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毛泽东和博古都曾是我们党的领袖,都是中共党史上的风云人物;所不同的是,毛泽东是真理的化身,而博古则是错误路线的代表,他们各自都在中国历史上深深地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笔。  相似文献   

2.
中央苏区时期,博古与毛泽东的关系,更大程度上是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与毛泽东的关系。博古作为年轻的临时中央负责人,周围聚集了一批从苏联归国的"留苏派",他们执行的是"左"倾的国际路线,这条"左"倾的国际路线与苏区的实际情况格格不入,这就与了解中国国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毛泽东时有矛盾发生。临时中央在苏区推行"左"倾的国际路线时遭到毛泽东的"抵制",本来支持毛泽东的博古转而开始"打击"毛泽东,毛泽东在这一时期也经历由"高峰"到"低谷"再到"高峰"的过程,最终在遵义会议后成为党中央的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3.
所谓“博古中央”,是指博古担任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中共中央局总负责人,以及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时的中共中央,时间是从1931年9月至1935年1月.长期以来,学界与坊间都流行这么一种说法:在对待毛泽东的态度上,共产国际是重视、支持和维护的,而博古中央却是轻视、排斥与压制的.这种成说其实值得质疑,因为它既不符合逻辑,又跟事实相背离.  相似文献   

4.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中共领导机关迁移到延安之后,当时代表中共中央政冶局的电报末尾常署"洛恩博泽"4字,这是四大常委名字的简写。即洛甫、周恩来、博古、毛泽东。其中的"洛甫"、"博古"都用的是化名。  相似文献   

5.
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整风学习,根据安排,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会议由9月7日至10月6日,为时一月。 毛泽东在第一天的开场白里,交待了这次整风的意义和目的,又再次点了王明的名,语言还有点尖刻。在毛泽东讲完后,博古第一个站起来发言,他说: “……抗战时期党的路线问题,我同意毛泽东同志提出有两条路线,一为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的正确路线,即布尔什维克路线;一为王明在武汉时期的错误路线,这是孟什维克的新陈独秀主义。我当时参加了长江局的领导,根据今天的认识作自我反省,认识到存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我党历史上,毛泽东曾以实干著称。延安时期,流行这样的顺口溜:"毛泽东的实际,王明的口才,博古的理论,周恩来的人才。"这样的概括未必准确,却反映出当时人们十分推崇毛泽东的实干之功。他还给美国新闻记者兼作家白修德留下了"不尚空谈,对我所说的都是实际情况"的深刻印象。的确,作为实干家的毛泽东,曾在党内十分推崇不尚空谈的思想方法和  相似文献   

7.
一、在遵义会议上,以前支持博古的张闻天,首先站出来对博古的“总结报告”作“反报告”,有力地支持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 1935年1月15日到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城红军总司令部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主要议题是“检阅在反对五次‘围剿’中与西征中军事指挥上的经验与教训”。中共中央总负责人博古主持会议,并作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尽管博古没有明显地把一些主观的指挥上的错误放在次要的地位,但主调还是避重就轻,过分强调客观的困难,如反动力量过于强大等。博古报告的实质是用客观原因来掩盖因军事领  相似文献   

8.
张闻天与毛泽东相识并共事于1933年1月中旬,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中,张闻天越来越真诚地服膺毛泽东。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闻天取代博古当选为总书记。由此如张闻天所说:"实际上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领导中心的中央的建立。"由张闻天到毛泽东,党中央一把手真正顺利完成名义领袖向实际领袖的过渡是1943年3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被推选为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主席。  相似文献   

9.
《广东党史》2013,(4):57
1934年12月,敌人调集重兵,准备围歼向湘西转移的红军。在这紧急关头,毛泽东建议红军改向敌军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前进。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占了黔北重镇遵义城。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组成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参加的中央军事指挥小组。  相似文献   

10.
《湘潮》1986,(11)
一、关于通道会议问题我们认为中央红军长征突破四道封锁线后,召开了通道会议。时间是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地点在芙蓉。主要依据和理由是: 第一,中央一、二纵队十二月十二日在芙蓉和芙蓉附近宿营。长征出发前,博古、洛甫、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李德还有其他负责同志,都编在红星纵队。但在行军进入通道时,“李德、博古、周恩来、朱德在第一纵队,毛泽东、张  相似文献   

11.
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赢得绝大多数同志的支持,实际上确立了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会议的结局却有点出乎人们预料,毛泽东既没有担任最高军事指挥者,也没有取代博古成为党中央总负责。  相似文献   

12.
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赢得绝大多数同志的支持,实际上确立了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会议的结局却有点出乎人们预料,毛泽东既没有担任最高军事指挥者,也没有取代博古成为党中央总负责。  相似文献   

13.
《新湘评论》2006,(4):60-61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会议决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同时决定以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为三人小组,全权指挥军事。遵义会议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周恩来对遵义会议的历史贡献。周恩来在会前就抵制李德、博古的错误领导,为召开遵义会议作了准备;在会上及会后支持和拥护毛泽东来领导革命、指挥红军,从而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在处理党内矛盾上,坚持了正确的党内斗争方法,维护了党的团结和统一。  相似文献   

15.
红军长征开始的中央领导人:博古(秦邦宪)、李德、周恩来、朱德、张闻天。 指挥红军作战的“三人团”:李德、博古、周恩来(遵义会议后为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中央红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叶剑英;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李维汉。  相似文献   

16.
面对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免职的决定,毅然交权 遵义会议开成这么个结局,那是博古万万没有想到的。连续3天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布满了看不见的硝烟炮火,在猛烈“火力”的轰击下,以他为轴心的最高“三人团”的权力基座终于崩坍,取而代之的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领导集团。 事实求是地说,博古在会议上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的“左”倾指挥有多大的错误,只是思想上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博古只在心里这么承认:看来李德的军事指挥是有问题,不然红军何以频频败北?可又把这  相似文献   

17.
对博古在西安事变中具体行踪的考证,表明博古不仅先于周恩来到达西安,还是谈判期间毛泽东与周恩来之间的秘密信使,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最为紧张的时刻,始终与周恩来并肩战斗在第一线。  相似文献   

18.
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毛泽东被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进入中央领导高层,参与党和红军的决策.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遵义会议的决定,进行了重新分工:在毛泽东的提议下,张闻天代替博古在党内负总责,毛泽东为周恩来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  相似文献   

19.
1939年夏天的一天,毛泽东、洛甫、博古三人忽然一起来看望早已离开中共中央政治舞台的李德。三人与他随意交谈了一会儿,又都一起走了。李德觉得他们的来访自有原因。  相似文献   

20.
遵义会议关于变换领导的决定,除了以张闻天代替博古之外,最为重要的就是军事领导权的变换。张闻天支持毛泽东的军事指挥,为确立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作出了贡献。虽然其间不无小的曲折,但总的说来,从遵义会议起,中经二占遵义,四渡赤水,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由确立而稳固,经过会理会议最终得到完全巩固。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这时常委共5人: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博古、陈云),但还没有正式决定参加军事领导。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即1月18日,在遵义又接着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会上常委进行了分工,决定“以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