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您不是我们的亲生父母,可在最困难的时候,您是如此地关心我们,陪伴我们。除了父母,您就是我们最亲的人。现在,我们才真正懂得什么叫‘师恩如海’,什么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近日,3000多封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为主题的感恩信从襄樊五中校园寄出。  相似文献   

2.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感恩言行不尽人意,表现为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淡薄、对学校的教育之恩淡漠、对社会的关爱之恩冷漠。其成因错综复杂,既有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又有学校道德教育乏力的原因,还有家庭教育滞后的因素。应通过社会感恩氛围的营造、学校感恩教育的渗透、家庭感恩教育的感染等路径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3.
古今中外,知恩图报的思想世代流传,深入人心。中华民族是文明礼仪之邦,对感恩更是积淀深厚。受恩、知恩、感恩、报恩,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特别是一个党员走向领导岗位,都会得到方方面面的关爱,离开党的教育、培养之恩,离开人民的哺育、关怀之恩,离开同事和朋友的支持、帮助之恩,就难以成事、成才,甚而成功、成业,更难以成为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4.
感恩.是人的内在心理需求和情感反应.它既无国籍国界、宗教信仰之分,又无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之别,更无年龄性别、城乡阶层之异。简单地说.它就是以恩情为基础.以回馈为动机.以报答为表现形式的内在心理反映和外在行为模式。中华民族是一个尊伦理、重感恩、讲情义的民族。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转型和多元文化的影响.感恩意识日渐淡漠.子女不知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相似文献   

5.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感恩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其所倡导的忠、孝、节、义皆为恩:孝为报亲恩、忠为报君恩、节为报夫恩、义为报友恩。辩证地看待、与时俱进地积极学习和传承优秀儒家感恩传统,对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感恩·敬畏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不能只依靠自己,因为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不可能克服所有的困难、完成所有的任务,我们可能随时需要他人的援助之手来帮助渡过难关。因此,感恩之心和敬畏之心不可或缺。怀一颗感恩之心,就是要感恩党,感恩国家,感恩政府,感恩社会,感恩人民,感恩师长,感恩家庭,感恩身边每一个人。要学会感恩,忠诚于党、报效祖国,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尊重身边每一个人,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常怀感恩之心的人,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即使遇上再大的困难也能熬过去。  相似文献   

7.
一、感恩教育的涵义感恩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感恩的思想贯穿于人生的始终,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羊羔跪乳、义鸦反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随意割舍,点击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俯首皆是。  相似文献   

8.
一、感恩教育的涵义 感恩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感恩的思想贯穿于人生的始终,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羊羔跪乳、义鸦反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随意割舍,点击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俯首皆是.  相似文献   

9.
正参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红嫂纪念馆等党性教育基地,让我切实感受到了老区人民带给我们精神上的营养,这是一种大爱精神,对我起到了很好的"补钙"作用。一要心中有党不忘恩。要有感恩之心。牢记无数共产党人的先进事迹,感谢党组织的信任和培养,立足岗位、敬业奉公,以崇敬之感回望历史,以开拓创新之举履行职责。要牢记党员身份。无论职位高低,都要时刻牢记我们的第一身份是共  相似文献   

10.
黄明哲 《党课》2013,(8):63-65
我们关注了太多的事物和情感,但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往往也是对我们最重要的——一颗感恩的心。当你拥有一颗感恩之心,你就能够战胜一切闲难,不断进步;你就能珍惜听有真情,捌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你就是一个决乐的人、幸福的人。  相似文献   

11.
《理论与当代》2014,(10):56-56
正马祖云在7月29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感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伦理人际关系上的报恩和我们党内关系中的感恩,有着本质区别。前者系"私恩",它以人性为支撑,是个人的道德修为;后者为"公恩",它以党性为基点,是党员报答党的组织归属。然而,有些干部在仕途上滋生了"公恩私报"心理和行为:或认同"靠组织不如找靠山",对"有用领导"施以感情投资,以求有朝一日可得回  相似文献   

12.
“远看青山多雅秀,近看寿阳水长流。寿阳一转人长寿,快快乐乐过春秋。”这是刘家怀老人写的一首“感恩诗”。在“感恩诗”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地震灾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恢复重建的感人身影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3.
学会感恩     
有一句成语叫“感恩戴德”,意思是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而设法报答。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说过一段著名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他不忘祖国和人民的养育之恩,把毕生的心血都贡献给了生他养他的祖国。这种对祖国对人民知恩图报的精神境界,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继承和弘扬的。  相似文献   

14.
曾筝 《世纪桥》2007,(6):120-120,124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意识缺失是普遍现象,应引起广泛关注。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相似文献   

15.
“把别人对你的恩惠刻在大理石上。”这是富兰克林刻骨铭心的话。恩惠、感动、感恩,在这人生“三部曲”中,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牵着我们前行,这种力量来自何方、去向何处?“六一”儿童节来临前夕,广州几所小学联合进行了一个主题为“什么事使我最感动”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4%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容易被感动的人”或“不知道什么是感动”,在“你曾经做过哪件事令父母最感动”一题中,不少学生交了白卷(5月31日《羊城晚报》)。“白卷”意味着感恩的缺席。感恩为何被孩子疏忽、忽视?别说孩子,就是在成人世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相似文献   

16.
感恩与和谐     
近日,聆听部门领导关于学会感恩的要求受益匪浅:"每一个人都要有感恩之心,这是做人的良知。要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组织,感恩社会,把对个人利益的永不满足、刻意追求、寸利不让,转换为对工作、对为他人服务的永不满足和刻意追求。"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早有郯子"鹿乳奉亲"、王祥"卧冰求鲤"、黄香  相似文献   

17.
正感恩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诗经》有"投桃报李"之说,文人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之句,百姓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之语,世间有永怀感恩之心的"结草衔环"的感人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感恩是一种品格,一种情怀,也是一种思想境界。一个人如果有感恩之心,可以稀释心中的狭隘和蛮横,可以沉淀思想中的浮躁和不安,可以消融意识中的不满与怨气,还可以原谅曾和自己结怨甚至触及自己心灵痛处的那些人,从而使自己已有的人生资源变得更加深  相似文献   

18.
近读宋史,有几处不市私恩的记述,很给人以启发。一处是宋朝宰相李肪与弟子的对话。肪曰:“有求进用者,虽知其才可取,必正色拒绝之;或不足用,必和言温语待之。”弟子问何故?肪曰:“用贤,人生之事;若受其情,是市私恩也,故拒绝之,使恩归于上。若不用之,既使失望,又无言  相似文献   

19.
<正>通江河,南江河,好耍不过恩阳河。夏天有人扇扇子,冬天有人缠裹脚。酒店茶馆遍地有,名特小吃打成坨。到了恩阳河,不耍半年走不脱。——恩阳民谣走在巴中恩阳区恩阳古镇的米仓道上,令人很难想象的繁华顺着这条原汁原味的古道铺陈开去……恩阳的得名来源于恩阳人知义感恩的美德。早在隋朝之前,当地人知义、讲义、行义成风,故把镇南雄伟秀丽的三峰山改名"义阳山",以"义阳"为名置  相似文献   

20.
感恩是道德价值形成的起点,是人与人相处的良好黏合剂,是和谐社会之圭臬。大学生的感恩状况不仅关系其自身的发展,同时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校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高校应从观念的转变、主渠道作用的发挥、丰富感恩教育的内容、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和开展感恩实践等方面构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