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中国宪政运动失败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自然演化产生了宪政制度是成功的,而近代中国,从救亡图存的目的出发,移植了宪政制度,并将这种制度本身作为追求的目的,却以失败告终。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来探析近代中国宪政运动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构建宪政是国人百年来梦寐以求的政治图景,而近代宪政之路却充满艰辛坎坷,种种宪政尝试均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除欠缺宪政建设需要的经济、政治条件外,一味把西方近代意义的宪政全盘吸收而忽略本土传统法律观念对宪政的影响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构建宪政应立足于中国传统法律观念,以宪政为视角,从中国传统法律观念对宪政的影响出发,对近代中国宪政建设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非洲宪政改革进程受到席卷全球的第三波民主化进程之影响,非洲各国宪政制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都是史无前例的。这次宪政改革的浪潮席卷了非洲大多数国家,至今还在持续进行之中。非洲各国的宪政制度在政党制度、议会制度、政府组织形式和人权保护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的变革。深入剖析非洲宪政变革的具体内容和改革模式,对于我们了解非洲宪政制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清末立宪经历7年,其性质是专制改良,不是民主革命。清末立宪失败有经济发展、政治传统、文化变迁、派别较量、族群关系、人物作用6个层次的原因。清末立宪失败对清廷维新派、清廷顽固派、立宪派和革命派这四个政治派别各有不同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5.
宪政权力源自“人民”,“人民”观决定着宪政的航向。中国究政史上“臣民”观向“人民”观的转变标示出中国宪政的发展历程。清末立宪固守专制的“臣民”观,宪政改革失败。中国资产阶级宪政时期确立了资产阶级“人民”观,推动了社会发展,但“人民”仍不自由平等。中国无产阶级践行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人民”观,依靠“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进行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最广大“人民”实现了自由平等。社会主义宪政时期,无产阶级“人民”观发展为阶层“人民”观,“人民”成为公平正义的载体。最广大“人民”是社会主义宪政的目的,“人民”观的创新对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清末宪政运动是中国近代宪政史的开端.中国百年宪政构建的过程是西方宪政思想不断本土化和基督新教文化被逐步认同的过程,儒教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百年中国宪政的构建颇多挫折,但其中有两个重要原因是:本土情结与文化抵抗.  相似文献   

7.
制度移植是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变迁的主要形式.宪政被移入中国后却发生了变异并最终导致失败:国家主义宪政模式背离了宪政自由主义的本质;全能主义政府背离了有限政府的宪政精神;法治变成了"法制"下的"人治".宪政移植变异与失败的原因在于:移植制度与本土非正式制度的紧张与冲突:中国社会传统缺少宪政基因并存在着反宪政基因;移植制度不...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介绍“民本”和“民主”两词的含义入手,简要回顾了两词背后的东西方传统政治思想,并通过这种回顾比较了东方国家的宪政之路,由此分析出中国近代宪政失败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清政府为挽救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巩固国防,发展经济,抵御外辱,保持西藏领土、主权的完整,在西藏推行新政。但均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是多方面。本文从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内部与外部等方面相结合,对西藏新政推行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败给清朝的统治集团以巨大的思想震动 ,被小小岛国日本打败的耻辱感和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使许多朝臣开始思“变”,在他们的呼吁和倡导下 ,战争一结束 ,清廷便开始推行教育、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变革 ,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 ,但是没有政治体制改革配套的变革也给清末政局带来无法消除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宪政思想传入中国已有将近一百年的时间,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未能完全领会宪政思想的精髓,中国实现宪政的道路还十分漫长。文章将从法理的角度出发,从宪政的内涵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宪政思想的发展在中国受到阻碍的原因,探索实现宪政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民主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尽管宪政的文化基础具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但各国宪政模式的选择与确立无不建基于各国的本土文化传统之上.回顾百年中国宪政史,自晚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来到1982年的宪法颁布,中国前后有十几部宪法,但这十几部宪法包括最近这部宪法都没有得到实施.然迄今宪政始终却未能在中华大地上实现.究其两者的原因,固有多端,然宪政文化之缺失乃为其深层次之原因.因此我们在推进当代中国宪政制度建设时,应当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宪政文化,改造传统文化,奠定宪政文化的文化基因;加强宪政理念的宣扬与宪政知识的传播,打造宪政制度实践的民情社会环境;推进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夯实宪政文化的经济基础;培养公民的宪政意识和宪法精神,构建宪政文化的思想基础,以此来构建宪政文化进一步推进宪政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以及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依法治国是宪政的精髓.要实现宪政,不仅要有宪法,而且要把宪法付诸实施.针对我国当前宪政文化的缺失,法律信仰的缺乏和公民宪政意识相当薄弱的宪政文化建设的现状,可寻找构建本土的宪政文化,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培养公民宪政意识的完善措施.当人们具有坚定的法律信仰和较强的宪政意识的宪政文化已经构建,我国的宪政一定会实现.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是一种趋势 ,并被写入宪法。但我国法治状况一直没有根本改变 ,析其原因是依法治国受到中国宪政文化的根本制约。中国宪政文化对宪政核心价值的偏离具有历史方面和文化方面的原因 ,其中误读是重要原因之一。法治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的分析 ,更能使我们进一步认清依法治国与宪政文化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吉尔吉斯斯坦独立以来的宪政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形成了议会制民主政治,加强了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护,并在市和村两级建立起了地方自治制度。但是,目前吉尔吉斯斯坦的宪政建设仍然面临很多阻力,其中历史遗留的部族主义意识形态和充斥政府乃至社会各个领域的腐败现象,是不可忽视的两个问题。这些问题使该国的宪政进程遭受了挫折,也带给我们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审视有其特定的内涵、它是美国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产物,是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民主政治。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因而绝不能照搬照抄其政治制度模式。但不照搬照抄不等于不借鉴其制度中折射的宪政思想,其宪法至上的原则、限权制衡的思想、人民主权与基本人权的原则无不体现着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我们应结合中国的实际,以开放的心态共享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7.
20 0 0年 3月 1 8日 ,台湾选举揭晓 ,国民党在三足鼎立的选举中得票率最低 ,使岛内外不少人士感到震惊。主政台湾半个多世纪 ,领导台湾经济腾飞的国民党 ,一个经济实力雄厚 ,党员人数众多的执政党 ,为什么会招致如此惨败 ?当然 ,从台湾“宪政改革”后现行政治体制的角度来看 ,国民党的失败也不足为奇。党派轮流执政是多党制的必然运行方式。因此 ,从李登辉领导台湾进行“宪政改革”时起 ,这一天就注定要来临。作为执政党 ,如果背离民意 ,失去民心 ,那么不论它曾有过多么辉煌的成就 ,也终究会被选民所抛弃。这一规律 ,连把英国引向胜利的首相…  相似文献   

18.
日本自近代以来产生了两部完法,这两部宪法的制定都有特殊的背景。本文从日本的传统文化入手,来分析其宪政形成的原因,以及其对后发展国家宪政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探求建构宪政信仰的根本思路。本文所论之信仰 ,是建立于智信基础之上 ,即要求公众具有民主宪政之素质之后 ,才论及宪政的开始。对此 ,民主训练宜自上而下 ,平稳推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有助于宪政观念的确立 ;然而市场经济的自发作用 ,并不足以建立健康而完善的宪政制度。对此 ,非常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功能 ,此于农民恐尤为重要。本文并未详论此传统文化的定义 ,但特别指出目前对于传统的误会 ,有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走进西方宪政的文化历程 ,解悟西方宪政的文化底蕴 ,追寻西方宪政的文化源头 ,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国家无疑具有深远意义。其中 ,基督教的性恶论是西方宪政的文化根基 ,契约自由的政治化是西方宪政文化的逻辑起点 ,人本主义的崛起是西方宪政的文化内核 ,而法治文明的近代转型逐步实现了宪政之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