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9·11事件的发生以及近年来恐怖主义活动在全球范围的泛滥使得学术界关于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争辩再次升温,一些学者将全球恐怖事件的频繁发生看作文明冲突时代的到来.然而,当前恐怖主义的猖獗是强权压迫下的随机产物,而非文明或宗教冲突的结果;与国家利益相比,文明只是一个借口和工具,在所谓"文明冲突"的表象背后是一以贯之的西方国家的扩张政策和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2.
对以“文明冲突”作为观察国际问题的主导思想之商榷谢益显1993年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之冲突》一文,提出今后人类冲突之主导因素将是不同的文明。1996年底,亨廷顿发表了一篇关于“西方文明”的文章,提出所谓非西方社会因实现现代化而导致西方文化影响的削弱...  相似文献   

3.
对世界文明类型的研究,西方学者有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和《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国内近期有学者提出的一种文明类型理论,基于主导型整合要素的差异,对世界现有主要文明类型的划分,与西方自由民主理论语境下的文明类型说具有积极的应对意义,引起了某些关注.  相似文献   

4.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从中东现实问题可以看出西方文明正成为美国等大国控制中东甚至是全世界的有力武器,文明冲突下面掩盖不了国家利益冲突这一本质冲突;在当今,全球化也越来越强化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因此,要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跳出文明必定冲突的思维,寻求不同文明之间的积极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文明的冲突本质上是归属不同文明的个体的冲突。个体为获取生存资源而斗争,根本矛盾在于资源的稀缺性。当自身不足以有效获取资源时,个体倾向于依一定方式或标准组合,文明是方式的一种。然而,不同文明之间并非如亨廷顿想象得那样易于起冲突,存在于文明间的缓冲区域便是冲突的掣肘因素之一。缓冲区域随着文明边界的出现而出现,在宏观和微观断面上均清晰可见;它是文明间共有知识的具体表现,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民族混居和通婚等因素则是其形成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文明是决定和影响人类活动的长期的基本因素。冷战结束后,特别是随着“文明冲突论”的提出,各种文明观的讨论逐渐演化成“文明学”的各种派系。本文从政治学、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的角度,阐述了目前学术界关于“文明学”的三种基本的观点及其代表人物和相互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概述了三种文明观影响下的外交理念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亨廷顿的代表作之一《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自面世以来,引起了广泛的评论。再读该书后,进一步梳理了主要内容以及国内的评论,得出在知识是生产力的时代中,发展是硬道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和精神指的是通过"致中和"的中庸之道达到消除任何片面性而保持整体性的一种文化精神,而分析精神指的是对事物进行精确分析乃至对文化整体进行分化、分拆从而导致裂变、冲突的文化精神。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表现在中西文化的各个领域。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及其文明战争预言,是西方二元对立思维的产物,而要免除文明战争,就要将视野转向推崇二元中和的中国文化,以彼此兼容、取长补短的和合姿态而不是对立姿态来看待其他文化。  相似文献   

9.
唐荣双 《理论前沿》2008,(16):31-32
和谐文化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虽然背离了以阶级对抗为核心的社会对抗是文明发展的动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它对我国进行和谐文化建设有不可忽视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而现代新儒家则倡导文明的对话与交流。文章通过分析现代新儒家的中西文化观,指出,现代新儒家在倡导中西文化会通、交流,表达希望儒学复兴的期望时,带有一种“后西方时代”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文化和文明都是18世纪以后成熟起来的关键词。两者分分合合,关系亲密却又微妙。史密斯认为文明近年崛起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首先归因于冷战突然终结,新的多极化国际秩序呼之欲出,特别是亨廷顿的文明与宗教冲突论,成为后冷战时代竞争的所谓结构原则。伊格尔顿等人以文明为法国传统,文化为德国传统的概括未必全面,但文化对于文明的所谓"俄狄浦斯情结",也不失为当年两者分道扬镳的一个写照。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愿意企盼理想主义的文化理念不是与文明割裂,反之在文明的层面上普及下来。唯其如此,世界共同体的理念,或将不仅仅是弥赛亚式的乌托邦梦想。  相似文献   

12.
从勒温“场论”审视景区游客社会公德不文明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公民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文明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文明形象,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关注和批评,其反应强烈。为此,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已经在学术界吸引了一部分学者的注意。但目前,国内学者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研究,基本上仅限于宏观分析和总体把握,对不文明行为的发生规律及跨学科的理论研究远远不够。本文从社会心理学勒温"场论"出发,全面审视和分析景区中游客发生社会公德不文明行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冲突的风起云涌,这一思想逐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并展开了多重维度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主要从宏观系统、学理阐释、当代价值、发展路向、理论比较等不同视角对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展开研究,其研究成果为深刻认识当代社会冲突现象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路和见解。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类文明篇章"。从文明向度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批驳了当前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文明中心主义,以及全球恐怖主义、民粹主义等野蛮行径,指出人类文明面临主体性下降的共同挑战。从世界视野回答了"我们怎么办",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文明叙事逻辑的当代延展,堪称全球化历史时代的精神精华。从自身定位回答了"中国如何做",为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的"出场""在场""现场"既构成了逻辑完备的理论程式,有力驳斥了文明冲突论,又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领航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最后几十年是一个文化激荡的时期。伴随着经济和政治冲突的“全球变暖”趋势,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也愈发夺目。文章通过对美国学者赛缪尔·亨延顿的论文《文明的冲突》的回应,论证了在后现代主义的今天,东西方文化关系的主流是对话而非对峙,因而赋予多元文化主义以合理性价值。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就开始对社会文明问题进行广泛地探讨,这种讨论在90年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新世纪伊始,江泽民正式提出政治文明的范畴,学术界又掀起了对社会文明问题的热烈探讨和研究。现将近年来学术界对社会文明形态及其文明结构问题的研究成果述评如下,以期能对当代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有所裨益。一、社会文明的历史形态关于人类社会文明的历史形态,因为学者依据的分类标准不同,而出现了两种分类法:第一种分类法是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化自然发展的不同水平,或者是有的学者所说的人类经历…  相似文献   

17.
“9.11”事件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一片惊慌和愤怒,大多数国家政府同声谴责,唯有塞缨尔·亨廷顿一人陷人矛盾和尴尬的境地。 一、令人疑惑的自相矛盾 冷战结束后,亨廷顿于1993年在美国《外交》杂志发表了题为《文明的冲突》的文章,1996年又把他进一步研究的成果以《文明的冲突—世界秩序的重建》公开出版,一时名声大噪,群议汹汹。亨氏的中心观点  相似文献   

18.
由于经济、制度、认识原因,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乡文明的融合出现不和谐现象———城乡文明“冲突”。为了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必须消解这种“冲突”,这就需要进行管理制度创新、加强城市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和提高国民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9.
对冷战起源的探讨,可以从不同文明间的差异性引发的冲突展开分析。一方面,透过历史上俄罗斯文明在努力寻求西方化的发展过程中遭受的挫折和西方对俄罗斯文明的歧视与遏制心理,能够看到西方对俄罗斯文明的不友好甚至是敌对态度,而这种由文明差异性所带来的意识形态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冷战局面的形成;另一方面,基督东正教文化背景的“救世论”衍生出了俄罗斯民族的“大国使命感”,而基督教新教文化背景下的教徒“使命感”和美国的“世界楷模”观念则衍生出了美国的“大国使命感”。这两种“使命感”随着二战后各自实力的迅速飙升而急剧膨胀,并由此带来双方在外交理念和对外政策中的冲突升级。  相似文献   

20.
《外交评论》2017,(2):38-64
在分析国与国之间合作或冲突的成因时,种族这一因素越来越受到国际关系学者的重视。学界已有的研究几乎都支持种族亲缘性导向和促进国际合作。中新关系的实践则打破了这一刻板逻辑,并支持另一种思路:在一些情况下,同文同种恰恰会给两国带来敌意而不是通常所想当然的合作。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这一中新关系案例也给如何理解和预测中国目前和将来的对外行为,及其对重塑世界秩序的影响提出了思考点。其中一个重要的面向是"文明"。族的文明认同在中新关系中所扮演的突出角色,再一次提醒我们在民族国家的框架内思考国际关系的局限性。随着中华文明这一最大文明体的复兴以及中国在影响和定义世界秩序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文明思维来补充民族主义思维将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要求,文明作为跨国文化场域应成为国际关系的分析单位。鉴于此,有关中新关系的研究显示出对重塑国际关系理论框架的重要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