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律师职业境界是律师执业活动的理想状态.是对律师执业活动进行审美思考后得出的结论。保持和打造“律师职业境界”,既是律师管理的方向,又是律师文化建设的主要终极目标。它赋予了律师独特的职业趣味、职业思维、职业人格与其它相关的职业感觉,具有明显的职业印记。必须着眼于积极改变律师的执业现状,强化律师的职业修炼,努力打造律师的职业境界。  相似文献   

2.
律师保守职业秘密是否应当在我国立法中有所体现?这是我国目前讨论十分热烈的问题之一,我们对待该义务的态度应当立足于其合理性分析和实证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言必及外国。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当对律师保守职业秘密的含义、目的、国际立法现状及其限度等问题有基本的了解,同时结合我国目前的法治状况和社会状况加以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基于此,本文试图以此为思路对以上问题进行论证,以期能够获得较为合理、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黄振中 《中国律师》2010,(11):75-77
许多外行人以为.做律师就是走上了一条铺着金砖、镶着银边、布满鲜花和掌声的幸福之路;不少内行人认为,做律师是实现公平正义理想的自由通途。那么,为律师行业提供后备军的法学院学生,尤其是国家为培养复合型高级实务法律人才而招收的法律硕士研究生,是如何看待律师这一职业的呢?  相似文献   

4.
西方多数国家将律师定义为自由职业者。我国从建国到现在,不同阶段的律师立法,对律师有不同的定义,学术界对律师职业性质多年来也一致存在不同认识。2007年10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新修改的《律师法》对律师的定义及允许个人设立律师事务所的规定,对律师职业性质的重新定位。这一定住更好地反映了律师的职业特点,有助于提高社会对律师社会角色的认识和尊重。  相似文献   

5.
我国律师界良莠不齐,律师的好差不能简单地用胜或败来评判,本文以律师的法律地位及社会地位为基点,阐述建设律师独立的职业人格有必要性,进而如何培养律师良好的职业人格。  相似文献   

6.
李晓 《法制与社会》2021,(7):133-134
人工智能技术在律师职业中的应用,带来了对律师的人员结构、业务结构、知识结构、执业技能和监管制度的巨大冲击.在未来的律师职业中,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将催生新的律师业务和法律从业人员,掌握人机协同执业技能的律师将取得竞争优势,而律师执业监管制度也应进行相应变革.  相似文献   

7.
战后的日本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司法制度的变革引发了律师职业主义的变化。自新律师法通过以后,改革一直围绕着律师职业化问题进行,律师制度的变革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与其它国家不同的职业特征及相应的理念,但市场又不断给律师职业行为带来新的问题和不可避免的矛盾,为克服市场营利主义给律师服务造成的障碍,坚持与高扬职业主义精神成为变革之要义。  相似文献   

8.
程滔 《中国司法》2005,(4):37-41
一、律师职业秘密与律师职业秘密特权所谓律师的职业秘密,是指律师因其职务活动中所知悉的与其委托人有关且为其委托人不愿透露的事项。律师的职业秘密具有以下特征:1、律师职业秘密的主体是律师。这里的律师包括律师、曾经担任过律师的人、实习律师、律师助理等知悉秘密的人员  相似文献   

9.
由田 《中国律师》2012,(8):50-5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下称《律师法》)第2条的规定:\"本法所称律师,是指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接受委托或者指定,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该条所指律师即执业律师。所谓职业律师,笔者的定义是:为当事人提供某一方面专业法律服务并以此专业方面的法律事务为毕生事业的执业律师。  相似文献   

10.
法治、正义与律师 正义的思想和观念源远流长,不同的社会对正义有着不同的理解,正义如同“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但是无论如何,总有一个古老的思想一直支配着正义观念,并且作为标准获得了普遍的认同,这就是查士丁尼在他钦定的《法学阶梯》中所指出的:“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  相似文献   

11.
律师服务业与市场经济一脉相承,律师文化关乎律师业的职业生命。挖掘律师职业文化的逻辑内涵、抽象律师职业文化的精神特质、建构中国特色的律师文化直接关系到中国律师职业整体的职业走向、职业价值和职业命运,不可等闲视之。无论中国有关律师职业制度定位的具体涵义怎麽变迁,也不论这些立法制度定位的优劣如何,基于律师职业作为国家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服务主体与法律专业技术组织的特殊地位,中国特色律师文化作为中国律师职业整体的文化认同,均突出表现着公共服务性、专业竞争性、职业驰名性、市场稀缺性和政治边缘性持质。  相似文献   

12.
培育中国特色的中间阶层,构建一个和谐的小康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中间阶层"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西方的"中产阶级",必须把社会的普通劳动者纳入社会的"中间阶层",使他们能够及时分享社会发展的物质成果,成为中国社会的主体和中坚,并获得相应的社会归属感.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是构筑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在研究社会结构过程中,必须突破西方学术界的"中产阶级"研究范式,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中间阶层"概念,积极培育"中间阶层",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没有思想和个性的城市犹如没有灵魂的人。城市特色既是城市竞争力内涵的组成部分,又是城市竞争力外延的表现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兴衰。研究如何挖掘和营造城市特色、保护和培育城市特色、解决全球化对城市特色的冲击、强化城市特色对于城市现代化的良性影响作用,不但可以有效的解决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经营城市过程中的种种“短视行为,”而且也是我国地方政府推动城市综合竞争力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