想,笔者认为这个说法很值得商榷。因为范仲淹所说的“天下”其实是“君天下”而不是“民天下”。首先,从本质上说,“先天下”观是范仲淹对士这个社会阶层所应担当的历史职责的一种认定。在范仲淹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志士,他为官生涯几起几落,但百折不挠,在贬知邓州时,写下了千古美文《岳阳楼记》,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传世警句。他就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九月,也就是范仲淹贬知邓州的第二年深秋,岳阳知州滕子京派人捎来书信,并附有《洞庭深秋图》及一沓古今名人诗词,求范仲淹为其重修的岳阳楼作记。  相似文献   

12.
《廉政瞭望》2006,(1):56-58
热热闹闹的2005年向我们说了再见”,每一年之中,总有些事情会超乎意料,总有些人会忍不住跳出来大声发言。有些话虽然想法良好但却落了空,有些话是真话却不招人喜欢,有些话说了等于白说。他们说了,这个社会不一定会因此更好, 但如果他们没说,这个社会却可能变得更坏。因此,还是有人奋不顾身地站出来点燃了导火索:就算不能炸开什么,能吸引大家来听这个响总是好的。本刊编辑部根据《时代人物周刊》评选的“2005年十大‘炮手重新搜集相关资料,整理编选如下:  相似文献   

13.
陈泰山 《党建》2011,(2):63-63
近日研读《范仲淹评传》,掩卷深思,感慨万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充分体现了范仲淹经世济民的人生理想,而他也从一个小小盐官做起到入朝为相,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人生主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封建官吏千年之前的高尚境界。范仲淹的精神和风范,对于我们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锐意革新,众所周知。然而职务在范仲淹之上的宰相吕夷简不计个人恩怨、举贤荐能却鲜为人知。据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记载,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担任吏部员外郎、权执开封府的范仲淹上表朝廷,指出了宰相吕夷简的过失。仁宗免了吕夷简的职务,也降了范仲淹的职位。时过四年,范仲淹官复旧职。恰逢此时,吕夷简也奉召从大名府回到了汴京城,再度出任宰相。当他得知范仲淹复职的消息,就向仁宗推荐说;“范仲淹德才兼备,朝廷应当重用他,怎能只恢复他的旧职呢?”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意见,任命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使兼知延州。不久范仲淹又升任参知政事,职位仅次于宰相。范仲淹本人曾向吕夷简当面表示感谢:“以往为了公事,触犯了你,没想到你还这样鼓励提拔我!”吕夷简回答道:“我怎么能因过去的私怨而耿耿于怀呢!”吕夷简因此受到上至皇帝下至庶民的交口称赞。  相似文献   

15.
<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千古名句来自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其作者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还是安定边境的军事家、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去世后,被授予“文正”的谥号——这是历朝历代文官的最高荣誉。划粥断齑发奋苦读989年,范仲淹出生于父亲范墉任职的武宁军(治所徐州)官舍。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相似文献   

16.
由“囊中羞涩”的范仲淹想到的……陈允年,徐刚提到范仲淹,人们自然都会想到《岳阳楼记》这则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也定会情不自禁地被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所折服。范仲淹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政治家,范仲淹一生为官清廉,关心百姓疾苦...  相似文献   

17.
1978年4月的一天,巴金收到一封从香港寄来的信件。信是老朋友潘际写的。潘际供职于《大公报》,主持副刊《大公园》。潘际约巴金为他主持的《大公园》撰稿。巴金非常高兴。因为他知道有些话在上海还不好写.也不好发。  相似文献   

18.
正范仲淹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口碑极佳,是为官清廉、心忧天下、不懈奋斗的典范。1024年,范仲淹任泰州通判时,修筑150余里海堤,使数千民户返回家园,百姓称之为"范公堤"。范仲淹到江淮安抚灾民,并带回灾民吃的"乌味草"传示六宫贵戚,告诫大家不要奢侈浪费。  相似文献   

19.
据《宋史·范仲淹传》记载:北宋参知政事范仲淹在用人上十分严谨、公正。仁宗当政期间,他在审查担任各路按察使的人选时,每当看到名单上有不合格的人,便一笔勾之。有一次,旁边一位大臣劝他说:“一笔勾之甚易,焉知一家哭矣!”范仲淹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能用一人的荣禄使一路的百姓遭受危害么?”之后,坚决把那些不称职的人勾掉了。  相似文献   

20.
1906年,毛泽东13岁,从师毛字居,读《左传》、《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成书于清康熙年间,所收文章,上自东周,下迄明未,共220篇,几乎都是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品,称得上是一部古文精品选本。其中有北宋范仲淹的《严先生调堂记》和《岳阳楼记》两篇文章。毛泽东很喜爱《岳阳楼记》,读得烂熟,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志趣,对他很有影响,启迪着他开始去关注社会、人生,有了一种橡俄的社会责任意识。1913年IO至12月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所做的课堂笔记《讲堂录》中,几次写到了范仲淹。如11月23日《修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