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民事侵害名誉权诉讼中事实的认定,是处理案件的基础,是关键的一环,而证据又是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因此,新闻民事侵权诉讼要坚持“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强调当事人提出充分、确实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指控,并探究由此生发的有关问题,对避免盲目立案,使新闻民事起诉、公诉、审判工作顺利进行,用法律给当事人相应的约束,以维护合法权益都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探讨新闻民事侵权诉讼当事人的举证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2.
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是"以事实为依据"法律适用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具体体现,而运用证据的方法就是证据方法.虽然我国民事诉讼理论和审判实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证据方法概念体系,对民事证据的运用也通常从谁主张谁举证这一举证责任的角度进行静态阐述,但法官抑或当事人如何运用证据来证明案件事实,运用证据的过程是否存在法定的标准,这是审判实践中必须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民事审判方式曾在我国的审判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它逐渐暴露出一些明显的弊端,主要表现在:第一,举证责任倒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了“谁主张,谁举证”,使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而传统的做法是由法院调查取证。相当一部分案件,本应由当事人举证的没有举证,而由审判人员四处奔波,收集调查证据,来证明当事人的主张。有的当事人不但不觉得自己有举证责任,甚至还责问审判人员“为什么还没有查清?”有的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在庭审中只是对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进行辩论,然后…  相似文献   

4.
所谓举证责任的分担就是指诉讼当事人各自负责证明自己所主张的事实,民诉法第64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的规定实际上就反映了举证责任的分担问题,“谁主张,谁举证”也就是说谁主张什么事实谁就有责任对自己主张的事实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5.
《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它的通俗表述即“谁主张,谁举证”。提供证据是人的一项重要诉讼权利,从查清案件事实的角度来说,它又是当事人义不容辞的义务。  相似文献   

6.
证明责任问题散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谁主张、谁举证”是否证明责任分配的基本原则。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第64条遵循试行《民事诉讼法》的表述,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据此,“谁主张、谁举证”似乎或确实被理论界和实务界奉为一条深信不疑的证明责任分配标准。笔者认为“谁主张、谁举证”是非逻辑性思维的产物。众所周知,在诉讼领域,我们对任何一个事物(要件事实)都可以从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提出主张。诉讼制度正是根据这种事物的两立性(正反两方面)确定了诉讼攻击和防御之原理。由于判决是对当事人间有争议的(对立的主张、两立…  相似文献   

7.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析刘飞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是关于诉讼中应由一方当事人为一定的争议事实提出证据予以证明,否则就可能承担不利后果的问题。在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理论中,普遍确认“谁主张,谁举证”为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制度的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  相似文献   

8.
被告负举证责任是行政诉讼的显著特点 举证责任也叫证明责任或提供证据的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自己主张的事实和理由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理论上来源于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但由于行政诉讼的特殊性。两者又有很大的不同。民事诉讼法(试行)第五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即谁主张,谁举证。当事人都承担举证责任。行政诉讼法  相似文献   

9.
关于对抗制的几点法理学和法律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力 《法学研究》1995,(4):77-84
在司法程序上,中国自清末开始从欧洲引入了“讯问制”审判方式。新中国成立后,1989年第14次全国法院工作会议提出要抓公开审判,提出了庭审方式改革的问题,改革集中在民事和经济案件的审判方式上。1991年4月颁布实施的新民事诉讼法第64条实际上规定了当事人举证责任原则,即“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一些地方进行了“对抗制”的司法审判改革试点。不久前,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焦点时刻》栏目公开报道了大连市法院采用对抗制审判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举证责任制度确定了三个基本原则:第一,谁主张谁举证。即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第二,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为辅,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第三,举证责任倒置。在某些侵权诉讼中,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被告否认的,由被告负责举证。但自1991年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当事人举证与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混淆,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范围界限不明,诉讼不公,人民法院职责主次不分等弊端…  相似文献   

11.
《法学》1989,(11)
举证责任,是民事诉讼法学中的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也是民事、经济审判工作中的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本文拟就民事诉讼举证责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以及如何增强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的举证责任意识方面,作一些粗浅的探索,并希冀能引起人们对此问题的足够重视。一举证责任,也称提供证据的责任,即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所根据的事实,负有提供证据的责任。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6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  相似文献   

12.
彭晨曦 《科技与法律》2006,(4):52-54,101
举讧责任分配是现代民事诉讼制度的核心,也是知识产权侵权诉讼的一个重大问题。知识产权侵权的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原则与过错推定原则,在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应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举证责任分配原则与举证责任倒置的特殊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13.
江周渊 《法制与社会》2013,(34):113-114
民事诉讼是一种解决私权纠纷的程序,其核心在于举证.“谁主张、谁举证”是自古罗马法以来一直沿循至今的证明责任原则,而法官在案件审理中并非机械地套用这一原则,需要根据审理的实际情况,不断在当事人之间进行举证责任的动态分配.举证责任分配,对诉讼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谁主张、谁举证”构应民事检察举证制度的基础内容1982年的《民事诉讼法》(试行)五十六条、1991年的《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均明确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它的通俗表述即“谁主张,谁举证”。它的内在精髓对西方法文化的影响巨大,作为务实的举证制度又被我国法律吸纳。民事检察作为民事诉讼的预设环节,当事人举证及人民法院已经形成的证据体系自然应纳入它的证据来源渠道。“谁主张,准举证”构成民事检察证据制度的基础,其积极意义在于l、有利于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功实现;2有利于充分发挥申诉人…  相似文献   

15.
RESPONSIBILITYFOROFFERINGTESTIMONYINCIVILACTION举证.源于罗马法对民事审判规定的两条原则。一是每一方当事人对其陈述中所主张的事实,负有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义务,否认的一方没有举证责任;二是双方当事人都提不出证据的,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败诉。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细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这一规定通常被称作“谁主张、准举止”.这就是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分担的原则。举证责任的分担与证明对象右关。根据法律事实对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影响,作为证明对象的事实可分为:l、产…  相似文献   

16.
美国行政程序证据规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继敏 《现代法学》2008,30(1):129-135
美国行政程序证据规则独立于民事和刑事诉讼证据规则。1946年联邦行政程序法对行政程序证据规则作出原则规定,联邦法院一系列判例丰富和发展了行政程序证据规则。行政官员裁决案件不受联邦证据规则约束,不受传闻证据规则约束,但须符合实质证据规则的要求,受案卷排他原则约束。行政程序中提供证据是当事人的权利,也是当事人的责任,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任何证据都可接受。行政程序证明责任分配原则采用"谁主张谁举证"。  相似文献   

17.
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制度的完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举证责任制度是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重要内容,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此作了明确规定,但是,从司法实践来看,这一制度在实施中尚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为此,本文提出几点完善的建议。一、加强对当事人举证的指导和引导,真正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制度“谁主张,谁...  相似文献   

18.
诉讼中“证据占优势”标准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三大诉讼的证明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证据占优势”证据标准加以理性剖析,认为其体现了“谁主张谁举证”的普通性举证责任原理,体现了达到“法律真实”的证明任务的要求,体现了民事诉讼中的民事意思自治原则和诉讼经济原则;从理论层面、制度背景、法律规定、公民诉讼观念的转变以及司法实践等五个方面对“证据占优势”证明标准在我国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证据是法院审理案件时认定事实的依据。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一方面,当事人必须要提供相应的证据来支持自己提出的诉讼主张;另一方面,一方当事人还必须要有充分的证据或充足的理由驳倒对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法院审理案件、做出判决要以事实为依据,在当事人双方各执一词时,法院就要根据双方提交的证据来对案件的争议事实做出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对证据的种类、举证的责任、证人作证的义务都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证据有下列几种:(一)书证;(二)物证;(三)视听资料;(四)证人…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打官司就是打证据”,而“打证据”的关键在于举证责任的分配.举证责任分配的最基本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但是,在“谁主张,谁举证”的大原则下,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任何人都无须为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承担证明责任”. 在名誉侵权案件中,举证责任究竟是如何分配的,原告与被告双方各自承担怎样的举证责任?笔者以李连杰诉北京某广告公司、北京某信息技术公司、宋某侵犯名誉权案为例,予以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