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丽欣 《法制与社会》2014,(22):247+250
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具有强烈的违法犯罪倾向,本文在介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概念、行为特征和形成原因的基础之上,重点分析了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犯罪特点。最后以刑事责任能力判断的关键因素为依据深入探析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刑事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2.
张赛宜 《政法学刊》2010,27(4):104-107
反社会人格有很强的犯罪倾向,其所引起的违法犯罪行为最多。郑民生的犯罪心理体现了反社会人格犯罪的特点。反社会人格障碍引发的犯罪应当成为犯罪预防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一个罪犯的成长及犯罪过程,折射了其反社会人格的形成过程。反社会人格障碍有一定的认知和行为特点,环境对反社会人格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从理论上说,反社会人格具有可改性。通过心理矫治和个别教育可以使反社会人格实现积极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也并非是要重塑人格而是促进罪犯成为一个合格公民。  相似文献   

4.
反社会人格障碍与变态人格之关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桂芬 《犯罪研究》2005,10(6):36-41
反社会人格障碍这一术语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经常与变态人格等同。反社会人格障碍与变态人格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但同时仍是不能被简单等同的两个术语。要正确理解反社会人格障碍,必须明辨其与变态人格之间的确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李想 《犯罪研究》2010,(5):51-59
如果从犯罪心理学的视角,分析新型毒品滥用群体的人格特征,结合考察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之间的区别,则不难发现,新型毒品的心理依赖性背后,事实上反应了吸毒者群体中一种共性人格特征;而这种共性人格特征实际又与反社会人格障碍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深层原因,在于新型毒品对于反社会人格障碍者而言,是一种释放自身被规范所压抑的人格的最具吸引力,且最少责任的媒介。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矫治新型毒品滥用者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心理治疗和早期预防两个不同的角度介绍了有关青春期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防治,旨在促进国内有关青春期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刘国旌  谭捷 《政法学刊》2002,19(6):72-74
当前,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及他人生命安全的恶性暴力案件之所以发生,除去环境、条件等各种外在因素,还与犯罪嫌疑人个体所存在的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倾向、心狠手毒、无所顾忌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8.
关于重刑罪犯反社会人格特征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社会人格与犯罪行为的关系十分密切。通过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分别对服刑中期和新入监的重刑罪犯进行测量,明确重刑罪犯反社会人格存在现状,重刑罪犯组与正常组合在Pd临床量表上比较存在显著意义(P〈0.001);Pd量表T均分高于常模一个标准差;Pd量表T分大于常模的人数和比例较高;Pd量表与其他量表两点编码比例明显,且呈显著相关(P〈0.001),影响因素比较有显著意义。鉴于重刑罪犯反社会人格特征突出,且存在不同的严重程度,需加强对他们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矫治研究。  相似文献   

9.
论反社会人格与犯罪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反社会人格有很强的致罪倾向。在违法犯罪人群中反社会人格者可达 30%以上,且屡次犯罪以及罪行特别残酷或情节恶劣的现象非常严重。反社会人格的形成原因,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有不同的解释,但在早期经验和家庭因素对反社会人格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反社会人格者的犯罪行为有着与一般人不同的特点。预防和矫正反社会人格对犯罪的预防有重要意义。对轻度的反社会人格者采取认知领悟疗法有一定成效,而对反社会人格的罪犯更多地应该通过行为疗法进行矫治。  相似文献   

10.
人格障碍的犯罪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格障碍是由于教养、环境、生活经历而造成人格异常的病理性极端变异 ,表现出性格上、嗜好上的怪癖。人格特征发展的偏离 ,形成特有的行为模式 ,这种异常的人格发展颇具危害性 ,与犯罪行为有较密切的关系 ,故为各相关学科所广泛研究。本文对人格障碍者在司法鉴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犯罪心理和行为特点进行分析 ,探讨与犯罪相关的问题。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取自北京市安康医院 1988~ 2 0 0 2年司法精神病鉴定中诊断为人格障碍的涉及刑事犯罪案件者 90例。诊断标准依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1] 。所纳入的 90例包括六…  相似文献   

11.
人格作为人最内涵的要素与犯罪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未成年人处于塑造人格的重要时期,本文简要论述了人格及人格构成,强调了未成年人的人格障碍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详细论述未成年人人格障碍引起的几种特殊犯罪类型,得出应该在未成年人人格形成时期遏制人格障碍的形成,以此控制未成年人犯罪.  相似文献   

12.
施俊镇 《犯罪研究》2009,(4):37-43,80
犯罪是严重危害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侵害生活安宁与经济发展的反社会行为,同国家与法律如影相随。但犯罪行为总是客观的、外在的,具有可控制性特征.为了实现犯罪控制的目标,我们需要深刻剖析制约我国犯罪控制的现实因素,进而探索优化我国犯罪控制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自产生犯罪现象以来,统治阶级就没有停止同这种反社会现象作斗争。其中是维护属于统治地位的统治关系和秩序。统治阶级在同犯罪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本阶级的代  相似文献   

14.
翁德森 《法医学杂志》2000,16(1):34-34,37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antisocialpersonalitydis order) ,亦称悖德型人格障碍或者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 ,它是一种自幼发展的以屡次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显著特征的并明显偏离了本人所在文化所应有的内心体验与行为模式的人格障碍。病因至今尚未明确 ,一般认为 ,此与体内多基因遗传的易感性因素密切相关 ,并受到后天性因素如不良教养、特定的外界环境、幼儿时脑发育不良或有轻微脑损害等影响而逐渐整合形成的。近代研究发现 ,他们的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对兴奋传导有阻抑作用 ,因而自幼生性好动 ,乐于在冲动行为中…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黑社会势力及其滋生土壤黑社会,是一个具有一般社会组织形式与运行方式,较为完整的反社会系统。黑社会势力并不等同于黑社会,它是具有黑社会的某些特点的犯罪势力,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集团的稳定程度、组织化程度、秘密程度、存在时间与势力范围上。黑社会势力...  相似文献   

16.
黑社会犯罪较一般刑事犯罪,具有如下特征:一、带有明显的反社会性,形成一股地方恶势力。任何犯罪都与社会、法律相悖的,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反社会性更加明显、更加突出,这是由于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骨干成员大都是受过专政机关打击处理、身带劣迹、不思悔改的劳改释放、解除劳教或负案在逃人员,有的甚至是“三进宫”、“五进宫”,几进几出公安机关的惯犯。这类人具有明显的反社会倾向,对社会的抵触、叛逆、仇恨情绪很强,他们有组织地疯狂作案,不仅仅是满足个人私欲,也是对社会的一种报复。二、组织比较严密,成员比较固定,形…  相似文献   

17.
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各类经历对犯罪的影响,主要是以儿童发展为起因,人格障碍为过程,犯罪为结果的线索探讨童年期经历对犯罪心理行为的影响。而童年期的发展经历主要是依恋关系、童年虐待(家庭教养)这两个方面对犯罪心理形成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8.
邪教犯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亚薇 《河北法学》2001,19(1):75-79
邪教犯罪活动是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一种反社会、反人类、反理智的极端社会行为,其具有十分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尤其是在我国,近年来,邪教“法轮功”组织的活动十分猖獗。对邪教犯罪的特点、手段及其预防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轻微犯罪居高不下,已经成为严重危害社会称定的重要因素。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遏制。“轻重控制”刑事政策,主张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轻微犯罪中具有反社会人格的犯罪分子.以达到更加有效地遏制和预防轻微犯罪、减少人们对犯罪的恐惧感和忧虑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之目的。在现时的法律框架内,实行“轻重控制”具有一定的操作空间,还需在立法上研究解决与现实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经济犯罪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要从社会的结构及其功能的运行上去观察。犯罪虽然是一种个人的反社会的行为,却与该社会的结构及其功能作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一定的社会结构及其功能作用,衍生出与该社会结构有关的一定的犯罪形态来。一般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某些传统的犯罪发生了某种程度的质的变化;二是产生出某种新兴形态的犯罪来。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犯罪的质和量也起着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