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九凤 《湘潮》2008,(11):48-48
关于周恩来饮酒的故事有很多。近几年,由于工作关系,我曾在各地见过周恩来的亲属,秘书,警卫,厨师等100余人,他们都说,周恩来律己甚严,工作忙碌,平常很少喝酒,像有的书报上说的“周恩来酒劝许世友”、“周恩来醉舞红旗”等事情他们从没听说过。但周恩来酒量比较大却是真的,也确实有过几次惊人的豪饮。  相似文献   

2.
案例摘要: 众所周知,朋友相聚喝点酒在所难免。这种。隋况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更是非常普遍。另外,劝酒文化也是一种传统文化。但这种传统文化里也存在诸多弊端,本来用以表达敬意的劝酒,常常会让人饮酒过量,以致于发生身体不适。喝酒误事等情形,有时甚至还会带来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3.
2010年3月21日晚,蒋某驾驶自己的车赴某山庄与李某等人饮酒聚会。次日凌晨1点多宴席散后,其他人选择各自乘出租车回家,剩下李某和蒋某两人。虽然两人当晚都已饮酒,但李某仗着自己酒量好,就将已经醉得昏睡过去的蒋某放到副驾驶座位上,自己驾蒋某的车送其回家。谁知凌晨2时45分左右,李某在经过一路段急左转弯时与一辆重型自卸货车相撞,  相似文献   

4.
郭之纯 《党建文汇》2006,(11):36-36
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饭桌上,酒喝多少,不仅是个人酒量的问题,更被看作衡量双方投入感情多少和交情深浅的砝码。酒,在有些人眼中已经不再是宴请应酬中的必需品。  相似文献   

5.
酒后拒驾如今已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但现实中仍有一些人因为对酒驾醉驾存在误区,以致产生酒驾醉驾行为,并为此付出惨痛代价.公安部交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大量执法实践,现实中存在以下几大酒驾误区,值得广大驾驶员和社会公众警醒. 误区一:酒量大,喝一点不碍事.有的人觉得自己酒量好,休息一会儿即可驾车.事实上,酒驾认定标准与酒量大小没有任何关系,酒量大的人饮酒后即便神志清醒,血液中酒精含量也可能达到酒驾或醉驾标准.  相似文献   

6.
《党课》2007,(1):87-89
案例:2006年9月3日,陈林受公司老板指派陪客户喝酒。为了公司的利益。席问陈林十分热情,频频劝酒,宾主双方气氛非常融洽。但是,约喝了半斤白酒后,陈林突然出现呕吐休克症状,其他人见状赶紧将其送往医院。经诊断,陈林入院前已死亡。经鉴定:陈林属于心源性猝死,饮酒为猝死的谤因。  相似文献   

7.
尚志发 《奋斗》2006,(5):59-59
酒,嗜酒,狂饮。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俄罗斯人那样钟爱饮酒,那样淋漓尽致地张扬自己酒神式的人生风格。公元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对前来劝他信奉伊斯兰教的使者说:“喝酒是俄罗斯人的乐趣,没有酒他们活不下去”。伊斯兰教不许酗酒.于是大公选择了可以喝酒的东正教。  相似文献   

8.
朋友在一起喝酒,相互劝酒,多喝两杯或少喝一点都是常事,但杨某和张某为劝酒而大打出手,使一方失去一只眼睛,另一方被判刑蹲牢,这种代价实在是令他俩终生难忘,教训深刻。 2001年2月2日晚23时,杨某酒后与张某装好煤开车回到杨家。吃饭时,杨还要喝酒,其妻李某劝其别再  相似文献   

9.
我做人最失败的地方是不会喝酒。酒席宴上,人家要与我喝酒,我说喝不了,人家就说我不实在。更要命的是,我是个不愿为酒卖命的人,别人劝酒的时候,我咬紧牙关,誓死不喝,因此,就得罪了更多的人。  相似文献   

10.
劝君莫劝酒     
<正>饮酒,在我国早已成为一种文化,古往今来,源远流长,长盛不衰,今人称奇。有酒必饮,饮酒必劝,推杯换盏不可或缺。劝酒古而有之,白居易的"劝酒"颇为有名,有诗为证:"劝酒一盏  相似文献   

11.
说相声有逗哏的有捧哏的,喝酒时角色就分得不这么清楚,可劝酒人动的脑子一点都不比逗哏捧哏少,倒了,递过去一句"干",还要盯住了对方杯中见底。为此增进了亲情友情也罢,像小李和小刘那样惹出了官司赔了钱可就不值了。还在读大学的小王期末拿了奖学金,叫上同宿舍的小刘和小李去喝酒。三个年轻人越喝兴致越高,小王酒量不大,起身去洗手间时已步履蹒跚了。可小刘和小李觉着今儿喝酒的由头是小王考了好成绩,又是他做东,得让好朋友尽兴。于是,他俩左一句"不喝不够哥儿们",右一句"给他面子也得给我面子",还在劝。又喝了几杯小王一头趴在了桌上,那哥儿俩打车把他带  相似文献   

12.
8人一起喝酒,酒后1人死亡。死者妻子认为,正是朋友们热情劝酒,才导致丈夫醉酒后死亡。4月17日,辽宁省抚顺市中级人民法院再次开庭,希望此案能够调解结案。  相似文献   

13.
赶饭局     
吕清明 《党课》2013,(10):128-128
我的朋友老孙是某单位主任,找他办事的人很多,加之老孙交际广,朋友多,饭局接二连三,有时候一天得赶好几个“场子”。有饭局就要喝酒,老孙酒量再大,几个饭局下来,也喝得醉醺醺的。  相似文献   

14.
许世友喝酒     
许世友曾多次向人夸耀:“我在8岁时就开始喝酒了!”然而,使许世友酒量大增并嗜酒成癖的却是他的义父——少林寺和尚素应法师。在少林寺的8年中,师傅传给他两样本领:一是武功,二是喝酒。 在川陕期间,许世友喝酒最多的一次,是在川东游击军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听说许的酒量似海,当地特从镇上请来几位善饮长者作陪,许世友竟把这些酒场老将一个个灌得烂醉如泥!宴毕,许世友决定立即发起进攻。王维舟  相似文献   

15.
资讯     
<正>昆明:公务接待中逼酒者将受罚昆明市近日出台针对公职人员的"戒酒令",在全国首开公职人员劝酒挨罚先河。昆明市公职人员在工作时间饮酒、在公务接待中强行劝酒和逼酒者将被问责:如公职人员在公务接待中强行劝酒,导致对方身体健康受到损害的;影响对方正常履行公务职责,损害机关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故意用语言挑逗、刺激、要挟对方饮酒的等等。  相似文献   

16.
饮酒有节 周恩来主张饮酒“只论酒量”,“尽欢不尽醉”。他幼时即喜饮绍兴酒。长征途经贵州茅台镇,曾用超过一两的杯子连饮25杯,酒量不可谓不大。但他举行家宴,从不逞酒意,看一些老同志年岁渐长,总是再三嘱咐不要多饮。许世友  相似文献   

17.
敬酒     
县里某单位有一位张局长,背地里人们叫他"老张"。老张喜欢喝酒,但酒量一般。老张的那些下属,酒量都比他好。但他们陪老张喝酒,老张总喝不醉,而他们往往就醉得分不清东西南北了。每次下属来敬酒,老张都是眼一瞪,说:"你喝了!"下属一口把杯中酒给喝完,老张却抿一小口,或是干脆沾一下嘴唇。有的下属不干了,说:"张局,我这都干了,您……"老张一瞪眼,说:  相似文献   

18.
王殊 《学习导报》2011,(20):44-44
因北京和其他城市不断发生的醉驾造成伤亡的事件,我又想起了已离开我们多年的周总理。他生前反复提出喝酒要自律的警告,并且做了不许醉酒和不准劝酒的规定。现在重温这些讲话和规定,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盘点幸福     
宾炜 《党课》2008,(9):107-108
有一位老同学,似乎上辈子跟酒有仇,滴酒不沾,不论是谁劝酒敬酒,一概以饮料代之。所以我们聚会的时候,都会预先照顾他一瓶饮料。他爱人是个教师,两人结婚后七八年,一直怀不上孩子。后来终于千辛万苦地怀上了,在医院生了个女儿,把孩子抱回家的当天晚上,他给我打电话,非要约我出去喝酒。我去了,他果然真喝酒,而且是一人一瓶“对吹”。我劝他少喝点,他不干,说这辈子最幸福的就是这事,他已经把这种幸福憋了好几天了,一心就想着好好喝一顿酒。  相似文献   

20.
王霞应邀参加同学赵科婚礼,晚宴上赵科与王霞及曾奇等三名同学同坐一桌。席间大家相互敬酒,王霞喝了约一斤白酒后被人扶至赵科家楼上休息,一小时后王霞被人发现倒在赵科家菜园水缸中,经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王霞家人随后将赵科及曾奇等三人告到法院索赔。法庭上,王霞家人说,赵科等同学在王霞喝酒过量时还多次劝酒,是导致王霞醉酒溺水身亡的直接原因,理应负相应责任。赵科等人则辩解说,王霞是成年人,饮酒过量不能将责任归罪旁人。法院经过审理,依法认定赵科承担20%的赔偿责任,曾奇等三名同学共同承担10%的赔偿责任。法官解释,王霞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疏于自身安全注意义务,是造成死亡后果的主要原因。赵科是宴席承办人,对王霞在饮酒安全上未尽必要的提醒义务,存在一定过错;曾奇等3人作为共同饮酒人,对王霞的饮酒违背了公序良俗原则,也存在一定过错。因此结合本案实际情况,法院认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