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储波 《实践》2009,(8):4-7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担负起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使命 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我们党作为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党建》2011,(10):1-1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之中。  相似文献   

3.
段子 《学习月刊》2013,(11):29-30
今年3月份,人民网就"焦虑"作了一次社会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0.1%的受访者经常使用"烦躁"、"压力山大"、"郁闷"、"纠结"等词语来表达内心的情绪;74.5%的受访者认为身边的人会不定期地出现焦虑状况;88.9%的人同意"全  相似文献   

4.
文化生产作为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的生产活动,尽管具有经济属性,但毫无疑问精神属性或人文属性是其根本属性.因而,发展文化生产不能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惟一目标,而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和根本任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的最高层次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文化的力量     
是什么力量使曾经舆情复杂、人心涣散的宁乡县道林镇如今呈现出文明和谐的崭新气象?我带着这样的疑问深入到道林镇等乡镇、社区调研后才找到了答案: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人类从事精神生产活动过程及其成果的总称。包括意识形态、科技教育、文化艺术、休闲娱乐等诸多内  相似文献   

6.
王丹亚 《学习月刊》2010,(20):12-12
现代公民文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然发育的过程.它是近代欧洲市民社会的产物.同我国古代社会留下的遗产臣民文化相去甚远。当代中国的公民文化不是以西方公民文化替代中国传统的臣民文化.而是中西文化的融合。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国家与社会的同构之中.国家权力兴而社会权利弱.具有浓重的东方文化传统,国家权力无限地渗透到社会的每个层面和角落,国家利益至高无上。  相似文献   

7.
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社会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发展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价值观。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在各民族的文化现象中,有的是直接出于保护民族社区或者聚居环境的目的,对维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平衡起到了积极作用,体现出各民族特有的生态文化观,为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崔月琴 《新长征》2000,(1):15-16
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文化追寻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构成了国人探寻文化发展之路的一条主线,尽管人们分歧很大,主张各异,但总的文化趋向是一致的,即以现代化为旨归,向现代工业文明迈进。然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较之西方国家已落后了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后现代发展阶段,后现代文化也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涌进了中国大地。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等重文化交织呈现之时,我们的文化取向就显得尤为重要。一 在即将跨入21世纪的当代中国社会,各种文化思潮纷然杂陈,但就大的趋向而言,它们可以归结为三类:第一,传统的或前…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从西周直至清末经历数千年的法律实践活动,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法律精神品格和制度特征,从而形成了在世界法律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的法律文化体系。在当代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对传统法律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积极可取的因素吸收到当代中国法律文化中,为建设现代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服务。  相似文献   

10.
杨庆存 《党建》2010,(9):51-51
“春晖行动”是一项旨在“弘扬中华文明,反哺故土亲人”的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共青团贵州省委立足于本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着眼于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创意发起“春晖行动”,且五年如一日,不断拓展覆盖面,影响越来越大,传播越来越广。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三十多年来着重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物质需要与落后的物质生产之间的矛盾,今后应转移到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与落后的文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通过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带动经济和其他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生产力不只是物质生产力,还必须包括"文化生产力"。文化是经济和整个社会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火车头。"文化中心论"有其理论、史实和现实的依据,在当今中国有其必要性、迫切性和合理性。以文化建设为中心的主导性价值取向有益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社会转型需要经过一个过渡环节,即经济领域向"文化产业中心"转移或集中,进而逐步过渡到以文化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模式,构建文化化、知识型的和谐社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必须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巩村磊 《理论学刊》2014,(1):100-104
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物质生活明显改善。但在市场逻辑和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乡村社会传统价值体系面临着更新与转型,一些地区的农村出现了农民价值追求迷失、公共精神消退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被时代赋予了新的价值取向,其内在功能不再是仅仅满足农民娱乐需求,而且蕴含着重建乡村公共秩序、重塑农民精神生活、缓解认同危机和伦理危机的价值取向,其现实意义不仅在于促进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完善乡村社会治理,而且在于关照农民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进而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艾斐 《先锋队》2012,(13):6-8
对于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作了重要批示。其中强调,要突出抓好农村和基层这个重点,深入推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我省文化局长会议也提出,我省将重点抓好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惠民工程,并优化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文化惠民"因此在我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显得突出且重要。那么,文化惠民工程应该怎样理解、如何实施呢?对此,我们特邀山西省文化领军人才艾斐从理论到实践作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以期能为各级文化单位及各项文化工作开展提供有益的启示与指导。  相似文献   

14.
科技文化内在价值的演变,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当科技文化在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产生价值遮蔽时,人文理性和工具理性起主导作用,使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处于低层次状态,科技文化与美好生活需要之间是不匹配的。随着美好生活对科技文化的价值重构,生态理性价值开始逐渐发挥主导作用,出现了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的趋势。当达到科技文化与美好生活的价值耦合阶段,实质就是人在幸福生存的意义上,达到更加全面的自由与解放,并衍生出生态科技文化的新型关系,生成蕴蓄美好生活价值的主流价值观,使人类最终通向生态文明的理想之境。  相似文献   

15.
丛坤 《奋斗》2012,(12):50-50
十八大报告和十七大报告相比,关于文化建设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十七大报告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多的是一种定性化的表述。十八大报告这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明确了文化强国的目标: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同时还要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志愿文化是从志愿服务行动中引申出来的文化趋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互动共赢关系,不仅有利于志愿者主体自我价值的体现和自由发展的完善,而且能够有效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性发展。文章力求从志愿文化的理论涵义、社会价值、培育途径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形成完善的志愿文化培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市民文化素养不仅仅是指社会公民对现有科技文化知识掌握程度,同时涵盖它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认识程度和把握能力。实践证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社会的良好发展,更谈不上人类的全面发展。就市民社会整体而言,文化素养决定了一个群体社会的和谐共处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对世界各国的腐败状况进行比较之后可以发现,信仰新教的北欧国家腐败现象最少,最严重的是印尼、俄罗斯、拉美和非洲的一些国家,而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社会,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则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一个社会的腐败情形是否严重,与其自身文化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
王海荣 《实践》2008,(1):52-52
草原文化是世代生息在草原上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态型文化,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在适应草原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根据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生活生产状况,经久探索的结果;是远古以来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的先民们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逐步创造和积累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