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尸源性昆虫在某些刑事案件的侦破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推断死者的死亡时间和推断尸体是否有转移有重要的作用。双翅目中的丽蝇科绿蝇属昆虫是尸体上常见的昆虫之一,通常最先到达尸体,而且最喜阳光,该特点以及在尸体上发现的绿蝇属昆虫幼虫的生长发育阶段,可以为刑事案件的侦破提供十分有力的证据。本文主要从生物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绿蝇的种属鉴定以及绿蝇日龄的推断等方面,综述了根据绿蝇属昆虫推断死亡时间的法医学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5.
6.
7.
死后组织DNA变化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调查死后组织DNA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本文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死后0~96小时(0~96hourpostmortem,hpm)大鼠的骨骼肌、脾、肾细胞DNA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组织显示了随死后间隔时间延长,含碎片DNA细胞增多,含完整DNA细胞减少的趋势;DNA降解系列组方图分析结果表明,脾组织降解速度明显快于肾和骨骼肌组织;骨骼肌在制成单细胞悬液过程中的人为损伤,可造成DNA提前降解. 相似文献
8.
9.
脑组织中ATP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报道用生物发光法测定不同死亡时间狗脑组织中ATP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脑组织中ATP浓度逐渐下降,这对法医在实际检案工作中推断死亡时间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人死后各器官组织细胞DNA降解变化规律,探讨其在推断死亡时间方面的应用价值,为推断死亡时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已知死亡时间人尸体的心、肝、脾、肾,按死后6,12,24和48h四个时间段取材,制成石蜡切片,经Feulgen染色并图像分析;同时将各器官组织按不同时间段取材,制成单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NA含量。结果(1)人体各器官组织细胞经FCM检测,脾细胞核DNA随死亡时间延长呈现较好的下降梯度,而心、肝、肾,则由于自溶较快,死后6h细胞核DNA含量已很低,其变化情况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不佳;(2)各器官组织细胞核DNA染色强度指数均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结论(1)机体死亡后,各器官组织细胞核DNA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逐渐减少,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其中以脾细胞核DNA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死亡时间最具相关性,肝、肾次之,而心最差;(2)方法学分析,图像分析技术(IAT)与流式细胞术(FCM)两种检测方法在研究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方面,各有利弊,可互补不足。 相似文献
11.
本文观察了不同温度条件下,人血中C_3转化率的变化情况。在14个尸解案例中,根据C_3转化率和尸体肛温推断死亡时间,其95%可信区间为±11小时。测定C_3转化率的同时,还可以观察C_3的表型,为无名尸体的个人识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本实验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肺组织浮游生物叶绿素(a),以期通过准确的定性、定量研究来诊断溺死。实验性研究表明本法准确可靠,选择性强、灵敏度高,不受腐败及污染等因素影响,亦不存在含叶绿素(a)浮游生物生前进入并存在于人体器官的问题。同法对2例水中尸体进行了检测,结果与实验性研究相符、提示本法可应用于实际检案。 相似文献
14.
应用抗 Gm(2)血清和抗 D-Gm(2)血清以及 Gm 标准对照血清,选择新鲜 ORh(D)红细胞,用凝集抑制试验,对北京地区269人血清或新鲜血痕进行检验。结果 Gm(2+)分布为29%,Gm(2-)分布为71%。对已确定 Gm(2)型的230份血痕,在室温放置14个月后再次检验,结果与第一次所测血型完全相同。同时对11起案件中的血痕检验了 Gm(2)因子,起到了排除嫌疑人或增加与案件相关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者借助ICP 检测溺死和死后沉入水中,浸泡不同时间家兔及对照组肺腮含量。结果表明,溺死组肺锶含量显著高于死后入水组和对照组(P<0. 01) ;无论溺死或死后沉入水中浸泡不同时间,家兔肺锶含量之间无明显差异(P>0. 05) ,提示肺锶含量受水中浸泡时间或腐败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2例实际案例的肺锶含量测定支持实验性研究结果,说明肺锶含量测定可用于鉴定溺死,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