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贾谊故居     
贾谊故居又名贾太傅故宅、贾太傅祠,位于长沙市太平街19号,被誉为“湖湘文化的源头”、“长沙最古的古迹”。现贾谊故居包括贾谊井、古碑亭、贾太傅祠、太傅殿、古今名人咏贾谊碑廊、寻秋草堂、贾谊生平事迹陈列等景点。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河南洛阳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著有《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名篇。公元前177年——公元前174年,贾谊任长沙王太傅三年有余。在长沙期间,贾谊撰有《吊屈原赋》和《鹏鸟赋》,开汉赋之先河,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汉代起,儒家正宗地位被确立,汉赋和史学…  相似文献   

2.
《党的建设》2010,(12):54-54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西汉洛阳人,主要活动于汉文帝时期。他关心国事民事,锐意改革,主张"悉更秦之法"为汉家垂范立制。贾谊是著名的政论家,留下了《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他的  相似文献   

3.
《谏铸钱疏》中的经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谏铸钱疏》选自《贾谊集》。作者贾谊 (公元前2 0 0—前 1 68年 ) ,洛阳 (今河南洛阳东 )人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汉文帝时先后任博士、太中大夫、长沙王太傅和梁王太傅 ,著作主要是《新书》五十六篇 ,现被整理为《贾谊集》。贾谊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初步形成和巩固的时代。他在政治上坚决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 ,提出著名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具体措施 ,极力主张打击和削弱地方分裂势力。在经济思想上 ,他是汉初重本抑末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以后 ,实行了统一的货币 ,他把货币分为黄金和铜钱两…  相似文献   

4.
论贾谊的儒学观──兼论儒学取代黄老的内在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谊是汉初继陆贾之后又一位极力倡明儒家学说的思想家。自司马迁谓“曹参、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史记·太史公自序》),贾谊时被目为法家者流,后代学者亦或归其儒,或称其道,或属之杂。其实,同陆贾一样,贾谊思想仍属儒家体系,他在汉初具体历史背景下,对儒学作出了新的发展,成为由先秦儒学向汉代儒学转变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承转。他与陆贾思想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思想渊源直接上承苟子,立足于儒家的礼制传统,更多地融入了法家的色彩,而仁义为本的精神内核并未改变。一、贾谊的礼治思想小起人伦日用,大到安邦定国,…  相似文献   

5.
康熙时期的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为海峡两岸的统一以及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年是清廷统一台湾320周年,探讨施琅在统一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可以给今人予启迪,对于正确认识施琅、评价施琅,也具有积极意义。施琅在统一台湾过程中主要发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主张实施“因剿寓抚”的方略早在康熙六年(1667年),首次担任福建水师提督的施琅即上疏反对清廷对台湾郑氏集团专事遣使招抚的办法,指出:“为今之计,顺则抚之,逆则剿之。若恣其生聚教训,恐养痈为患”。1此年,他又上疏进一步阐明其看法说:“贼中多系闽地之人,其间纵…  相似文献   

6.
贾谊,汉代洛阳人,生于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自幼好学,聪颖过人。汉文帝非常赏识他的才华,他20岁左右就当了博士,两年左右又特别提拔他当了太中大夫,参与朝政。他先后奏请文帝修改历法以利农事,对不同等级的官吏区别官服的式样与颜色,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等,文帝都一一采纳施行。可谓少年得志,红极一时。为巩固汉王朝政权,他多次上疏陈词,要求文帝多封诸侯,又指责朝廷有关部门及主管老臣疏于政事,各有私心,从而触怒了以周勃、灌婴等一大批老臣,共谗贾谊。他们对文帝说:“贾谊年纪小但野心不小,他请求广封诸候保卫皇权是假,而借机培植党羽,…  相似文献   

7.
俞艳庭 《理论学刊》2005,(10):107-109
一关于《褰裳》,《毛诗序》云:“《褰裳》,思见正也。狂童恣行,国人思大国之正己也。”郑玄《笺》谓:“狂童恣行,谓突与忽争国,更出更入,而无大国正之。”揭示了“突与忽争国”的背景。孔颖达《疏》:“以国内有狂悖幼童之人恣极恶行,身是庶子而与正适(嫡)争国,祸乱不已,无可奈何,是故郑国之人思得大国之正己,欲大国以兵征郑,正其争者之是非,欲令去突而定忽也。”进一步指出公子忽就是所谓的“狂悖幼童之人[”1](P74)。显然,《毛诗序》、郑玄《笺》、孔颖达《疏》都把《褰裳》跟郑国公子突与忽争国事件联系在了一起。忽、突是郑庄公之子,忽…  相似文献   

8.
丁毅 《党的文献》2006,(2):85-86
汉初政治家、文学家贾谊,是毛泽东甚为看重的历史人物之一。毛泽东在谈话、著文中屡屡提到这位青年才俊,《毛泽东诗词集》中收有关于贾谊的两首诗,足以看出毛泽东对贾谊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史载,贾谊22岁即被汉文帝任命为博士,这是个朝廷的咨询官,算是皇帝智囊团的人物。每逢皇帝询问,贾谊总是表现出超众的才能,不到一年就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可谓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就在这个时期,他写了著名的《过秦论》,文章气势磅礴、文采飞扬,批评秦朝过失,意在针砭当朝,大有抓住真理、所向披靡的气概。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正当汉文帝准备再提…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原名李耆华。1913年东渡日本时,他依《方言》中的“钊,远也,燕之北部曰钊”,改名为李大钊,以表明自己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瞿秋白原名瞿霜。因头顶上有两个发旋,其母给他取乳名为阿双,上学时取名瞿霜。因“霜”乃秋天之物,且霜的洁白可比喻为高洁,又晋朝陆机《文赋》中有“不懔懔以怀霜,老眇眇而临云”之句,于是,他便改名为“秋白”。刘少奇原名刘渭璜。1918年夏天,正在中学读书的刘渭璜对同学张子珩说:“我要改名少奇,我感到应当少小就立奇志,即使抛头颅、洒热血,也要为国家、民族的振兴献出自己的一切。”从此,他改名为刘少奇。曾任…  相似文献   

10.
李大钊原名李耆华。1913年东渡日本时,他依《方言》中的“钊,远也,燕之北部曰钊”,改名为李大钊,以表明自己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瞿秋白原名瞿霜。因头顶上有两个发旋,其母给他取乳名为阿双,上学时取名瞿霜。因“霜乃秋天之物,且霜的洁白可比喻为高洁,又晋朝陆机《文赋》中有“不懔懔以怀霜,老眇眇而临云”之句,于是,他便改名为“秋白”。刘少奇原名刘渭璜。1918年夏天,正在中学读书的刘渭璜对同学张子珩说:“我要改名少奇,我感到应当少小就立奇志,即使抛头颅、洒热血,也要为国家、民族的振兴献出自己的一切。”从此,他改名为刘少奇。萧楚女…  相似文献   

11.
领导者人格问题,看似领导者个人品格修养问题,实则与政风有着直接联系。领导者人格过硬,才有过硬的政风,才有威信,才能“一呼百应”,更好地带领导群众去奋斗。 中国古代(魏徵《太宗十思疏》)载“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领导者人格问题,应当是领导者从政的“根本”、“泉源”、“德义”。本人就领导者人格与执政的关系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2.
薛艳丽 《先锋队》2011,(11):51-51
《辞海》释“俗吏”为:“眼光短浅、不学无术的官吏。”《汉书·贾谊传》中则说,“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向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理。”可见俗吏一词,主要是对没有作为官员的一种品评。但如今,从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之高度,不妨要求各级官员一下——不做一介“俗吏”。  相似文献   

13.
梁衡 《党建》2009,(9):31-31
中国从古至今,以一篇文章而影响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人格行为和文化思想的美文为数不多。我排了一下有9篇。它们是:1.贾谊《过秦论》;2.司马迁《报任安书》,3.诸葛亮《出师表》;4.魏征《谏太宗十思疏》;5.范仲淹《岳阳楼记》,6.文天祥《正气歌并序》;7.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相似文献   

14.
“自讼”语出《论语·公冶长》篇:“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看来孔老夫子是机‘自讼”当作自我修养的很高境界的,以至于对人能否达到这种境界持怀疑态度,所以他说:“算了吧!我还没有见过有谁看到自己的过错就能‘自己跟自己打官司’呢。”说来也是,悠悠往古,能够像“汉大丞相”诸葛亮那样,因错用马稷,失守街亭,就上疏自责“明不知人”,“授任无方”,请求“自贬三级,以督厥咎”的,能有几人呢?然而“自讼”,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我批评,对于我们共产党人,却是不可须臾离之的传家法宝。在我们党的历史上…  相似文献   

15.
“忧”训镜鉴 随着历史的演进,许多政治家和有识之士,都十分注重树立和增强忧患意识,以此来砥砺自己,弘扬政声,警示后人。孟子唱出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警世名言;贾谊心系天下安危,秉笔直书《过秦论》;魏征倾心国民,常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之声,等等。  相似文献   

16.
一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风靡全国、家喻户晓,被推上了“革命绘画样板”地位的美术作品; 一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多,创造中外美术史上神话的美术作品; 一幅使其作者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红极一时,年近花甲又身陷纠纷、历经风波。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美术作品。这就是著名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  相似文献   

17.
试论苏轼诗文中的"因物赋形"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显根 《求实》2003,(Z1):286-287
苏轼在他的作品中曾不止一次地论及“因物赋形”,如,《仁宗皇帝御颂》:“圣人如天,时杀时生。君子如水,因物赋形。天不违仁,水不失平。”《滟预堆赋》:“天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文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纵观苏轼为人为官的一生以及他的作品,“因物赋形”,是苏轼的自我写照,也是“东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下面就苏轼诗文中的“因物赋形”精神作一探讨,以求教于苏学专家和诸读者。 我们认为,苏轼“因物赋形”精神有以下三个层面,而这三个层面,在苏轼的仕宦和贬谪生涯中,始终如一地结合着,也在他的诗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第一层面,到了一个地方,既来之、则安之,随遇而安。 苏轼在仕宦生涯中,随遇而安是其“因物赋形”精神的起始点。这与他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他八岁时,便已拜道士张易简为师,得到了张道士的独赏。张易简作为  相似文献   

18.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种树郭橐传》这篇寓言中提到的一句极富哲理的名言。当年,在长安西丰乐乡有一个外号叫橐的人,他种的树成活率高,而且又长  相似文献   

19.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种树郭橐传》这篇寓言中提到的一句极富哲理的名言。当年,在长安西丰乐乡有一个外号叫橐的人,他种的树成活率高,而且又长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原名李耆华。1913年东渡日本时,他依《方言》中的“钊,远也,燕之北部曰钊”,改名为李大钊,以表明自己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瞿秋白原名瞿霜。因头顶上有两个发旋,其母给他取乳名为阿双,上学时取名瞿霜。因“霜”乃秋天之物,且霜的洁白可比喻为高洁,又晋朝陆机《文赋》中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