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家”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不同于西方社会的个人理性,家族理性是中国企业、特别是家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因。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以家族企业为主要范型的民营企业,正面临“第二次创业”的艰难转型,与此同时,大批“富二代”也即将进入代际传承的关键期。家族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明确主体地位;二是提供切实有效的金融支持;三是关注其代际传承;四是关注其员工成长。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被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提出,其首创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首先提出了要扭转不良社会风气问题,指出:“我们建国以后的十多年中,由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社会风气是健康的”,但是,在“文革”中,“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受到了严重的损害”。究其原因,一是在“过去十来年中,林彪、‘四人帮’把我们的党和政府搞乱了,把我们的社会搞乱了、也把青少年毒害了”;二是随着改革开放,“由于对少数青…  相似文献   

3.
《党政论坛》2013,(24):10-11
我想讲五点意见。一、三十多年来我们大家亲历的改革开放过程,是中国社会从苏联式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向能够造就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体制转型的过程。改革开放促进了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把改革开放称作一次“新的伟大革命”。他说,“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前进,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不同的情况下有过不同的论述,如: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四项基本原则;一手抓开放搞活,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等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根本方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准确地把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精神,对于提高各级干部的工作水平尤为重要。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由社会全面转型引发的中国民众价值现及行为方式的变化,促动了中国社会风气的深刻变革.社会风气的变迁呈现出阶段性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之初,现代性社会风气的兴起与多元价值现的初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风气在“爬坡”与“滑坡”中艰难前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步深化,中国社会风气的主流向善.  相似文献   

6.
中国三次“伟大革命”理论,是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的报告中提出的。第一次伟大革命是辛亥革命;第二次伟大革命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第三次伟大革命是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新的“伟大革命”。以往,我国学界注重讨论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寻唯物史观的理论根据。现在,我们上溯到鸦片战争时期,从历史的宏阔视野,继续探讨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对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萧沉 《求知》2007,(3):34-3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这一重要论断,是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概括,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概括,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社会矛盾指明了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8.
王家明 《学理论》2009,(18):53-54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改革开放”一词,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本文中“改革开放”主要是指中国为实现现代化目标而采取的侧重于经济层面的一种发展战略。改革开放的中国模式主要是指1978年以来中国为实现现代化而实施的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渐进、有序、全面和独立自主的改革开放战略形式。中国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也走了一些弯路。存在一些失误和失衡,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9.
郭丽 《各界》2010,(5):96-96
回顾中华民族的前进之路,一路走来,我们聆听到了一首又一首澎湃的歌。从“五四运动”莘莘学子“反帝反封建”的呐喊,到抗日战争铁血男儿奋勇杀敌的怒吼;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豪迈宣言,到“坚持改革开放绝不动摇”的铿锵之声,每一首歌都是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的进行曲,每一个音符都是东方巨龙腾飞的震撼声。这既是特殊年代最凝心聚力的大合唱;也是非常时期让人激情飞扬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10.
改革和开放带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中国的现代化也由此进入快车道。但社会现代化并非仅仅是经济或制度意义上的,正如著名现代化专家英格尔斯所说,它还是一种精神和心理状态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思想的改变过程”。青年,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总是处在社会变革的前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变迁,首先体现在青年的人格结构和社会心态、价值心理的变化上,使当代中国青年表现出明显的“边际人”心态。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灵魂”。它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之中。组织工作品位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工文化的含量。组工文化是组织部门长期以来形成的工作精神、价值观念、制度内涵、道德规范的集中反映,是组织系统的一种人文载体和柔性生产力,也是组织部门、组工干部形象和素质的综合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我们更要从健全制度、优化环境、规范行为、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20年的变化之大只能用‘翻天覆地’这个成语来形容。可以说,我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人。”哈萨克斯坦凯纳尔大学著名教授、战略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哈菲佐娃用流利的汉语说。“应该说我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的(哈萨克斯坦)第一个受益者。由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我才得以在25年后重返中国。”那是1988年,哈菲佐娃作为中国问题研究学者径直来到尚未完全对外开放的新疆。新疆的巨大变化令她吃惊:商店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市场上水果。蔬菜堆积如山;人们的穿着打扮大不同前,男士西装革履,女主统罗绸缎;社会开放,尤其人的…  相似文献   

13.
曹丽 《理论参考》2008,(12):46-48
“总体性社会”中的政治心态特点 中国民众的政治心态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根本推动力来自中国改革开放所引发的整个中国社会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是一个“总体性社会”,这种“总体性社会”的特征在于“强国家、弱社会”的国家——社会关系,即国家具有强烈的自主性,几乎控制着社会的全部资源,有着独立的目标,在制定国家政策时往往是作为自主的行动者而存在,并不只是反映某一个阶级的要求,更多的是体现了国家自己本身的利益和目标,对社会有着很强大的吸附能力,不仅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冲破“两个凡是”等“左”的思想束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恢复和确立的思想路线;也是我们党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时代特征,总结我国2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确立的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绵阳市人民在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5.
提法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到“发展” 十七大报告在纵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之变饱含着深刻内涵,表明我们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6.
杨叶红  刘峰 《学理论》2008,(8):17-20
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及其四次修正案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成功经验。这三十年宪法发展呈现出鲜明特征:它是在中国共产党不断更新宪法观念、自觉推动下大步向前的;它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重大变迁,并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改革开放;它以完善实体内容为目标,呈现出“重实体、轻程序”的特点。可以说改革开放是宪法发展的主要原因,并且宪法必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不断完善,从“改革宪法”走向“宪政宪法”。  相似文献   

17.
杨俏 《行政与法制》2003,(9):22-22,19
“和为贵”历来是中国民间社会平息纠纷的心理圭臬,无论邻里、宗教抑或官方,和解总是人们乐于看到的争端解决方式。反映在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调解”及其适用就成为最重要和最为我们标榜的基本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上提出的“不折腾”,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并产生多种解读,我们必须准确把握“不折腾”的科学内涵和具体要求。“不折腾”是针对“折腾”而言的,是历史和现实的结论,是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不折腾”的内涵就是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干毫无意义的事情,不干扰改革开放大局。“不折腾”的要求是:坚持原则,服务大局;保持稳定,促进和谐;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约束干部,引导群众。  相似文献   

19.
陆平一 《党政论坛》2008,(23):15-16
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1978年开展的这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是一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反映党心民心的大讨论,也是一场要不要解放思想的大讨论。正是这场大讨论引发的我国近现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我们党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转折、我国迈向改革开放新时期作了思想准备;  相似文献   

20.
一、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正大步向我们身边走来。一方面,新的市场类型的构造。新的经济方式的运用,使旧体制难以控制,监督界定一时成为空白点;另一方面,因放权让利而产生的新的权力渠道、权力点和新的财源的开辟,使得经营管理者拥有了较大的资产支配自主权,权力的操作变得更为有效,更为实在,也使得少数人利用公共权力为己谋私利的可能性千百倍地增大了。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一些国有企业的领导者改变了原来那种谨小慎微,生怕得罪职工的行为模式,成为揽权捞钱的“铁腕人物”。他们在人事管理上的任人唯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