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社会政治心理的涵义社会政治心理,是指阶级社会中的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对社会政治关系或政治生活的一种不系统的、不定型的、自发的反映形式,是对社会存在的比较直接的反映,是不够深刻的,处于浑沌状态、尚未上升为理论的社会意识。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成见、自发的倾向和信念等等。社会意识是一种多层次的复杂的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的次序,可区分为具有明显差别的两个基本层次:包括政治心理在内的社会心理相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阶级产生之后就产生的,早在夏商时期我国便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是它的存在发展至今已有很长的历史。这一实践活动始终存在于不同形态的国家以及社会,只是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形式不同、内容不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因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局限性,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应该对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批判性继承,这样才有利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所谓“熟人政治”和“关系社会”,通指有某种利益关系和血缘、情感维系的人际群体构成的管理秩序和社会形态。费孝通认为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建立在关系基础上的熟人社会,  相似文献   

4.
蔺俊萍 《党政论坛》2010,(21):27-28
一、社会资本所蕴含的政治参与功能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 政治参与是指公民通过合法的途径和方式,对国家的政治构成、政治运作、政治决策、政治结果的关心,  相似文献   

5.
政治教育就是通过影响教育对象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来获取政治支持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为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务的。必须充分发挥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和主导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方面突出政治主题,推动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在发展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过程中应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政治认同     
《团结》2010,(2):55-55
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生活.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党的党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这种现象就是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4)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或一定阶级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等存在不同,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侧重等方面各有不同,而所有不同又集中体现在方法选择上。因此,深入研究并合理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方法,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宇航  赵媛 《学理论》2013,(33):346-347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阶级形成、国家产生以来,就以一种普遍的实践活动而客观存在,在现代依然发挥着巨大的社会作用。通过对中西思想政治教育取向、形态和方式的比较研究,找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直面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的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是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则直至20世纪50年代才出现,厘清这一概念内涵无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还是实践都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这一概念是中国共产党创造并独有的,并且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其自身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但它要表达的基本涵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却始终没变。作为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在于,它是无产阶级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教育实践,既推动个人精神世界的进步,又能够统一认识、凝聚人心,在推动国家强大、社会进步的同时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是阶级性、科学性、实践性及由此带来的先进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政治学的研究大致是从政治概念的建构开始的。当前国内学术界关于政治概念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是关于政治的时间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政治职能与政治发展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政治哲学的人性观入手。本文围绕马克思对人的利益的论述展开研究,认为政治是人的利益分化的产物,是具有强制性、公共性、辩证性与系统性的利益现象。在历史上已经先后出现了阶级社会的政治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其未来是一种利益和谐的社会公共管理。这一定义,既把政治从其它社会利益现象中区分出来,又指出了政治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11.
郭海虹  赵绥生 《学理论》2010,(17):14-16
政治是个历史范畴,其实质是一定阶级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实现其特定利益的过程和方式的总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利益是一切政治矛盾的焦点,是一切政治斗争的最终目的。经济利益关系决定着阶级、政党、国家等政治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消失。  相似文献   

12.
“未来政治”是政治学研究在不断开拓过程中形成的研究领域。一批国外政治学者针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巨变 ,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预言政治发展未来前景的学说 ,如文明冲突论、媒体政治论、经济—民主论、后现代政治论、新政治地理论等。这些学说反映出西方学者敏锐的洞察力 ,但其观察和分析难免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 ;这些学说虽表现出积极的探索精神 ,但其结论往往带有盲目性和脱离现实性 ;这些学说虽为研究“未来政治”提供了多个视角 ,但其思维方式均陷入了“一元决定论”的泥潭。文章最后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勾画了未来政治发展的蓝图 :在未来社会中政治的功能应定位于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未来政治的基本走向是消除国家与社会的疏离性和异己性 ,使公共权力回归社会。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式和途径还有待未来的实践来证明。  相似文献   

13.
网络舆情是近年来政界和学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主要是指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政治安全是指国家政治体系处于结构合理、功能配合、运转协调、变化有序的良好状态。政治安全与网络舆情治理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社会转型期对于网络舆情的有效治理对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有着战略性的意义,即对网络舆情导向能力和信息技术控制力的提升将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独立;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有利于促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有利于促进政治制度创新,维护政治制度安全;透过网络舆情有效解读民意有利于改进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党地位;规范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维护政治秩序的稳定。转型期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变化以及复杂的社会环境变迁,为了确保国家政治安全,必须实现网络舆情治理主体、治理理念、治理机制、治理向度和治理手段等方面的创新,以此促进网络舆情治理与政治安全的良性互动,进而有效推进网络时代的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价值是政治哲学的主题."美"作为政治哲学不可或缺的价值向度,是人类精神层面表现出来的与直观、情感相联系而又超越直观、情感的政治认知能力和政治实践能力."美"根源于人的存在,人的存在的双重生命构成了对"美"进行政治哲学诠释的逻辑基础;"美"在与政治理性的合理性张力关系中,确立其空间存在和功能定位;"美"在与政治道德的合理性张力关系中,确立其形式存在和功能定位;"美"在与政治自由的合理性张力关系中,彰显其现实存在的必要性和未来发展指向性.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7,(9)
运用社会、政治稳定理论从社会、政治稳定的性质、主体、核心、动力、必要性、基础、类型、形态、主要表现等方面,阐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及其实现对于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政治哲学,生态马克思主义不仅构成了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生态环境困境或危机的系统性批判,而且指向一种特定而明确的绿色政治变革目标、议程和战略或"替代性愿景",即生态的社会主义政治及其未来.就其发展阶段而言,它至少已经历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欧美生态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等理论形态.相应地,生态马克思主义已不再简单是一个普通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流派,而是一种普遍性的绿色或批判性政治哲学.它所关涉的是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人类社会究竟如何构建并争取一个值得生活其中的生态化社会或未来.  相似文献   

17.
网络政治参与是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中介,以互动引导、建设管理、制度规范等为基本方式,使社会成员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民主政治的社会实践活动。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使构筑一个容纳少数派的权力在内的新的民主机制成为可能。只有树立全新的网络政治参与观念,掌握网络文化领导权和话语主导权,正确地了解、教育和引导广大网民,才能保障它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政治发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来看,政治发展是一个导向自身消亡的过程.从政治系统发展的形态来看,政治发展特指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变迁.它既构成政治现代化的原因,也成为政治现代化的结果.执政党在政治系统由政治发展向政治现代化变迁中发挥重要作用.立足于当前的我国,政治发展应该是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未来走向,以政治现代化为当前走向;基本定位是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治发展.立足于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普遍与特殊的比较,可以对和谐社会构建中政治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政治发展理论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把"国家—社会"双向关系演化视为政治发展进程重要的现实基础和逻辑依据。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通过批判理性主义国家观,科学阐明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本质关系,并由此揭示出资本主义政治发展无法根本克服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内在矛盾。所以,马克思政治哲学认为,应跳出"政治解放"的思维局限性去进一步认识政治发展进程中国家与社会的未来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20.
政治冲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它的研究还很鲜见。本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对阶级冲突、政治发展冲突、政治冲突的功能取向、政治冲突的发展过程、整合政治冲突的制度性设计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