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熵值灰色关联模型对少数民族地区2003年以来的生态经济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并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剖析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状况从总体上均呈现出"省会城市最佳,同时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向周围梯次辐射"的空间格局。最后,以此为基础提出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加速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在坚持改革和对外开放中不断发展,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已开始向非农业方面转移,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社会历史原因、自然条件的限制、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生产技能等方面的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脱贫致富的速度还不快,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子迈得还不大。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实现农村经济由封闭式的自然经济,向开放型的商品经济转化;由单一的、不合理的农业经济向综合的、全面的农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性标志,其发展形态有两种形式:一是人口转移型的城镇化,强调的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空间转移;二是结构型的城镇化, 强调的是经济社会结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城市和农村作为区域的两大空间要素,总有一个要素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支配性作用。当农村因素起支配性作用时,区域经济就是农村主导型的增长模式;当城市因素起支配作用时,区域经济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民族工作、民族关系的总体状况是好的。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原因,一些影响城市民族关系的问题依然存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民族工作呈现出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相似文献   

5.
集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与城市中的市场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的集市积淀着传统的民族文化,是不同文化与民族交流的重要空间,具有地区性、民族性的特征.在变迁的社会中,少数民族集市是现代文化、传统文化、其他民族文化的连接点.少数民族地区集市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整个社区网络的纽带作用,使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贵州和云南位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山川秀丽、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潜力。本文建立贵州和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城市竞争力的因子分析计量模型,对贵州和云南少数民族聚居的32个城市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以此能更好地促进这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促进我国多民族地区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林 《世纪行》2006,(3):32-32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目前我国职业病危害正呈现出转移趋势,一是由城市工业区向农业转移,二是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转移,三是由大中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转移。我国职业病分布越来越广,而且农民工成为职业病危害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少数民族农民逐渐失去其谋生的土地,进入城市寻求再就业,但在再就业过程中出现未能就业的比例较高、就业方式与途径较少且缺乏稳定性等问题。少数民族失地农民就业难主要是由于其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缺乏其他专业从业技能、政府重视程度不够。要妥善解决少数民族失地农民就业问题,需要提高其非农产业从业技能,挖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点促进其就地实现再就业,并为其再就业提供积极的政策扶持。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建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难点与对策齐广刚本文就少数民族地区建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难点及对策选择阐述一点个人之见。一、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建行经营环境、现状、劣势和难占1、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低,使基层建行筹资难度增大,且向高成本化...  相似文献   

10.
陇中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西南部。在自然地理上是季风区向非季风区、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森林草原地带向草原地带过渡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历史上这里长期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地区,随着中原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力量的相互消长,当地农牧经  相似文献   

11.
流动之初的农民工大多以收入作为其外出打工目的地确立之考量,而新生代农民工有着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的诸多优势,其选择外出打工目的地是以能否实现城市化,能否融入城市为目的。而事实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许多打工地的"半城市化"导致他们开始返回家乡,在家乡或家乡附近的中小城市寻求出路。伴随着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中西部地区流动,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加大,新生代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成为趋势。  相似文献   

12.
我国杂散居少数民族人口有1,800多万,约占我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3。在这些杂散居少数民族中,居住在城市(包括城市郊区)的少数民族约有600万。我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究其原因,除一些世居的少数民族人口外,其他多属招工、招干参军、学生入学造成,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促进了少数民族人口向城市流动。这就使得我国几乎所有的城市各民族杂居共处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加之,城市少数民族成份众多(许多城市几乎具有所有的55个少数民族成份)、知识分子数量大、代  相似文献   

13.
马泽 《今日民族》2011,(10):17-24
民族工作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工作,也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民族工作总体上分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散居民族地区和城市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等方面的212作,从类型上分为乡村民族工作和城市民族212作。民族工作的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发展平等权利。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政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官波 《思想战线》2005,31(4):34-41
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少数民族地区秩序维护的基础,将其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地纳入村民自治体系,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参与度,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透过对F村和K村的村规民约文本分析及相关调查可以看出,现行村民自治制度的外生性导致的少数民族地区村民政治参与度不高是少数民族地区村民自治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所在,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将少数民族习惯法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地纳入村民自治体系,这样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参与度,从而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出现的大规模民工潮表明,在我国,作为工业化和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实际上已经在开始进行,而且其规模相当之大。不过,这种转移,并不同于西方国家以及其他已经基本上实现城市化的国家所发生的农村向城市的移民过程。那些国家的移民过程是农村的居民到城市中工作和定居。而这个过程在中国是以所谓农民工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种转移途径,既在僵硬的制度安排约束下,创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可能性,也造成了其特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工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敏 《理论月刊》2003,(12):90-91
改革开放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幅度增长,它既为城市及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给城市民族工作带来了挑战。本文仅就城市民族工作中最棘手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并给予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 农村劳动力严重剩余和就业不足,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性特征。数量十分庞大的农业人口和日益减少的土地资源,是未来中国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困扰。探索和研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殊道路,总结40多年特别是近10多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教训,不仅对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而且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一、背景分析:两类不同的转移道路从世界范围讲,农村劳动力转移可归纳为两条道路,即向大中城市转移的集中转移方式和向农村地区的集镇和分散的村落转移的分散型转移方式。农村劳动力绝大部分通过向城市集中实现其就业,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所走过的一条共同道路。英、美等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基本上是这种集中转移方式。美国的城市化始于19世纪中叶,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1850年为15。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在城镇化进程中,移居城市的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是目前少数民族法制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城镇化为背景,分析了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中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完善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体系,借鉴国外成功立法经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贵州乌江中下游地区是贵州土家族聚居地 ,是贵州的老、少、边、穷地区。本地区远离中心城市 ,经济发展滞后 ,应加快县域人力资源开发 ,促进县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基础教育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是县域人力资源开发相辅相存的两个方面 ,也是县域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扎实推进农村基础教育 ,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是县域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城镇化是人类由农业经济类型向工业经济类型转变的必然产物。在城镇化过程中,少数民族的发展遇到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的缺失。加快城镇化建设可以推动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可以有效地提升少数民族的人力资本,可以有效地保护资源和环境。城镇化的重点是创造农村人口进得来、留得住的环境,把农民变市民。必须加大中学后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消除城镇化建设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