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丽蝇生长发育与死亡时间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iong P  Guo P  Zeng Q 《法医学杂志》2002,18(2):71-73
目的探讨丽蝇的生长发育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在室外自然条件情况下,观察尸体腐败过程中来蝇时间,蝇的群集时间,产卵时间,蝇蛆的生长情况及成蛹、羽化时间,并联系气候因素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来蝇时间发生在死后0.2h,死后28h苍蝇群集,在44h时发现虫卵,幼虫孵出时间为死后60h,入土化蛹时间为死后112h,羽化时间为248h。结论在尸体上观察丽蝇的生长发育不同的时间节点可用于推断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2.
死亡时间的准确推断一直是法医学的难题。昆虫学方法已被认为是死亡时间推断的有效方法。尸食性蝇类发育生物学在死亡时间推断中有着重要地位。蚤蝇体形微小,在相对密闭的空间,可成为尸体上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昆虫证据。本文从尸食性蚤蝇的作用、种属鉴定以及日龄推断方面,综述了利用尸食性蚤蝇推断死亡时间的法医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Zhang L  Cai JF 《法医学杂志》2010,26(4):287-289
尸源性昆虫在某些刑事案件的侦破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推断死者的死亡时间和推断尸体是否有转移有重要的作用。双翅目中的丽蝇科绿蝇属昆虫是尸体上常见的昆虫之一,通常最先到达尸体,而且最喜阳光,该特点以及在尸体上发现的绿蝇属昆虫幼虫的生长发育阶段,可以为刑事案件的侦破提供十分有力的证据。本文主要从生物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绿蝇的种属鉴定以及绿蝇日龄的推断等方面,综述了根据绿蝇属昆虫推断死亡时间的法医学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Hao LG  Deng SX  Zhao XC 《法医学杂志》2007,23(2):145-147
在法医学实践中,死亡经历时间的推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但其准确推断却一直是法医学实践的难题,因而也一直是法医学研究的热点。法医DNA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在分子水平进行死亡时间推断的新技术、新方法,同传统方法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本文对该技术提出的背景、发展、优缺点以及发展前景进行综述,着重对DNA含量变化与其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李斌  陶涛  李倩楠  闫红涛  金菊  黄红  廖志钢 《法医学杂志》2007,23(3):167-169,F0002
目的研究大鼠死亡后腓肠肌内糖原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断颈、机械性窒息、失血性休克三种方法分别处死大鼠,于死亡后0﹑0.5﹑1﹑1.5﹑2﹑3﹑4﹑8﹑12﹑18和24h时间点取腓肠肌,利用PAS染色方法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分析糖原含量变化。结果大鼠腓肠肌内糖原含量和阳性面积随死亡后时间的延长而呈线性减少。结论腓肠肌内糖原含量和阳性面积可作为死亡时间推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Li B  Yan HT  Chen WJ  Wu JJ  Liao SP  Liao ZG 《法医学杂志》2006,22(2):101-103
目的探讨大鼠死亡后不同时间腓肠肌电兴奋性的变化,为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提供新的指标。方法建立大鼠机械性窒息模型,利用电生理检测仪检测死亡后不同时间大鼠腓肠肌对不同强度的电刺激的反应性,记录肌肉组织动作电位出现时间,统计学分析其差异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大鼠机械性窒息死亡后一定时间内,其腓肠肌对电刺激的兴奋性与死亡时间呈明显线性关系。结论肌肉组织的电兴奋性可以作为早期死亡时间推断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死后组织DNA变化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调查死后组织DNA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本文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死后0~96小时(0~96hourpostmortem,hpm)大鼠的骨骼肌、脾、肾细胞DNA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组织显示了随死后间隔时间延长,含碎片DNA细胞增多,含完整DNA细胞减少的趋势;DNA降解系列组方图分析结果表明,脾组织降解速度明显快于肾和骨骼肌组织;骨骼肌在制成单细胞悬液过程中的人为损伤,可造成DNA提前降解.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躯体组织的电阻抗的死后变化规律,寻找推断死后经过时间的新方法。方法用阻抗测量仪测量大鼠胃壁、腹壁、躯干、胸部、腹部、腹部皮肤、头皮等处不同死后经过时间的电阻抗。结果大鼠躯体组织的电阻抗随着死后经过时间的延长存在规律性变化。这些结果告诉我们,有望通过测量死后人体躯体组织的电阻抗,利用其死后变化规律,推断人体死后经过时间。  相似文献   

9.
脑组织中ATP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李永宏 《法医学杂志》1997,13(3):138-139
本文报道用生物发光法测定不同死亡时间狗脑组织中ATP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脑组织中ATP浓度逐渐下降,这对法医在实际检案工作中推断死亡时间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Chen X  Shen YW  Gu YJ 《法医学杂志》2005,21(2):115-117
目的研究人死后各器官组织细胞DNA降解变化规律,探讨其在推断死亡时间方面的应用价值,为推断死亡时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已知死亡时间人尸体的心、肝、脾、肾,按死后6,12,24和48h四个时间段取材,制成石蜡切片,经Feulgen染色并图像分析;同时将各器官组织按不同时间段取材,制成单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NA含量。结果(1)人体各器官组织细胞经FCM检测,脾细胞核DNA随死亡时间延长呈现较好的下降梯度,而心、肝、肾,则由于自溶较快,死后6h细胞核DNA含量已很低,其变化情况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不佳;(2)各器官组织细胞核DNA染色强度指数均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结论(1)机体死亡后,各器官组织细胞核DNA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逐渐减少,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其中以脾细胞核DNA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死亡时间最具相关性,肝、肾次之,而心最差;(2)方法学分析,图像分析技术(IAT)与流式细胞术(FCM)两种检测方法在研究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方面,各有利弊,可互补不足。  相似文献   

11.
本文观察了不同温度条件下,人血中C_3转化率的变化情况。在14个尸解案例中,根据C_3转化率和尸体肛温推断死亡时间,其95%可信区间为±11小时。测定C_3转化率的同时,还可以观察C_3的表型,为无名尸体的个人识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探索检测肺锶含量鉴定溺死的法医学意义,及水中浸泡时间因素对肺锶含量的影响和本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用ICP检测溺死及死后入水浸泡时间较久的不同时间组(48~96小时)的家兔肺锶含量。结果表明:溺死组肺锶含量显著高于死后入水组(P<0.01),死后水中浸泡时间(4天)对肺锶含量无明显影响,3例实际检案检测结果证实,本研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肺组织浮游生物叶绿素(a),以期通过准确的定性、定量研究来诊断溺死。实验性研究表明本法准确可靠,选择性强、灵敏度高,不受腐败及污染等因素影响,亦不存在含叶绿素(a)浮游生物生前进入并存在于人体器官的问题。同法对2例水中尸体进行了检测,结果与实验性研究相符、提示本法可应用于实际检案。  相似文献   

14.
应用抗 Gm(2)血清和抗 D-Gm(2)血清以及 Gm 标准对照血清,选择新鲜 ORh(D)红细胞,用凝集抑制试验,对北京地区269人血清或新鲜血痕进行检验。结果 Gm(2+)分布为29%,Gm(2-)分布为71%。对已确定 Gm(2)型的230份血痕,在室温放置14个月后再次检验,结果与第一次所测血型完全相同。同时对11起案件中的血痕检验了 Gm(2)因子,起到了排除嫌疑人或增加与案件相关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者借助ICP 检测溺死和死后沉入水中,浸泡不同时间家兔及对照组肺腮含量。结果表明,溺死组肺锶含量显著高于死后入水组和对照组(P<0. 01) ;无论溺死或死后沉入水中浸泡不同时间,家兔肺锶含量之间无明显差异(P>0. 05) ,提示肺锶含量受水中浸泡时间或腐败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2例实际案例的肺锶含量测定支持实验性研究结果,说明肺锶含量测定可用于鉴定溺死,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