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印俄等新兴经济体的兴起,亚太地区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世界地缘中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同时,太平洋两岸的美中日印俄澳等主要力量越来越关注地区秩序、体系等问题,并试图确立本国在上升的亚太地区及将形成的地区体系中的地位,建立有利于本国的地区体系框架,融合、制约和平衡其他地区力量。因此,亚太地区正在酝酿、出现和形成某种以地区主要力量为若干中心和框架的地区体系和秩序。在此情况下,本文倡导容纳亚太地区主要力量的太平洋主义结构、体系和秩序,以全面反映21世纪亚太力量格局的发展变化,融合亚太地区大国间的共同利益和共识,确定地区经济政治的制度安排,确保亚太地区长期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印俄等新兴经济体的兴起,亚太地区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世界地缘中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同时,太平洋两岸的美中日印俄澳等主要力量越来越关注地区秩序、体系等问题,并试图确立本国在上升的亚太地区及将形成的地区体系中的地位,建立有利于本国的地区体系框架,融合、制约和平衡其他地区力量.因此,亚太地区正在酝酿、出现和形成某种以地区主要力量为若干中心和框架的地区体系和秩序.在此情况下,本文倡导容纳亚太地区主要力量的"太平洋主义"结构、体系和秩序,以全面反映21世纪亚太力量格局的发展变化,融合亚太地区大国问的共同利益和共识,确定地区经济政治的制度安排,确保亚太地区长期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9·11事件"对东南亚伊斯兰文化圈的冲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9·11事件"对东南亚的最大影响之一,是使该地区政治与宗教的关系发生变化,两者之间的矛盾有可能上升为主要矛盾,影响该地区主要国家的社会政治稳定,进而危及该地区的和平与安全,还有可能改变地区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主办的亚太经济暨东亚合作研讨会于 2 0 0 3年 1 2月 2 9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北京各研究机构的专家和学者出席了会议。会上 ,与会者回顾了 2 0 0 3年亚太各国经济状况及东亚区域合作的进展 ,分析了亚太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并对东亚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及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关于美国经济有学者认为 ,从 GDP、劳动生产率、物价水平和贸易赤字这四大指标来看 ,美国经济已进入复苏期。导致经济回升的主要原因是美国政府的宏观货币政策。同时 ,减税政策和军费开支的增加也是重要原因。但由于低利率的持…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地区主义运动的不断演进,以非军事对峙和非暴力为基础、强调文化和政策吸引力的软力量开始在地区国际关系中发挥日益突出的作用,软力量的运用也推进了地区主义向纵深发展。国家在地区主义中的软力量可以分为四种表现形式:文化吸引力、政策感召力、地区创制力和地区公信力。中国在东亚地区主义进程中上升的软力量成为促进东亚融合的新动力。同时,地区价值观的塑造、地区参与度和地区主义构想的形成,都影响着地区制度化水平和整个地区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和地位。培育东亚作为一个独立地区实体的软力量应当成为中国亚洲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武装力量走向现代化徐敏编译新加坡虽然是个小国家,但地处控制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战略位置。新加坡是东南亚人均国防开支最高的国家。自1967年以来,新加坡的军费开支在政府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一直居于优先地位。1980年到1987年军事开支的年均增长率为9...  相似文献   

7.
钟韵  洪铠邦 《港澳研究》2023,(1):28-40+93-94
地区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情况,是判断地区产业的国际地位、国际联系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视角。本文立足于全球价值链指标测算,分析1995年至2018年香港贸易及物流业的全球价值链位势及上下游关系的演变及其原因。研究发现,从行业整体情况看,随着香港与内地生产协同程度提高及内地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和香港产业转型发展,香港在全球价值链中位势呈“上升—下降—上升”波浪式发展,上下游贸易伙伴重心呈现由欧美向内地与东盟转移态势。从贸易物流细分行业来看,香港除批发零售业外主要以前向模式参与全球价值链,六大贸易物流行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地位均高于新加坡,除水上运输业全球价值链竞争力较新加坡弱外,其余贸易物流行业均比新加坡更具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中东地区历史悠久,文明灿烂,从古至今就是一个多种族、多民族和多宗教信仰居民的繁衍生息之地。中东地区既是一个内部各种势力角逐的地方,也是一个外部势力、外部强权争夺的重要场所。中东秩序曾在二战之后几经变迁,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局面。中东变局冲击着现有中东秩序,井使各种地区势力的影响上升。今后中东地区各类纷争将会变得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9.
姜浩峰 《新民周刊》2022,(32):36-39
元宇宙本质上其实是一个人类从传统宇宙即可观测宇宙到数字宇宙也就是可计算宇宙迁徙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看,目前仍处于元宇宙发展的早期。如果不大幅减少碳排放,到公元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1米,危及4.1亿以上的人口。这是英国《自然·通讯》2021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所言。该论文主要作者、荷兰三角洲研究院水资源专家阿尔约斯亚·霍耶称:“许多科学家正在研究长期情况。但世界上有些地区,主要是热带地区,已经出现了海平面上升。”英国《气候与大气科学》杂志2020年发表的一项汇总了106名专家观点的调查认为,到2300年,海平面或将上升5米。  相似文献   

10.
"锐实力"论是美国民主基金会针对中俄等所谓"威权国家"推出的一种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已经成为美国政界和智库界的共识,并在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持续发酵。"锐实力"论所针对的是中国发展模式和文化在海外影响力日趋上升这一问题。它既是新时代美国制造的一种"中国威胁"论,更是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据“世界经济论坛”2003年1月24日报道,2002年,在世界80个主要国家和地区中,韩国的国家增长竞争力从2001年的排名第23位上升到第21位。韩国的宏观经济指数曾名列第10位,但当考虑到它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竞争力时,它的名次大大下降。韩国市场规模的竞争力位居第10位,市场质量居第21位,政  相似文献   

12.
欧洲与拉美之间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政治渊源。从历史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拉关系经历了低潮期、磨合期、快速成长期和全面发展期四个阶段。在政策实践上,欧盟对拉政策既内嵌于欧盟整体性对外政策的框架中,又体现在专门针对拉美的地区外交政策上。就关系范式而言,"复合地区间主义"是欧盟对拉政策遵循的主要范式,具有结构复杂、相互依存度低和不对称的特点。在该范式之下,欧盟通过五大外交机制来保障其对拉政策的有效性,即峰会外交、联合协议外交、自贸区外交、地区伙伴外交和特殊外交。在关系性质上,欧拉关系具有"恩庇-侍从主义"特征,这一本质上不平等的互动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在对拉美新互动模式的探寻过程中,欧盟面临双方力量对比的结构变化、地区间层面合作动能下降、欧盟成员国价值取向不一、英国脱欧削弱欧盟影响力以及中国在拉美影响力上升五大挑战。  相似文献   

13.
美国奥巴马政府南海政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对于以往历届美国政府的南海政策,奥巴马政府对南海地区国家利益和国际利益的政策表述体现了更多将南海问题推向地区化和国际化的特征。出于亚太战略和重返东南亚的需要,奥巴马政府在南海问题上更倾向于表达与东南亚各国相近的共同利益,支持东南亚各南海权益声索国,反对中国的南海权益主张,并与东南亚国家共同遏制中国日益上升的地区影响力。然而,作为调整亚太战略的一种手段,奥巴马政府的南海政策不会走向因过度干预而损及亚太利益的极端。2011年,印度尼西亚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鉴于不同于越南的南海利益诉求,印尼应当不会比越南更热衷于推动南海问题的继续升温。受地区主要国家政策温和化的影响,奥巴马政府的南海政策及其对地区形势的影响将呈现相对减弱的态势。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中国—东盟关系以及东亚体系文化的转变这一问题出发,试图建立一个地区体系文化转型的理论模型。本文提出,推动地区文化转型的过程有两个:一是地区大国的国内进程,尤其是国内观念和规范层面的变化;二是地区大国与地区其他国家的互动,包括互动内容和互动方式。本文假设,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进程的变化导致地区大国在对外交往中与他者的互动方式和互主身份发生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地区大国与地区制度主导行为体的关系变化,如果大国在上升过程中能够与该行为体进行不对称互动,让其主导互动过程,并使互动的物质和规范收益向其倾斜,就能与之实现相互认同,并进而在此过程中被地区制度社会化,从而推动建设和平与合作的地区体系文化。本文以中国、东盟与东亚合作为案例对假设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5.
东亚的变化与中日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冷战结束后,东亚的国际关系格局与地区政治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调整与变化。美苏相互对抗的两极体制逐渐消失,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对日本的影响力构成严峻挑战;与东南亚区域主义的有所上升形成鲜明对照,东北亚主要国家民族主义持续高涨。上述调整和变化,使日本逐步走上疏华、厌华甚至反华、制华的道路,最终导致中日关系的紧张与恶化。  相似文献   

16.
2011年,中东地区发生的政治大地震波及地区各国,但程度各不相同。阿拉伯共和制政权持续动荡,而君主制政权相对稳定。土耳其、伊朗地区影响力上升;巴以和谈搁浅,前景堪忧;美国等西方国家插手地区事务,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南苏丹赢得独立,但将面,临重重困难。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层面,当前美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战略收缩。与此同时,中国的崛起正在重塑西太平洋的地缘政治格局。中美互动如何塑造未来的亚太秩序,因而成为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文章认为,美国过去十余年间在战略上已经过度扩张,未来将继续大幅削减其军费开支,加之强有力的竞争者出现和对盟友承诺会持续加重美国的战略负担,未来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收缩已经不可避免。美国进行战略收缩可选择的手段很多,包括缩减在亚太的驻军、放弃部分战略承诺、与对手或潜在对手达成和解、分化对手的盟友和战略伙伴等。然而,美国在亚太地区战略收缩的影响是复杂的,这不仅给中国提供了战略机遇,同时也给亚太秩序带来了挑战。为此,中国应该谨慎应对,追求有限的战略目标,秉持一种渐进性的战略。  相似文献   

18.
中亚国家独立后,探索建立区内一体化组织的努力始终没有停止过.同时中亚国家还积极参与和发展与区外国家、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合作关系,借助国际力量提升地区实力,实现中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中亚国家经济呈稳步上升趋势,各国对解决区内合作问题的认识发生变化,普遍认同通过谈判和妥协是寻求区内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同时认识到来自区外的投资和援助治标不治本,中亚地区事务的最终解决需要依靠区内国家的共同努力.在哈萨克斯坦的大力推动和提议下,组建新的中亚一体化组织"中亚国家联盟"的进程开始起步.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亚太地区战略地位的上升,中、美、俄对此地区的战略关注不断加大:美国深入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俄罗斯加大了对亚太事务的参与、中国在亚太事务中继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三方在该地区的利益交汇和战略互动不断增强,中美致力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俄战略协作与互信达到新水平、美俄关系出现回升迹象。同时,中美俄关系的深入发展仍面临一定挑战,地区热点问题的发展可能影响三边关系。亚太的发展为中美俄合作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三国应持续扩大现有的利益汇合点,不断创造新的利益交汇点,增进战略互信,深化互利合作,有效管控矛盾。  相似文献   

20.
东北亚和中亚地区凭借丰富的油气资源,在世界能源版图中的地位日渐上升。近年来,中亚地区油气合作发展迅速,但是在资源总量上更具优势的东北亚油气合作之路却充满曲折。在地区性统一能源市场形成之前,政府间多边协调机制仍然是东北亚油气合作的现实选择。中国在互利双赢的理念指导下,以良好的政治互信为基础,以油气运输管线为纽带,通过以双边合作为主、双边合作带动多边合作的方式,循序渐进地稳步推进了与中亚国家的油气合作。因此,中国在推动地区油气合作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提高了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理应在推进东北亚油气合作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