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湾战争结束后,解决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问题已引起举世关注。国际舆论普遍认为,现在是解决阿以冲突的时候了。许多国家提出举行中东问题国际会议,尽早寻求公正解决阿以冲突的途径,使中东地区实现持久和平与稳定。 阿以冲突困扰了中东40余年。联合国1947  相似文献   

2.
耶路撒冷专电 耶路撒冷问题是阿拉伯一以色列冲突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如果说不是绝对不能解决的话。耶路撒冷问题指的是耶路撒冷地位问题,也就是主权和归属问题。鉴于耶城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解决这一问题牵涉历史、宗教、政治诸多因素,以色列政府和巴解组织在1993年签署奥斯陆和平协议时,决定将耶城问题连同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最后边界等棘手问题一起,留待双方最后阶段谈判解决,此前双方恪守不单方面改变现状。 但是,由于以色列政府决定在东耶路撒冷的哈尔霍马修建新的犹太人定居点,破坏耶路撒冷现状,使阿以关系陷入新的危机,耶路撒冷问题也再次成为国际上观注的焦点。 耶路撒冷位于约旦河西岸,是一座山城。干旱是这里的一大特点,起伏不平的山丘上不长树木,只有石头,所以,耶路撒冷城没有砖木结构的房子,全是石头盖成,近年植树有些成绩,山上便有了斑斑驳驳的绿色。城市面积17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65万;全城由东西两部分组成。东耶路撒冷又称老城,历史古迹和宗教胜地  相似文献   

3.
尽管中东和平进程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又披上一层令人乐观的色彩,但面对耶路撒冷地位、巴勒斯坦难民安置、犹太人定居点、巴以边界和戈兰高地等一系列棘手问题,阿以谈判也进入了最艰难的时期。阿以之间和平的实现绝非朝夕可待。况且,中东地区的民族、宗教、边界领土、水资源等方面的矛盾错综复杂,一些国家的政治发展和政治领导人继承问题也令人担忧,旧的矛盾缓解了,新的矛盾还可能爆发,并导致新的动荡和冲突。中东一些国家的经济经过调整,已经步入恢复发展的轨道,达到中速增长水平。然而,多数国家的经济依然比较困难。不利的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4.
一年前的9月28日,以色列利库德集团领导人(现总理)沙龙强行“参观”位于耶路撒冷老城的圣地圣殿山(巴方称“尊贵禁地”),并由此引发了和巴勒斯坦之间的流血冲突。持续一年的冲突至今己造成700多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巴勒斯坦人),2万多人受伤,双方经济损失以近百亿美元计。 巴以冲突已逾周年,事态发展仍难以判断。9月17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已下达严格实施停的“断然命令”。以色列军方宣布,从18日起中止对巴勒斯坦人发动主动攻击,以回应阿拉法特宣布的单方面停火。正在国际社会都表示欢迎双方宣布停止敌对行动之时,又传来了巴以双方冲突的消息,并造成人员伤亡。是什么原因使这一轮巴以冲突持续这么长的时间,并且愈演愈烈呢?本刊驻加沙、耶路撒冷、埃及、大马士革的记者从驻地发回的报道,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并对巴以冲突和中东和平进程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耶路撒冷专电 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8月7日至13日对美国进行了为期7天的正式访问。这是他7月13日出任以政府首脑以来的第一次访美,又是在美总统大选和第6轮中东和谈即将在华盛顿举行之前,有其特殊的意义。 拉宾行前宣布,他此次出访的目的首先是改善同美的关系,解决贷款担保问题,其次是讨论中东和平进程。访问结束后,拉宾声称“出访目的全部达到”,特别强调同美国政府及国会达成了相互理解和信任。  相似文献   

6.
以色列右翼利库德集团上台后摒弃“以土地换和平”原则,推行新“三不”政策(不谈判耶路撒冷问题、不同意建立巴勒斯坦国、不放弃戈兰高地),使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困境——巴以和谈步履维艰、叙以和黎以和谈难以启动、以阿关系全面紧张。1993年巴以奥斯陆和平协议开创的阿以和解新局面面临严峻考验。 巴勒斯坦问题是阿以冲突的核心。以色列已故总理拉宾为首的工党政府同巴解组织达成奥斯陆协议,具有历史意义,在阿以关系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奥斯陆协议确定了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五年过渡期谈判的框架。 内塔尼亚胡虽然一再宣称继续和平进程和执行奥斯陆协议,实际上改弦更张。执政四个月来,不但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步骤,相反不断提出新条件、增设新障  相似文献   

7.
耶路撒冷专电 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与以色列总理佩雷斯最近会谈后在耶路撒冷宣布:以色列和叙利亚定于1995年12月27日,在美国恢复两国间的和平谈判。这使以叙间中断了长达半年之久的和谈得以重新开始,为以叙两国最终达成和平协议,从而结束中东地区旷日持久的阿以冲突,实现公正、持久和全面的和平带来了希望。 克里斯托弗透露;以叙代表12月27日开始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附近的一个“私人”地点,进行为期3天的谈判,随后,双方代表返回国内,向各自的政府汇报谈判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蒋洪 《瞭望》2003,(27)
一向阴云密布的中东,近来大有多云转晴之势。7月1日,以色列总理沙龙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总理阿巴斯在耶路撒冷举行峰会,双方均表示中东和平时机已经成熟,巴以将抓住机遇通过外交手段实现最终和平。  相似文献   

9.
以色列军队撤出黎巴嫩南部地 区以后,阿拉伯国家欢迎以 撤军,并表示希望以色列能够进一步从阿拉伯其他被占领土撤军,从而导致中东全面、公正的和平。目前,中东和平进程聚焦在以色列同巴勒斯坦的和平谈判。 巴以和谈正处在谈判缔结最终和平协议的冲刺关头。按照已达成的协议,最终谈判要解决耶路撒冷地位、边界、犹太人定居点以及巴难民回归权等最重要也是最棘手的问题,结束最终谈判的限期是今年9月,而在这之前要达成一个最终条约的框架协议。由于这许多问题关系到双方的根本利益,谈判几次陷入僵局。以色列领导人曾多次对这些问题划…  相似文献   

10.
耶路撒冷有一个名叫“芬克 斯”的酒吧,面积仅30平 米左右。酒吧老板是位犹太人,名叫罗斯恰尔斯。在他的苦心经营下,酒吧的生意日渐兴隆,在当地声誉颇高。那一天,正在中东出访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来到耶路撒冷,完成公务后,这位大人物突然想光顾一下当地酒吧。在朋友们  相似文献   

11.
耶路撒冷专电 以色列正面临四年一度的大选。四年前的1992年,拉宾领导的工党,高举“以土地换和平”的旗帜,向奉行“三不”政策(不承认巴解组织、不同意建立巴勒斯坦国、不同阿拉法特会晤)的利库德集团沙米尔政府发出挑战,赢得了大选的胜利。近四年来,拉宾—佩雷斯政府同巴解组织签署了奥斯陆和平协议,同约日缔结了和平条约,中东和平进程出现重大突破,阿以冲突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嬗变。  相似文献   

12.
中东和会第二阶段会议快要举行了,地点初步定在华盛顿。这一阶段和在马德里召开的第一阶段会议不同,要在双边会谈中讨论一系列实质性问题。虽然,历时四十余年的阿以冲突不可能通过一两次会议获得解决,但国际社会还是对它寄予厚望。 为了中东地区公正与持久的和平,阿拉伯各国已经作出重大让步,敞开了通向和平的大门。多年来,阿拉伯国家并不承认以色列,戴维营协议开了谈判解决阿以冲突的先河,马德里和会则标志着以色列所有邻国都愿意接受以色列存在这个现实。根据联合国  相似文献   

13.
耶路撒冷专电 以色列右翼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内塔尼亚胡在赢得大选胜利后组成了一个强硬派的新政府,并提出一系列强硬的施政纲领,其核心是拒绝被公认为中东和平进程之基石的“以土地换和平”原则,这给未来的阿以和平谈判设置了巨大障碍,使中东和平的前景蒙上阴影。 新政府的施政纲领中关于阿以和谈的政策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不两要”:不允许分裂耶路撒冷以保证其成为以色列永久的首都;不同意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不放弃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主权;要扩大在巴勒斯坦自治区内的犹太人定居点;要让以  相似文献   

14.
黄泳 《瞭望》1991,(18)
华盛顿专电 海湾战争结束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美国国务卿贝克已先后三次访问中东地区,探索解决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冲突的途径。本月27日早晨当贝克回到华盛顿时,美国舆论界认为,贝克的第三次中东之行仍然“几乎是空手而归”。  相似文献   

15.
今年四月以来,以色列接连向阿拉伯国家发起猖狂的挑衅,把中东局势一次又一次推到爆炸性的边缘。这些倒行逆施不仅在整个阿拉伯世界激起愤怒浪潮,而且遭到全世界舆论的严厉谴责。 贝京政府的横蛮行径再一次表明,得到超级大国支持的以色列扩张主义是中东紧张局势的一个祸根。不制止以色列的侵略和扩张,不解决以色列和阿拉伯冲突及其核心的巴勒斯坦问题,也就是说,不是由阿  相似文献   

16.
耶路撒冷专电.1月17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方面在经过了近8个月的艰苦谈判之后,终于就以军在约旦河西岸城市希伯伦地区的重新部署问题达成协议,使这个长期以来阻碍巴以和谈进展的关键问题得以基本解决;同时,协议中有关以军下一阶段在约旦河西岸农村地区重新部署的规定,也为进一步实施巴以之间1995年9月签署的关于扩大巴勒斯坦自治的临时协议提供了依据,从而使处于停滞状态的中东和平进程出现了转机。  相似文献   

17.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在美国马里兰州举行首脑会谈,就以色列进一步从约旦河西岸撤军等问题,达成临时和平协议,标志巴以和谈朝着最终解决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这也是中东和平进程的又一重要成果。巴以首脑会谈是在中东和平进程严重受...  相似文献   

18.
耶路撒冷专电 近两个月来,一桩关于任命总检察长问题的政治腐败丑闻冲击着以色列政坛,由于此案牵连到总理和司法部长等高级政府官员,因此有人戏称之为以色列的“水门事件”。现在人们所关注的是,这起丑闻是否会导致政府垮台、从而戏剧性地改变以色列的政治格局、乃至中东和平局势? “巴龙丑闻”指因受贿案而面临审判的沙斯党主席德里为了给自己开脱罪责而与原耶路撒冷的一位名叫罗尼·巴龙的律师达成交易:德里同意利用沙斯党在政府内部的影响帮助巴龙当上总检察长,巴龙答应事成后给德里网开一面以作报答。总检察长是以色列最高司法长官,有权于预任何司法案件并监督政府决策。  相似文献   

19.
耶路撒冷专电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方面在经过了近8个月的艰苦谈判之后,终于于1997年初就以军在约旦河西岸城市希伯伦地区的重新部署问题达成协议,使这个长期以来阻碍巴以和谈进展的关键问题得以基本解决;同时,协议中有关以军在约旦河西岸农村地区分三个阶段重新部署的规定,也为进一步实施巴以之间有关扩大巴勒斯坦自治的临时协议提供了依据。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的中东和平进程出现了一些松动。 然而,尽管以色列方面很快完成了在希伯伦地区  相似文献   

20.
中东和会终于召开了,它预示着中东历史的转折。 读者也许会问:和会还没有取得什么成果,而且还看不出近期内会出现重大突破,说中东历史因此会发生转折,不过份吗?要解释这个问题,必须将马德里和会放到阿以冲突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