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老革命遇到新问题” 30年前开始的那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于除毛泽东以外的任何人都是无法预料的。但是,它似乎又是必然要发生的。从最新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七律·有所思》中,可以窥测毛泽东1966年6月的心情: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  相似文献   

2.
1966年6月,毛泽东写下了七律《有所思》:“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这首诗反映了毛泽东当时复杂的心境,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毛泽东当时南国之行,特别是隐居“西方山洞”中一段神秘的经历。  相似文献   

3.
1966年6月,毛泽东写下了<七律·有所思>: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 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相似文献   

4.
1946年8月,暑气蒸人.6日,延安杨家岭——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住处的窑洞外的石桌前,毛泽东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正在热烈地交谈着.“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起来样子可怕,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当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提出如果美国使用原子弹的问题时,毛泽东回答了她.从此,“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一著名论断,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发挥了极其伟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和「圣人」对话毛泽东晚年文化心态的一个侧面○陈晋在写下《七律.有所思》不久,“凭阑听雨”的毛泽东,于1966年7月8日在白云黄鹤的武昌住所给江青写了封信。该信文辞流畅,一气呵成,颇富个人色彩,还引用了不少典故。当时看过这封信的人只有周恩来和江青,后来...  相似文献   

6.
<正>75年前——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出发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回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那么,历史上“赶考”是怎么回事?李自成失败的教训又是什么?共产党人又是如何看待“进京赶考”的呢?  相似文献   

7.
江飞 《党史文苑》2003,(3):36-37
毛泽东检阅红卫兵 没有红卫兵运动,就不会有延绵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离开了毛泽东的支持,就不会有一度“如火如荼”的红卫兵运动。 1966年5月29日,清华附中的学生秘密成立了一个名叫“红卫兵”的组织,寓意为保卫红色政权的卫兵。六七月间,清华附中的红卫兵先后张贴出一论二论三论“无产阶级革命造反精神万岁”等三张大字报,表示“造反有理”,要一反到底。8月1日,毛泽东写信支持清华附中红卫兵。从8月18日到11月26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先后八次检阅红卫兵达1100万人次。检阅中,天安门广场人海如潮,红卫兵小将们狂热无比。人人都双手举过头顶,向着毛主席欢呼着,跳跃着,许多人把手掌都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之时提出了“还是几个党好”的思想.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阐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多党合作”的理论.两者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多党合作的思想理论既有明显的一致性,也有不可忽视的差异性.两者对于处理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调动民主党派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积极性都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毛泽东“几个党好”的思想和邓小平“多党派合作”的理论都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客观必然性、政治基础、方针政策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二十四史”是毛泽东读了一生的书.毛泽东阅读、批注、评论、运用“二十四史”,常常体现出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的鲜明观点.对毛泽东揽史,可从五个方面来分析:从不回避,甚至有意彰显像严谨的历史学家那样的读史情怀;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特别是阶级史观,对中国历史发展运动线索进行整体评述;带着浓厚的情感,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国家的统一,关注中国历史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发展;对“二十四史”记载的内容,采用批判分析的方法;毛泽东读史、评史、用史的目的,是古为今用,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借鉴治国理政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毛泽东“是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势中产生的伟大人物”,他革命战争实践中形成的军事思想以及所蕴含的哲学思维,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规律的探索,这个“寻道”过程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完美结合的典范。一、毛泽东立志为救国救民、“改造中国与世界”而“寻道”毛泽东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农民家庭,他的祖上20代、近500年都是生活在“十户人家九户穷”的韶山冲。他从小受到祖辈“农耕”思想的影响,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对土地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是他的哲学思维之“根”。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反“围剿”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是诱敌深入作战方针的胜利,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为保卫苏区合力歼敌的结果。在第一次反“围剿”战役的全过程中,从毛泽东“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提出、周密部署到正确实施,都充分体现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毛泽东“诱敌深入”军事思想在红军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二十八画生”是毛泽东在青年时代的笔名.据迄今可以找到的史料记载,毛泽东从1915年开始使用这一笔名.是年秋,作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的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名义,向长沙各校发出《征友启事》,邀请有志于爱国事业的热血青年和他联系,以便结为志同道合的朋友.1917年4月1日,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在《新青年》第3卷第2号上发表了著名的《体育之研究》.关于“二十八画生”的含义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毛泽东三字繁体共二十八划.还有一种是毛泽东本人的解释,即“二十八划生”暗喻共产党的“共”字.后一种解释的史料,见《党史研究与教学》1992年第1期发表的林修敏同志《对<毛泽东字号笔名考释>的几点意见》一文.该史料曾见于《毛泽东思想研究》1987年第3期.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3,(4):50-50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跨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中国梦”正指引当代中国向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迈进。有所思即有所梦,梦的内容反映的是追求、体现的是抱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后.是千年的回响、百年的渴望。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的历史悲剧.然而,毛泽东却认为,自己一生办了两件大事,一是把国民党蒋介石赶到台湾去,一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把“文化大革命”放在自己一生事业中非同寻常的重要的地位.毛泽东也知道,由于“文化大革命”“打倒一切”、“全面内战”,所以,反对的人多,赞成的人少.但他还是希望人们能够肯定“文化大革命”,并且继续不断地开展“文化大革命”,以保证我们的红色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今天,我们不妨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一番研究、思考.  相似文献   

15.
1954年9月,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会客厅里接待了一位来自家乡的客人——族侄毛特夫。在亲切的交谈中,毛泽东询问道:“二哥还在吗?家里还好吗?”毛特夫回答说:“还在,他身体比过去差了一点。家里人还好,后人都不错,都参加了革命工作。”毛泽东听了十分满意,  相似文献   

16.
一个外国友人曾这样评价毛泽东:“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作为一代旷世伟人的毛泽东.无疑是可以登上现代杰出诗人殿堂的.他不但有《沁园春·雪》这样气吞山河的长调.也有《虞美人·枕上》这样缠绵悱恻的小令,更有《蝶恋花·答李淑一》这样现实主义和浪漫评论相结合的典范之作.一代词宗柳亚子称誉他“才华信美多娇,使千古词人共折腰.”无情未必真豪杰.毛泽东与杨开慧的“诗词恋”.使我们从一个特殊的角度窥见了这一对伉俪的隐秘王国里的绵绵情愫…  相似文献   

17.
霞飞 《党史纵横》2004,(9):10-14
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人虽然是一对对立的国共两党领袖,可是,在台湾问题上他们都反对“台独”。蒋介石曾多次打击“台独”势力,维护台湾的主权,毛泽东更是始终没有放弃统一台湾的努力。可是尽管如此,在对祖国统一的认识上,两人却有着根本的区别。毛泽东主张中国统一于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蒋介石则主张统一于国民党领导之下;毛泽东坚决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蒋介石却依靠美国“反攻大陆”,守台湾。然而,由于他们在反对“台独”问题上有着共同性,在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前期,两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邹磊 《新湘评论》2023,(12):59-60
<正>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特别重视调查研究,毛泽东更是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等著名论断。追根溯源,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就十分注重社会调查,他在课堂笔记《讲堂录》中这样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意思是不能关门求学,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向万事万物学习。  相似文献   

19.
关于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毛泽东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不是阴谋,是“阳谋”。其实,不管是“阴谋”,还是“阳谋”,总而言之是“预谋”。“反右”本来就是整风的题中之意。在整风中进行“反右”早就在毛泽东的“预谋”之中。“引蛇出洞”是既定方针“牛鬼蛇神与麟凤龟龙并长,这是我们所料到,也是我们所希望的。”许多论著都说,毛泽东没有料到在整风运动中会出现“右派趁机猖狂进攻”的局面。新近出版的由逢先  相似文献   

20.
看到这个题目,人们自然会提出疑问:毛泽东终其一生,难道就这么绝对吗?其实,人们这里所说的“不……”并不是绝对的不,而是毛泽东的生活习惯罢了.那么.毛泽东生活习惯中到底有多少“不”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