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族凝聚力认同的基础是文化认同,国家凝聚力认同的基础是政治认同。从民族凝聚力提升到国家凝聚力,就是要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达到政治认同。在文化认同的视域中强化政治认同,就要注重文化认同的力量,因为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日益紧密,其中政治文化是联结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中介。要获得较为持久的政治认同,需在文化认同的视域中寻找政治认同的现实因素,这些现实因素主要有文化经济、共同利益、价值观认同等。  相似文献   

2.
政治认同是一种政治制度得以维系的重要粘合力,也是执政党进行政治统治的核心要求。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受历史条件、社会背景以及群体特殊性的影响,导致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历程极其复杂曲折,主要经历了三种不同的认同道路:一种是接受无产阶级的领导,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革命道路;一种是依附于反动势力,走上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不归之路;还有种就是自成一派,积极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第三条道路。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认同与选择逐渐明朗,大部分接受和认同了无产阶级政权,置身共产主义事业。这样的选择,与其说是知识分子的,不如说是历史的。  相似文献   

3.
政治转型以来,台湾民众的体系认同发生了显著变化.李登辉、陈水扁时期推行去中国化长达20年,致使小部分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观逐渐异化,台湾认同的乡土认同观逐渐强化.在多元政治社会化的复杂影响下,更多发生体系认同变化的台湾人因国家认同迷失,转而依赖乡土认同的归属感.从政治社会化的视角分析,作为政治文化变迁的主要内容,体系认同变迁既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又离不开政治环境的作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政治社会化的连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是指一种相对持续和统一的信仰、理想与价值观.意识形态是政治认同的理念性资源,是政治认同最原初的构成因素,也是较为持久的因素.意识形态对执政的政治权力和民众具有道义约束力,对政治认同的实现具有感召力.当政治认同的其它因素如经济绩效等失去时,意识形态可能仍然延续,甚至重新发展.意识形态可能在所维护的政治权力产生之前已经存在.意识形态对政治体制产生重大影响,可促使一国执政政治权力创立某种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连贯性、持续性和发展性有益于政治认同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海归知识分子已成为经济社会结构中的一个新的重要群体,其政治认同和现实表现对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提出了一个新课题。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思想、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冲突和国内改革中社会阶层分化、利益格局调整等对政治认同提出的严峻挑战,我们应与时俱进,深入分析海归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的现状与主要原因,并着力探索培育和增强海归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这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基本政治制度,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设和谐社会,增强凝聚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7.
现代政治认同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现代政治认同作为公民对于政治共同体、政府及其基本制度的认可与支持,是一种积极的、理性的、多层次的政治认同。它是维系现代国家中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政治心理基础,因而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解决此问题对于和谐社会的建构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的全面转型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实现社会稳定特别是政治稳定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政治认同在实现政治稳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的前提,是政府合法性的主要来源,有利于政治系统稳定性的维系。增强政治认同促进政治稳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保持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二是加快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三是树立国家整体认同标准,培养公民集体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天然亲近改革开放原生动力和市场机制价值法则的新社会阶层,在阶级分析思维的惯性情境中,是以传统体制的例外力量出现的。新与旧的身份归属、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分歧、市场的竞争逻辑与社会的平等法则、创造精神和创业精神的合理意义与回馈社会、造福人民的价值要求等问题都成为考量新社会阶层这一特定群体政治走向的重要维度。聚焦新社会阶层的政治认同,是有效破解这一迷局的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分析他们的政治认同状况,不仅是检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参考,更是引导他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是统一战线工作的核心问题之一,同时也日益成为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基础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对党外知识分子在政治认同方面的思想现状,以及对市场经济、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影响因素的剖析,初步厘清体现时代要求和群体特色的思想脉络,进而提出新时期统战工作信、诚、辨、和的创新思路,为丰富党的执政理念、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必要参照。  相似文献   

11.
转型时期,中国政治资源的现状有喜有忧。喜的是政治资源种类丰富、数量较多,质量较优,政治体系正在注重对政治资源的主动开发与利用。忧的是政治体系所能掌握和运用的物质性资源总量减少,政治体系政治权威的降低和流失,政治体系行政能力的弱化,腐败现象对政治资源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2.
政治合法性对于政治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历史和现实证明,任何一种政治权威,其要想拥有长久的政治生命,就必须解决政治合法性问题,我国古代的历代封建帝王也深知此种奥妙。为了强化人们对其政治统治的认同,他们借助学校、家庭、地方官吏宣传自己的政治意识形态,完善机制,提升官僚的道德品质,采取措施,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权是人类的共同价值,发展民主、保障人权的理念世界相通。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人权具有权利性与义务性的统一、局限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现实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四个基本特点。加强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需要强化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坚持群众路线的基础路径,发展和改进协商民主与人民民主,并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4.
政治转型是指从传统的专制集权统治向现代民主体制的过渡,亦即政治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仅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而且还出现了以政治基础的兼容化、政治权力的合理分配化、政治治理方式的民主法治化等为标志的政治转型与发展。目前这一转型还没有完成,但转型的基本轮廓和努力方向已经较为明晰,它们将成为我们今后继续推进政治转型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号召“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开展海外统一战线活动的重要载体,而中华文化学院则是开展海外统战工作的一块“金字招牌”。文章分析了中华文化学院的性质、任务、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提出要推进中华文化学院的发展,海联会支持是前提、财政支持是保障、发挥优势是关键、“借力”合作则是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革命型传统政治文化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摆脱外来殖民统治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时代。经由建国后60余年的风雨变迁,依然保持着对当代社会重要的影响力。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要求必须实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转型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包括革命型传统政治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继续施展其积极的影响力,保持中国政治文化特有的气质,使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沿着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利益分配的不公,参与机制不健全,社会团体发展的不充分,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落后的教育等几方面分析了群体性政治参与的原因,并提出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18.
政治资源是政治现代化启动和推进的前提和基础;政治发展不仅是一个政治资源消耗的过程,更是一个政治资源配置的过程;政治资源的配置影响政治稳定,往往形成不同的政治形态。政治资源配置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政治资源优化配置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资源的配置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因素,和谐社会应当是政治资源配置得当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是政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谐社会构建的核心是制度资源的优化配置,其基础是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保障是意识形态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