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论死亡赔偿金与生命权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3]20号规定的死亡赔偿金性质是对间接受害人的财产损害赔偿,此规定采纳了“继承丧失说”,以及“差额赔偿说”和“定额赔偿说”结合的折衷说。由于死亡赔偿金的计算范围太小,体现不出对生命权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且由于实践中死亡赔偿金存在区域间和城乡间的巨大差距,不利于体现法律对生命权的平等保护。为此,建议立法做出对生命权本身的损害赔偿规定,并从立法上消除实际存在的死亡赔偿金在区域间和城乡间的巨大差额。  相似文献   

2.
关于证券民事赔偿制度的立法导向,理论界存在着“以损害赔偿为导向”的立法模式和“以预防震慑为导向”的立法模式两种立法改革意见。笔者从立法的有效性和抗干扰性角度出发,认为“以损害赔偿为导向”的立法模式,更符合我国证券民事赔偿制度立法的法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我国证券民事赔偿制度的具体制度设计范式。  相似文献   

3.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22条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清晰把握我国精神损害赔偿金的具体功能,是正确解释、适用该条规定的前提,因为其功能和立法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精神损害的评估与赔偿额的计算上.具体而言,我国精神损害赔偿金主要有如下四项功能:补偿功能、预防功能、抚慰功能和制裁功能.  相似文献   

4.
精神损害赔偿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事主体受到不法侵害而遭受精神痛苦和损失, 可以要求侵权人通过赔礼道歉、财产赔偿等方式进行救济和保护, 从而获得精神损害赔偿。根据社会伦理道德对精神损害实践赔偿法的基本要求, 反映精神损害本身固有的特征以及精神损害赔偿立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前瞻性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应遵循抚慰为主、补偿为辅原则, 法官自由酌量原则和适当限制原则。其赔偿金的具体算定要制定相对统一的标准, 可参照定量法、概算法、参照法等计算方法。通过修改或增加 《民法通则》中相关精神损害赔偿的内容, 扩大损害赔偿的适用客体的范围, 对具体的赔偿标准作出规定, 不断完善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5.
在因不法侵害他人生命权而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中,最重要的是死亡赔偿金的赔偿责任。对死亡赔偿金,我国《国家赔偿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都有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在相关的司法解释中也有阐述,但是,对其性质,立法上规定并不明确,各司法解释也有很大差异。这种情形使得在实际操作中,对死亡赔偿金的归属可能会产生很大争议。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损解释》),对因生命、健康、身体遭受侵害引起的损害赔偿的诉讼提供了确切的指导,明确了许多多发…  相似文献   

6.
知识产人权侵权损害赔偿问题比有体财产复杂得多,我国现行立法规定带有片面性,且可操作性差,急待完善。为此,建议我国立法一方面在赔偿范围方面应遵循全部赔偿原则,另一方面建立法定赔偿金制度和惩罚性赔偿制度,以充分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比较美国证券法论我国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确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假陈述的民事责任应定性为侵权责任,责任主体应包括发起人及发行公司、发行公司的重要职员、专业技术人员、承销商。对于责任主体责任的承担,除发起人及发行公司适用无过错责任归责外,其他三类主体均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对于损害赔偿,应借鉴美国关于确定赔偿范围及赔偿金的计算方法,即实际价值计算法、实际诱因法、实际差价计算法,着重于对投资者直接损失的补偿,不支持间接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8.
美国是经济立法比较发达的国家,在证券立法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1984年内部人员交易制裁法》、《1988年内部人员交易与证券欺诈执行法》以及《2002年萨班斯法》是美国在联邦层面上制定的主要的证券法律。对这些法律进行研究分析,有助于中国相关立法的成熟。  相似文献   

9.
精神损害赔偿从性质来看,是一种财产赔偿责任,其功能无外乎慰抚、补偿与惩罚三种;《民法通则》第120条确定的精神损害赔偿的客体范围有待于进一步扩大,而法人可否列为精神赔偿的主体也需要深入探讨;精神损害赔偿金的确定需依一定的原则和依据,计算时我国基本采用概算法。  相似文献   

10.
证券欺诈属于高智能犯罪和白领犯罪类,它是以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欺诈客户和虚假陈述等犯罪形式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我国金融证券业的良性发展,也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我们应该从证券欺诈犯罪的含义、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等方面入手,去探寻完善证券欺诈犯罪的具体法律规制措施,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体系,从而预防和控制证券欺诈犯罪的发生,以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缔约责任以赔偿信赖利益损失为目的,信赖利益是缔约当事人信赖对方缔约行为时所产生的利益,信赖利益损失与合同是否成立有效没有关系。在合同关系不存在情况下缔约责任人要赔偿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在合同有效情况下,责任人仅赔偿受害人支出的额外缔约费用及其利息。直接损失的计算以实际损失为准,间接损失要分为两种情况计算。缔约责任赔偿不包括精神损害赔偿。缔约责任赔偿不受履行利益范围限制,不适用过失相抵规则,但要受可预见性规则限制。  相似文献   

12.
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修正案首次以"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形式对国家精神损害赔偿作了明确规定,但是缺乏相关的具体配套实施细则,这将导致国家精神损害赔偿实施陷入无序的境地。以"精神损害抚慰金"为切入点,从"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计算标准、适用标准、追偿制度等方面,就完善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我国无效婚姻制度中损害赔偿制度的缺失,导致无效婚姻中受害人的损失无法得到救济。无效婚姻的宣告只是通过国家公权力的干预维护法定结婚要件的执行,而只有建立无效婚姻损害赔偿制度,才能彻底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并预防违法行为的发生。我国建立无效婚姻损害赔偿制度,符合国际立法惯例,也符合侵权责任的一般原理,无效婚姻中无过错方应有权请求过错方对其精神和物质损害予以赔偿。  相似文献   

14.
论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是指因国家侵权损害自然人的人身权,致使其精神活动出现障碍而产生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我国《国家赔偿法》应建立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应当包括物质性人格权侵害的赔偿和精神性人格权侵害的赔偿;赔偿请求权人仅限于受到精神损害的自然人,不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应确立"金钱赔偿为主,精神补救为辅"的原则,算定精神抚慰金时应兼采"不同损害不同赔偿"和最高赔偿限额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民事审判实践中,误工费赔偿标准往往是当事人争议的焦点,运用不同标准计算确定的误工费赔偿额差距达40%以上。合情、合理、合法的误工费计算方法应该是上一年度职工工资除以"年计薪天数"而不是"日历天数365",这一理论不仅适用于"无固定收入者",也同样适用于有固定收入者。建议最高人民法院能在全国范围内将误工费的计算方法予以统一。  相似文献   

16.
生命权受害给死者亲属造成的损失包括精神损害和物质损失两部分.精神损害是直接性的,物质损失既有直接性的也有间接性的,而间接性的物质损失所占比重远大于直接性的物质损失.我国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死亡赔偿结果的"同命不同价"的主要原因正在于我国法律法规对生命权受害的赔偿内容过于侧重于死者亲属的间接物质损失.但是,相较而言,间接性的物质损失带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现实性,死亡赔偿制度将其作为侧重点是不科学的,导致的问题也不易解决.生命权损害赔偿的内容,应注重精神损害赔偿,体现生命的精神价值.间接性物质损失的赔偿,只需赔偿受抚养人生活费即可.通过这种整治,同命不同价的命题有望得到破解.  相似文献   

17.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次对 人身损害案件中的精神损害方面做了具体规定,但在司法实践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应该在立法 上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8.
行政追偿制度构建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赔偿中的追偿权对被追偿者来说是一种重大过错行政责任。行政追偿权行使的条件须是行政公务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行政公务人员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有直接因果关系,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已向受害人支付了赔偿费用或履行了赔偿义务,行政公务人员主观上须有故意或重大过失。要完善行政追偿程序,并放宽相应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19.
《清洁水法》、《综合环境反应、赔偿与责任法》、《石油污染法》构建了美国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范围的基本框架。赔偿金的确定过程需经历自然资源损害的识别、资源价值的认定和赔偿路径的选择几个阶段。这一过程也构成了理解赔偿范围——修复费用、过渡期损失和评估费用,分析赔偿全面性的线索。这为我国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产品责任 ,是指因产品存在缺陷而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而引起的赔偿责任。在采用严格责任归责原则的情况下 ,对产品缺陷的鉴定显得尤为重要。产品责任法的初衷是最大限度内保护受害者的利益 ,不但包括基本的保护 :减小受害后获得的赔偿的阻力 ;而且应当包括根本的保护 ;通过惩罚性赔偿来减少缺陷产品的产生从而减少损害的发生。因此我们应当对惩罚性赔偿做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