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张明 《当代贵州》2013,(11):62-63
明代是贵州书院讲学运动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契机肇始于阳明先生在"龙岗书院"和"文明书院"的讲学活动。贵州是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地,故贵州独得风气之先,首传阳明心学。在王阳明之后一百年间,黔中王门弟子在贵州新建40多所书院,掀起了三次书院讲学运动高潮,形成五大王学重镇,对贵州民族地区社会文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党的建设》2010,(10):44-44
书院始创于唐代。开元六年(718年)设丽正修书院,十三年改称集贤殿书院,置学士,掌校勘经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备顾问应对。大顺中江州陈氏立东佳书堂,亦称义门书院,供子弟修学。贞元中,李渤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南唐时,就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称为庐山国学。宋初改称白鹿洞书院,为当时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由于政府支持鼓励,书院大兴。元代全国有书院二百多所,路、州、府皆有,开始成为科举预习场所。明代由于书院在讲学中多议朝政,屡遭禁毁。清代书院发展至数千所,多以应举为目的。废科举后,大多改为学堂。  相似文献   

3.
封龙书院     
封龙书院是河北历史上最早的书院——坐落在封龙山中,现已在原址上进行了复建,书院为三门四合院,建筑以书院最为鼎盛的宋元时期风格为主。据《后汉书·伏恭传》记载:迁常山太守,敦修学校,教授不辍,并注解《齐诗》。同一时期,汉明帝刘庄的启蒙老师李躬曾讲学于此,书院有庙宇式讲堂、天然式读书窑洞等,院内尚有清泉两眼,一日蒙泉,水清且甜,是书院饮炊之水源:另一日墨池,又称洗笔池,池水墨黑如漆,相传为莘莘学子洗笔之处:至唐代,  相似文献   

4.
<正>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阳明心学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还传到日本、韩国,影响东亚世界500年的历史发展和走向。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随即在龙冈书院、文明书院展开书院讲学运动。此后随地讲学,天下云集响应,阳明心学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此外,阳明心学还传到日本、韩国,影响东亚世界500年的历史发展和走向,成为近代以来学术界重点关注的"显学"之一。首先,对贵州的影响,使贵州成为"王学圣地"。王阳明龙场悟道和书院讲学活动,改变了贵州教育文化落后  相似文献   

5.
岳麓书院、石鼓书院、渌江书院、濂溪书院、安陵书院、石山书院……一座座书院,如闪烁的繁星,点亮湖南历史长河的苍穹;如星星之火,燃起湖湘文化的熊熊大火。在这绵延千年的书院,我们仿佛能听见张栻、朱熹开坛会讲,弦歌历经千年而不绝;仿佛能看见近代以来,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6.
黄三畅 《新湘评论》2014,(19):51-53
建于清代的观澜书院坐落于武冈州高沙镇(今洞口高沙镇云峰村)蓼水南岸,观澜书院之得名,缘于书院前的高沙八景之一的"观澜涌月"和始建于明代的观澜桥。书院左右和后面是林木葱郁的云峰环拱,环境清静优美,实在是个读书求学的好地方。清代,武冈书院众多,较为人称道的有鳌山书院、观澜书院、紫阳书院、襟江书院、峡江书院、青云书院等九所,观澜书院是其中之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7.
《理论导报》2013,(7):F0004-F0004
九江一中享有"千载学府\百年名校"的美誉,其前身为宋明理学奠基人周敦颐所创办的濂溪书院。间接历史近千年;正式立校于1902年,直接历史111年。2011年八里湖校区落成并投入使用,九江一中跨入了"一校两区"时代。一百多年来,该学校共培养了5万余名学生。其中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珩,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元勋黄祖洽。中国工程院院士朱伯芳。美国艺术科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朱熹,一生办学讲学的教育活动极为丰富,与他有关的书院达到67所。他还倡导自由讲学、门户开放、百家争鸣的会讲制度,把教学与学术研究及办学和学派发展结合起来,为推动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与普及作出了贡献。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朱熹提出了以"修德"作为书院教育的中心任务的办学理念,反对"钓声名、取利禄"的不良学风,这一理念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篇脍炙人口的《爱莲说》,千百年来让世人难以忘怀,也让周敦颐为官著说、传承理学的湖南汝城多了座近千年的书院——濂溪书院。经过千年风雨沧桑,为纪念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而建的濂溪书院,至今仍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10.
江西是书院大省,从唐朝书院萌芽时候开始,江西的书院无论从时间还是数量上都领先全国。江西最早也是全国首批具有教育功能的书院是桂岩书院,属于幸氏家族书院。江西家族书院以完善的制度建设和较大的社会影响促进了中国书院的发展成熟,在书院发展的早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周萍 《学习导报》2014,(11):53-55
山云水月,天然真乐,无往弗在,亦奚以功名为哉?吾见为臣皆忠,为子皆孝,民风士习必为丕变。他日祀享于祠,以骈诸贤多矣。若但呻吟占毕,图应取以激利达,而于道漫不究心,固非圣贤著书教人之盛心,亦非书院创建之意也。——明·宏治十七年茶陵知州林廷玉《江书院记》  相似文献   

12.
书院制育人模式的探索与改革顺应现代大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趋势,是大学开展学生教育管理的一种创新举措。目前,高校采用书院制育人模式日益增多,书院制的发展类型日趋多元,执行书院制建设的高校发展规模与水平各有差异。但是,作为一种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模式,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书院制建设过程中学生管理、党团建设等角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对于书院制建设的指标体系与发展策略,尚未形成全面的研究结果。因此,结合书院制的发展现状与建设类型,分析书院制建设指标,探索可执行的发展策略成为研究的前瞻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清朝年间,青海设有三川书院、青海书院、凤山书院、河阴书院、崇山书院、五峰书院、泰兴书院等。凤山书院是清代远近闻名的河湟地区"四大书院"之一。凤山书院位于青海乐都,原名乐都书院。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县何泽著建于碾伯城西隅,旋废为圃。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县冯爔重建于城东厢文昌宫旁,因其地背倚凤凰山,乃更名"凤山"。前为厅舍,古树荫翳,花竹丛植;后为圃,榆杏交柯,环境幽美。凤山书院以书院为"国家培才之地",招收汉、土、藏、回等民族学生,延请名师授课,敦勉弟子"习诗书,亲师友,励名节",采取讲学结合  相似文献   

14.
焦淑娟 《世纪桥》2007,(4):99-100
书院在我国历史上存在达一千年之久,书院的存在和发展打破了单纯的官办教育系统,开启了书院教育与官学相并行发展的双轨教育体制,这是以前的社会所没有的。官学的衰落和科举的腐败是书院发达的直接原因,但是在封建社会高度专制的制度下,书院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就不仅仅在此。本文试图探讨在我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下,书院这一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这一相对自由的教学组织形式仍能存在并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09,(10):119-119
这几年,在中国的东西南北,书院这种古老的教育形态再次兴起。在山东,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创办了“万松浦书院”,另外还有“尼山圣源书院”;在陕西,有陕西作协主席陈忠实领头的“白鹿书院”;在天津,市文联主席冯骥才开办了“北洋书院”;在贵州,学者蒋庆创办了“阳明精舍”;在江苏,南怀瑾的“太湖大学堂”更是声名远扬:而在长沙,唯一绵延至今的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另三个为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的讲坛热度同样是有增无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期望以推动高职院校书院深化发展为优化学校一站式社区管理模式提供参考。基于共生理论,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院)书院发展概况进行分析,探析高职院校书院在联盟发展中面临着共生单元(书院)协同互动意识有待提高、共生模式(书院共同发展关系)互动协同模式有待强化、共生环境(外部环境)有待优化等困境。推进高职院校书院共同发展,强调坚持合作共生的发展意识,加强共生单元的自身建设;推进互惠合作机制,完善共生发展模式;共育协同发展平台,优化共生环境。  相似文献   

17.
熊洪斌 《当代贵州》2012,(36):38-39
笔山书院孕育一代人才,书院弟子中,经由笔山书院,以公私费用出国留学者,在清末民初达30多人,是全省之冠。  相似文献   

18.
《湘潮》2017,(3)
<正>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在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的一个"绍兴师爷"之家。他自幼在嗣母陈氏的指导下学习经典名著,打下了扎实的文化根底。从1910年至1917年,他先后入银岗书院、东关模范学校、天津南开学校读书,不仅在才学、品行、社会活动诸方面都有出类拔萃的表现,而且还确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他还远赴日本和欧洲留学,  相似文献   

19.
蒋永清 《当代贵州》2014,(22):57-57
正中国曾长时期处于农耕文明,重农抑商的观念和政策长期占主导地位。在传统中国社会,"学而优则仕"是通向权力和荣华富贵的捷径,商人则为"四民(士、农、工、商)"之末。当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成熟和深入人心,这种观念及相关政策会发生深刻变化,但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影响仍然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20.
正鸦片一役,惊醒了有识之士的天朝梦。遇"千年未有之强敌"、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出路何在?"师夷长技以制夷"!借西洋坚船利炮挽天朝危局的呼声,与中外相安、十年无事的暂时稳定,汇成了19世纪后半期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契机。洋务运动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起点。甲午战争是对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所做的一次总检验,但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