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部不希望群众上访,群众也不愿意上访,所以说,平息上访是干部群众的共同心愿.但平息上访要以解决问题为前提.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目前出现的信访问题80%产生在基层,80%以上都应该也能够在基层解决,那么,要从根本上平息群众上访,还要从源头做起.  相似文献   

2.
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2009年全国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7%,连续五年保持了下降的态势."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说明全国信访工作业绩不菲. 但笔者在此前后从其他渠道也得到许多令人忧虑的信息.众所周知,由于种种原因,近些年来各地不断有群众越级上访甚至进京告状,不仅给省城、京城社会秩序带来混乱,还造成了不良的政治影响,成为地方领导心头之患.  相似文献   

3.
张千帆 《廉政瞭望》2010,(12):32-32
今年是《信访条例》颁布施行5周年。上访及其引发的诸多权力滥用现象,显然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也不是像某些专家想象的那样,只要出台一部信访法就“终结”了的。  相似文献   

4.
咨询信箱     
《新长征》2005,(11)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基层信访工作者,《信访条例》的修订实施,引起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那么,国家为什么要对现行的《信访条例》进行修订? 长春市陈大勇陈大勇同志: 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经济社会加速转型以及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信访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信访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1995年颁布的《信访条例》已不适应信访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信访条例》进行修订。新修订的国家《信访条例》,于2005年5月1日起施行。新条  相似文献   

5.
虽然《信访条例》规定了信访案件"三级终结制",但现实生活中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却长期被信访案件"终而不结"、"谁终结、谁被缠"等现象所困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现行的信访终结制度不够完善、上访解决问题的成本较低、属地政府化解信访矛盾的手段欠妥等原因所致。因此,应转变作风,树立群众观念,依法规范信访部门的接访行为,依法做好信访案件的复查复核和督查督办工作,适时修改和完善《信访条例》,进一步规范访民的上访行为,依法终结信访案件。  相似文献   

6.
<正>今年年初,国家信访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实现了对信访业务的全覆盖。这一系统的使用,实现了对信访事项的可查询、可跟踪、可督办、可评价。对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对此提出:"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最大限度方便人民群众。"对群众来说,网上信访让漫漫上访路有了替代性选择,用鼠标和键盘即可实现下情上达,信访成本因之降  相似文献   

7.
新的《信访条例》对市、县、乡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作了明确的规定,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起着“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维护稳定”的重要作用。领导干部在接访过程中,一举一动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着上访群众的情绪,关系着处理问题的效果,故应做到“四心”。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创立的"三级信访例会"制度,把信访关口和阵地前移,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再到基层协商民主,从源头上减少和避免了信访案件的发生,为解决上访问题找到了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9.
正国务院《信访条例》规定:"多数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共同的信访事项的,应当推选代表,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此条规定的本意,一是减少信访人的信访成本,二是为了维护信访秩序。但在现实中,信访人信奉"人多力量大"、"法不责众"等思想,认为上访人越多政府越重视,人数超过5人的集体上访大量存在,成为集体访的常态,处理不当还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其实,集体上访人数动辄超过5人,不仅跟信访人的认识有关,也跟行政机关和信访机构未能有效引导群众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各种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池州市信访形势一度比较严峻,突出表现在涉及企业改制、征地拆迁、劳动就业与保障、基层政务公开等方面的群众信访大幅度上升,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重复上访明显增多。面对严峻的信访形势,池州市委、市政府建立市长接待日、群众信访评议、仲裁委裁决和法律援助四道信访工作保障线,使信访形势明显好转,信访量持续上升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群众集体上访大幅减少。  相似文献   

11.
《先锋队》2010,(4):40-41
为了切实做好信访工作,从源头上减少信访案件的发生,严格防止非正常上访和集体越级上访,维护信访工作秩序,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中央纪委《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有关规定,杏花岭区制定了《信访工作责任耷究暂行规定》。  相似文献   

12.
《信访条例》第4条明确规定,信访工作应当坚持分级负责等原则。分级负责原则说明,上访必须按程序进行,遵循“逐级上访”的原则,而不能“越级上访”,越级上访不利于解决问题。之所以会产生越级上访的现象,原因很复杂,但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对访民不重视、信访机制运行不畅等。因此,治理越级上访,需要推进信访体制改革,破解越级上访的症结;坚决贯彻落实信访责任追究制度;树立法治权威,建设法治社会;提升信访等政府部门治理与善治的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13.
据报道,某县有位县委书记为了切实解决令党政领导干部挠头的群众信访问题,不仅每月专门拿出一天时间作为“信访接待日”,而且他还本着“信访无小事”的态度,经常深入基层,及时为群众解决了大量的被有些人认为是“小事”的问题,对此,有人劝他说,你一个堂堂的县委书记,这不是官大当小了吗?但这位书记却说:“官大当小了比官小当大了好!群众上访不可怕.可怕的是干部对群众的冷漠态度。”  相似文献   

14.
对“非正常上访”的法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正常上访”的提出和运用,旨在限制、治理那些被认为是不符合正常上访标准和条件的信访活动.然而“非正常上访”界限的含混和涵义的宽泛,虽然在实用主义的意义上便利了各级党政机关对于信访的治理,但是却模糊了信访行为的合法性标准,给信访人以博弈的空间,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信访治理的成本和难度.在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宪法原则下,信访应是一个在法治的框架内予以解决的问题,因而需要依据法律标准来认定和治理群众上访.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不断显现,其中观念的碰撞、利益的磨擦尤为突出,使得经济转型时期的群众困惑和怨气增多,党报群工部信访任务日益繁重。有些基层单位出现的问题基层不重视、不解决,引起群众向上一级领导机关投诉。越级上访在信访总量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有逐年增长之势。尤其不容忽视的是越级上方的负面影响,它不但干扰上级机关的正常工作,而且对当地产生的动荡起连锁反应,严重影响人们的思想情绪,容易酿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使当地经济发展处于被动境地。因而在群工信访中,要把妥善处理越级上访作为信访的重点。党报群工部是群众上访的第一站,相对于市、省、中央信访部门,群工部又是第一关,这第一关信访失败,无疑会越级上访。站在社会信访窗口的位置,群工  相似文献   

16.
所谓"信访",据我的观察和理解,在我们国家是指人民群众投书"有关"部门,或者干脆跑到"有关"部门,去反映自己的或与自己有关的问题.因为是面对上层"有关"部门,所以也叫"上访".这也许是咱们中国特有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17.
报载,河北省邢台市改善了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改群众上访为领导下基层接访。他们规定每月5日为全市信访接待日,如无十分特殊的情况,市、县两级一律不开会,市上留两名市级领导在市信访局接待市区上访群众,其他市级领导深入各县接待上访群众。同样,各县领导也分别到自己联系的乡镇接待上访群众。这种做法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把矛盾和问题及时地解决在了基层。  相似文献   

18.
前几年,忻州一直是信访问题突出的地区,为此市委市政府向各级干部提出"七个为什么":为什么信访案件多?为什么信访问题领导批就能解决,不批就解决不了?为什么有人认为群众上访是"刁民"闹事,有人认为是合理诉求?为什么应该解决的事解决不了?为什么一些群众要越级上访?为什么个别地方和部门信访问题多?为什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信访条例》修订十周年。十年的时间,信访之路走得漫长而艰难,对于一部分上访人"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的思想,改变起来是艰难的,更艰巨的是如何让信访工作真正令老百姓信服。十周年,并不是一个完结……16年上访之路"上访"一词在全国早已为众人所知。提到上访,人们想到的就是上访人千里迢迢来到信访局或相关部门,找到办事人员,诉说他们的苦衷,希望问题得到  相似文献   

20.
《中共国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总则明确指出:“党内监督要与党外监督相结合,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应当自觉接受并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监督。”《条例》进一步明确了信访处理的监督职能作用,这无疑对新形势下开展信访监督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有利条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开展信访监督,必须畅通信访渠道,为群众反映问题创造良好的环境。信访监督指纪检监察机关报依据人民群众的信访举报,对党员领导干部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廉洁自律和轻微违法违纪行为及时告诫教育。因此,没有群众的信访举报,信访监督工作就无从谈起。所以,畅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