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及其成功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当代中国国家统一问题的基本方针。运用这一战略构想,我国成功地收回了香港、澳门的主权,彻底结束了外国殖民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港澳回归祖国并且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保持了繁荣、稳定和发展,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树立了令人信服的典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一国两制”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它以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为出发点,符合中华民族和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国两制”构想已经成功地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并终将解决台湾问题,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和平统一”战略思想最早主要用于解决台湾问题,后来在实践中逐渐扩展至解决中国西藏问题、香港问题、澳门问题、主权纠纷等领域。运用毛泽东“和平统一”战略思想妥善解决中国完全统一和主权领土完整问题,关系中国未来的前途命运,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4.
“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奋斗的目标,是当代中华儿女的最大心愿。自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祖国”方针以来,中国政府为促进台湾问题的早日解决作了不懈的努力。1981年叶剑英提出了对台政策的“九点建议”,接着邓小平又前瞻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作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大政方针,并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1995年,江泽民又进一步提出了和平统一台湾的“八项主张”,灵活地表示:只要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什么都有可以谈。这些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在两岸关系问题上尊重台湾的历…  相似文献   

5.
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民意心理基础是台湾民众的中国国家认同,因此,台湾问题是台湾的民心取向问题,是台湾民众的中国国家认同问题。面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民众在中国国家认同上的错位乃至危机,推进两岸经济交流,加强两岸相互了解,塑造两岸共同记忆,厚植两岸共同利益,最大限度地增加有利于台湾民众中国国家认同的元素,才能真正推进“先经后政,先易后难“这一对台工作新思维,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为解决两岸政治难题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党和政府已经把早日解决台湾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作者围绕这个主题和目标,指出了要立足于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致力于以经济促政治的基本思路,充分体现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对台方针。  相似文献   

7.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为解决祖国和平统一问题提出的一个独特构想。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 ,不仅使这一构想由理论转变为现实 ,而且使这一构想上升到理论化、系统化层次 ,形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 ,“港澳模式”的成功运作再次证明了这一构想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现实的可行性 ,为和平统一祖国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 ,它必将促进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掀开了中国历史上崭新的一页。但由于中国国民党作为中国内战的失败一方退居台湾,中国并没有完全统一。此后,海峡两岸分别以“解放台湾”和“反攻大陆”为目标,形成中国人内部数十年之久的对峙状态。80年代初,为和平解决中国历史这一遗留问题,祖国大陆开创性地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构想,并首先将之应用于解决香港问题。如今,继香港回归之后,澳门也已回到祖国怀抱。港澳的相继回归,为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一、香港回归1984年9月26日,中英两国政府在…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十七大报告在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同时,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在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的同时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这些方针方法的提出使得十七大与解决台湾问题之间构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也将党的对台工作推向了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与“和平崛起”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党和政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它们不仅具有理论创新意义,还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典型范例。它们都体现了邓小平的和平战略思想,是一种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只要继续牢固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就一定能够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  相似文献   

11.
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使命,更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中国共产党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邓小平同志“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有力地推动了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现在,香港已回到祖国怀抱,澳门回归也即在眼前,海峡两岸关系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令人注目了。 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立场和政治主张。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周恩来  相似文献   

12.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是大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方针,而由台湾急剧的社会变迁与台独势力的“国家”构建所带来的台湾民众在国家认同上的混乱,使大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和平统一之路更趋艰难。如何不断增加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国家认同,务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为解决两岸政治难题创造条件已成为现实面临的重大课题。两岸经济交流由于其自身特点而被赋予重大使命。本文在分析了两岸经济交流的必要性及其所彰显出来的积极效果、负面影响的基础上,对全面认识两岸经济交流与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梳理。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动趋于猖撅,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中国的和平统一进程,而且威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1995年春节江泽民主席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发表了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务实精神和博大胸怀,表达了中共和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新时期党的对台方略的伟大“创造者”。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断然放弃了“解放台湾”的提法,首创了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略。这一方略包括了坚持一个中国的基本原则,认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的观点。同时强调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邓小平的这一战略构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既有长远的理论指导意义,也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统一 ,是两岸人民的共同理想与追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从国家民族和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坚持“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近年来 ,随着陈水扁的上台 ,台海局势发生了逆转 ,台独势力活动猖獗。国际上一些霸权主义者也利用各种手段压制我们。在这种形势下 ,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基本方针 ,对于指导我未来对台斗争意义重大 ,它是我们正确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选择。一、坚持和平统一 ,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体现了国家主权至高无上的原则主权和领土是构成…  相似文献   

16.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一贯政治主张。党的几代领导人对此有坚定的决心并适时进行政策调整,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实践证明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7.
我国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大政方针已经20多年了 ,然而台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目前台湾民进党当权后两岸关系将会怎样呢?通过对造成两岸关系的历史原因、美国原因、岛内原因的分析寻求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是用和平方式 ,二是用武力方式。希望两岸人民团结起来 ,化干戈为玉帛 ,变“危机”为“转机”,促使祖国和平统一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8.
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周恩来曾有过和平统一祖国的设想,提出争取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问题,后由于“文革”而停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从大陆和台、港、澳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于1982年提出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来解决台湾、香港、澳门与祖国大陆的和平统一问题,为祖国实现大统一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所提出的战略方针。“一国两制”在港澳问题上的成功实践,是其政治构想法律化的具体表现。香港、澳门回归后,在“一国两制”法律构想之下社会经济保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这为当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60年来,“台湾问题”是伴随着我国宪法成长的重大内容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78年宪法都体现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1982年宪法体现了“和平统一”的方针。为解决“台湾问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反分裂国家法》,将长期以来的大陆对台政策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系统化、制度化,成为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台湾问题”的法律实践在我国形成了宝贵的理论和经验。如我国解决“台湾问题”历史阶段的划分.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思路的变迁以及在具体手段上,从单一的方法转变为具有丰富性。长效性的综合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