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治期页苏共二十七大和苏联法制建设的若干问题11试论赫鲁晓夫的干部更新制度16八十年代以来东欧同西方的政治经济关系111戈尔巴乔夫的第一年:建立权力和权威(续)117苏联的政治发展和机关人员的素养122关于社会主义管理的某些特性135苏联部的职能管理局介绍131南斯拉夫现行民族政策是各族人民和睦相133 处的纽带21苏联政治体制基本特点及其改革初探28南共联盟自我完善的理论与实践212苏联社会主义人民自治的实践及前景展望216苏联等国行政法制建设及其对国家管理的220 作用论苏共在管理发展中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225 作用-苏联的检察机关2 3…  相似文献   

2.
苏联从1965年经济改革开始,特别在苏共二十四大以后,通过了许多有关提高劳动集体作用的法律条例。劳动集体现在苏联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地增长。本文拟就劳动集体的分类、结构、职能和作用这几个方面对劳动集体作个简单的介绍和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1944年苏军进入罗马尼亚后,对其战后初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1955年罗马尼亚首次要求苏联撤军,结果遭到赫鲁晓夫的强硬拒绝。经过不懈努力,1958年苏联终于同意罗方要求。苏联之所以同意撤军,主要是出于和平攻势的需要,也考虑到罗马尼亚处在一个不容易受西方国家攻击的地理位置,同时也是对罗马尼亚忠诚的"奖赏"。苏军的撤出为罗马尼亚以后独立自主政策的实施大开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4.
东欧的政治制度实质上就是苏联的政治制度,它是二战以后即十月革命三十余年之后通过苏联的军队、苏联的代理人、或苏联政治制度的副产品移植过来的。东欧第一代领导人就是副产品。他们中许多人在莫斯科度过了若干年甚至几十年,而某些人,如季米特洛夫,甚至成为苏联政治工具的一部分。东欧党派政治制度的所有特征都源于苏联并被成功地移植到  相似文献   

5.
苏联解体前夕苏共基层党组织组织资源的丧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共基层党组织曾在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特别是苏共19次代表会议以后,伴随着苏共职能的转变,苏共基层党组织逐渐由社会基层的政治核心和政治先锋队转变为在基层赢得选票的党派组织。几十年以来苏共基层党组织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所积累起来的宝贵资源被废弃,这是导致苏联解体前夕40多万基层党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中国加入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并作出了援越抗法的战略抉择.从地缘政治视角来看,此战略决策主要建立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利益基础上,与二战以后逐步形成的全球与地区层面的地缘政治体系也有极大关系.  相似文献   

7.
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已历尽三十八载风雨,在其间他们根据实际遇到的问题,不断地探索和完善着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已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自治经济政治体制,社会主义自治的精神和原则已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苏联的社会主义人民自治从安德罗波夫提出迄今亦已几年。过去苏联一直把社会自治看作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组织形式,而将其排除于社会主义社会之外。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才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人民自治思想并把“日益全面地实行人民的社会主义自治”作为现阶段苏联社会政治制度发展的战略方针。苏共二十七大政治报告中还列专章论述了人民自治问题。  相似文献   

8.
经过十余天激烈争论的苏共28大,于7月13日降下帷幕。大会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坚持改革的方针和维护苏共的团结。这次代表大会不仅是在苏联社会面临严重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的情况下召开的,而且是在东欧诸国发生骤变后的复杂局势下召开的。因此,如何估价前一时期苏联对东欧的政策,必然成为党内各派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大会前,当人们面对如此东欧局势,很自然地要对戈尔巴乔夫上台以来实施的对东欧的政策提出各种疑问。因为,客观事实已明摆着:原来称之为“苏联阵营”、“社会主义大家庭”正在走向解体,  相似文献   

9.
今年二月下旬苏共召开的二十七大,是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年以来,为贯彻所奉行的政治路线和内外政策的一次重要会议。关于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涉及面很广。本文仅就苏共二十七大和苏联推行的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提供一些材料和看法。一、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加速发展”的方针苏联自七十年代以来,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第九和第十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  相似文献   

10.
苏联共产党当前的战略方针要求目标明确地实现包括所有人们生活空间的文化政策,规定文化建设和文学艺术发展领域里目前和长远任务的性质与特点。考虑到这一点可以根据以下示范提纲建立政治信息,进行关于文化领域里党的纲领性任务的座谈: 一、苏联文化建设的某些结果,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精神方面的优越性。二、文化、文学和艺术在加速苏联社会全面进步中的作用。 1.在进行座谈时应当依据苏共中央向党的二十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和苏联共产党纲领的原则和结论,在这个报告和纲领里展示了党在现阶段  相似文献   

11.
苏东剧变以后,俄罗斯作为苏联的主要继承者继续活跃在世界舞台上。但其动荡不安的国内政局,变幻莫测的外交政策,构成了一幅体制转换时期特有的复杂的政治图景。对俄罗斯权力斗争及其对政治进程影响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俄体制转换时期政治进程的变化和走向。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二次大战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苏联政治斗争的内容和性质,揭示了战后苏联政治斗争的特点及其成因,并且对战后苏联政治斗争中显现出来的改革趋向及其命运作出分析,从而得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时、有效地推进体制改革,才能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略析大东盟的形成及其发展中山大学东南亚所许肇琳一、"大东盟"的建立是形势发展的必然1、为因应国际形势发展的挑战八十年代以来,世界风云变幻,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全球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经济上向区域化、集团化发展。1993...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中苏贸易的发展状况中国同苏联的经济贸易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国之间的贸易发展基本上随着两国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同我国政府签订政府间贸易协定的就是苏联,从而使中国同苏联正式建立了贸易关系。  相似文献   

15.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作为苏联的实际继承者,其基本的社会政治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它的国体变了,由此,它的政体即政府组织形式也与前苏联政治体制完全不同,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俄罗斯的政体虽然还未最后定型,但研究其政体的演变及其未来走势仍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政治教育》1988年第17期刊载题为《苏维埃民主发展的新事物》的文章,介绍苏联人民代表大会等几个政治概念,现全文翻译,供读者参考。★★★★★苏联人民代表大会——苏联国家政权的新的最高代表机构。它有权自己审理和决定有关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所管辖的任何问题。预计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将应该决定国家生活的最重要的立宪、政治和社会经济问题,诸如通过苏联宪法和对其进行修改;通过关于苏联组成问题的决定;在加盟共和国内确定建立新的自治共和国和自治州;确定苏联的国界;确立加盟共和国之间边界的变化,决定苏联内外政策的基本方针;确定国家的远景规划和最重要  相似文献   

17.
政治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间题苏共二十六大关于成熟社会主义概念的发展光辉的榜样,深刻的启示—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西方对安德罗波夫上台以来苏联内外政策动向的评论盖·阿·阿利耶夫简介综论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干部体制苏联的干部培养和进修苏联干部配备的几种方法东德的千部培训和进修工作匈牙利的干部培训工作东德的工农检查院胡萨克苏东关系的演变安德罗波夫上台后的苏联东欧关系苏前军人谈苏最高国防委员会苏联的穆斯林日刊介绍葛罗米柯七十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党员队伍1期1页1期30页2期1页2期7页2期66页3期1…  相似文献   

18.
原苏联东欧地区的地缘政治大裂变,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同时也拉开了全球性地缘政治裂变的序幕,其过程至今没有结束。与苏东剧变几乎同时发生的中东动乱,持续至今,未有穷期。美国等西方国家为苏东和中东两个地区的地缘政治裂变推波助澜,结果导致裂变蔓延到欧洲地区。欧盟的裂变不那么惊心动魄,但后果不可预测。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大裂变中纵横捭阖,趋利避害,把握机遇,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捍卫了自己的发展利益和国家利益,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全球性地缘政治大裂变的受益者。  相似文献   

19.
页1期l政治一个美国记者的访苏报道 经济经互会国家经济合作方面的三 个趋向经互会东欧国家的能源问题国际经济合作银行简介保加利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简 介苏联和东欧的经济关系一九八二年经互会对外贸易综 述经互会国家1986~1990年计划 的协调一九八三年东欧各国的经济形 势安德罗波夫政权和苏联经济展 望安德罗波夫上台以后苏联经济 的·间题和趋势苏联的劳动力资源波兰经济困难中的一些主要因 素变化中的东欧科学技术政策苏联住宅建设的形式和组织管 理经互会欧洲成员国人民福利的 改善情况)新技术革命与苏联的科技政策苏联科技革命的影…  相似文献   

20.
美国苏联东欧问题学者、宾州狄更森大学政治系主任,罗素·鲍瓦教授应华东师大苏联东欧研究所邀请,来华进行学术交流。在座谈中鲍瓦谈了他对俄罗斯十月事件及东欧等问题的看法,现将其部份观点整理如下,以供参考。鲍瓦教授认为对93年“9·21”和“10·4”事件可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一是把它放到国际政治的大背景中去看,二是从国内政治、经济、外交的发展来看。从前者的比较中可以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