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主要起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持续发展、深度调整和全面推进四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我国在农村绿色发展方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生态文明制度规范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瞩目的成就。面对新时代对农村发展提出的新定位,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高度关注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制度和文化建设、加强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和资金投入,助力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2.
杨威  周松  李雪莲 《前沿》2010,(10):192-194
农村节约型生态经济是解决农村现存生态环境问题、资源浪费问题的一种新兴经济学科,针对江西省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从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新农村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了以农村节约型生态经济解决农村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是生态经济在农村领域的进一步创新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王颖 《前沿》2014,(17):139-140
近来掀起的建设美丽乡村热潮,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深入推进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生态文化繁荣,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发展。本文立足于无锡农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阐述建设无锡美丽乡村的重点和难点,即结合地理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积极开展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村民素质的提升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杨素刚 《传承》2009,(4):166-168
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其生态文化是互相联系的和相互影响的。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认为广西民族地区的生态与文化是丰富多样的;研究壮族、苗族、彝族居住区生态环境及其文化关系,进一步阐明广西少数民族生态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其生态文化是互相联系的和相互影响的.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认为广西民族地区的生态与文化是丰富多样的;研究壮族、苗族、彝族居住区生态环境及其文化关系,进一步阐明广西少数民族生态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美丽中国最亮丽的风景,农村生态环境是我国生态文明最主要的底色。本文从建设美丽中国的视野,来审视当前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状况,提出了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措施,这对于书写好美丽中国四川篇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保护问题刍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 《湖湘论坛》2003,16(5):64-65
进行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是民族地区开发的重要任务和必须遵循的原则。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 ,自然生态是指由空气、动物、植物、水资源、土地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统一体 ,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文化生态是由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信仰崇拜等文化因素构成的统一体 ,它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有机组合 ,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在人类发展过程中 ,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目前的民族地区开发来说 ,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的生态观是用哲学思维方式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不断反思形成的观点,是他对生态问题长期思考得出的理论成果。他的生态观是中西方文化精髓融合的产物,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建设优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他认为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系统性思维是生态建设的关键;要用辩证思维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强化生态环境治理的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9.
《政策瞭望》2014,(6):33-35
近年来,桐庐县以“中国最美县”建设为目标,着力建设美丽乡村先导区,在全省率先探索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以景区的理念规划整个桐庐,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每个镇村,走出了一条科学化、个性化、品质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得到中央和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肯定,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现场会、全国首届生态文明论坛、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培训班、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先后在桐庐召开。法桐庐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 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在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的同时,注重把握“四个结合”:一是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旅游功能和配套设施建设;二是与文化特色相结合,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注重凸显特色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三是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四是与农民增收相结合,正确处理村美与民富的关系,把农民增收致富摆在首位。  相似文献   

10.
今年2月,河南省义马市启动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文化。截至目前,该市70%的农村社区基本达到了文明生态村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是农村生态化发展的基础和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农村存在生态文化缺失等问题,使生态文化建设受到制约,严重障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对农民的生态道德教育,大力发展农业生态产业,逐步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推进生态文化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2.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全信 《人民论坛》2014,(2):178-180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是农村生态化发展的基础和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农村存在生态文化缺失等问题,使生态文化建设受到制约,严重障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对农民的生态道德教育,大力发展农业生态产业,逐步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推进生态文化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3.
程靖 《传承》2013,(7):112-113
建设生态文化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文化越来越受到理论界的关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不少学者分析了我国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代山庆 《传承》2013,(5):112-113
建设生态文化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文化越来越受到理论界的关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不少学者分析了我国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生态意识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认识、新价值判断和新的社会实践.农民具备高度的生态意识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我国部分农民欠缺应有的生态意识是当前农村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重要原因.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国家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农民生态意识,鼓励农民参与到农村环境保护的事业中  相似文献   

16.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出发,创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包括文明兴衰生态决定论、生态环境生产力论、生态环境财富论、生态环境民生论、生命共同体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工程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理念、生态文化观、生态文明教育观、生态环境全球治理观等主要观点、理念和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理论指南,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生态世界提供了宝贵启示。  相似文献   

17.
傅守祥 《传承》2012,(9):52-52
良好的文化生态是文化与自然、社会能够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文化生存状态。文化生态养护旨在通过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优化,使我们历史悠久、博大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获得积极的、更富于建设性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需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建设,深化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普及生态保护法律意识,以法律规范民众日常行为。  相似文献   

19.
《淮海论坛》2014,(3):33-34
生态农业旅游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和文化体验,如今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消费方式。它是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是一种具有极大参与性的旅游活动。生态农业旅游具有乡土性、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以及能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需求性等特点,因其内容多样、形式活泼而受到人们喜爱。近年来。生态农业旅游正逐渐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建设生态农业园,开展生态农业旅游在新沂市农村逐渐兴起。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化的内涵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幼君 《求索》2007,(9):88-89
生态文化概念自20世纪末诞生以来,随着近年来对该领域研究和探讨的不断深入,“生态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业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在拷问生态环境环境问题。“生态文化”也赫然成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如何构建生态文化的研究,无疑也为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本文以生态环境为剖析点,试探究了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