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儒家思想史上,义利观始终处在儒家价值观的核心地位,认真梳理儒家义利思想的历史内涵、发展与影响及时代转换,有利于传统义利思想在当代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引领广大师生弘扬社会主义义利观,将奉献精神、服务社会作为实现个人利益和价值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义利之辩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命题,随着明清时期实学思潮的涌现和新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增长,人们的物质欲求越来越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清初实学家颜元在批判地继承以往的义利观的基础上,重新诠释了儒家的义利观,提出了"正其义以谋其利,明其道以计其功"的义利新解,成为清初实学在义利问题上的一大突破.  相似文献   

3.
围绕"义利之辨",历史上形成了"道义论"与"功利论"的对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一问题再次提到我们面前,邓小平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对义利关系、义利问题作了充分的阐述,超越了传统"道义论"与"功利论"的局限性,形成了新型的、科学合理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4.
“义”和“利”,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中的一对范畴。“义”泛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利”则是指物质利益、功利。“义利观”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群体中具有不同的内容。 社会主义“义利观”,就是“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在处理两者关系时,主张“义利并重、义利统一”的观点。强调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社会主义“义利观”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义利观”中的合理因素、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统一论、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忽左忽右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科学价值观。这一新型的科学价值观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义利观是关于义与利关系的基本观点。义利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命题。在历史上,儒家的义利观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影响最大。它的基本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对义利观论述的思想史料非常丰富,其中以儒家义利观影响最大.其积极意义在于滋养了中华民族尚义好礼的性格,消极影响在于制约了工商实业发展的步伐.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继承传统,建构发展了社会主义义利观,新世纪义利观的坚持发展必须义利并重、以民利为本、求利不违义.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利思想及由此派发的义利之辨,形成了中华文化 所特有的价值标准系统。探讨义利观的发展演变对于我们积极发展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8.
魏艳  鲁志美 《世纪桥》2000,(2):27-28
邓小平的义利观是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关于以利驱动、以义框利、义利并重、义利相宜等一切思想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经济规律高度融合的义利观,是我国传统的义利理论发展的最高阶段。一、以物质利益规律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小平“义利观”的第一个层次“义”与“利”所揭示的关系,其实质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持“重利轻义”论者,往往是在历史上具有某种朴素唯物主义倾向的思想家。他们强调物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猜测到在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这一重大的哲学原理,猜测到在物质与精神关系…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义利之辨○路德斌一、儒家传统义利观之检讨义利之说,在历史上一向被视为儒家哲学的第一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的义利之辨一直是近代以前中国人营其社会生活的价值坐标,即便在今天,其影响依然存在。儒家在义利问题上的价值取向是从人禽...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古代伦理学上的重要命题之一,儒家尤其孟子的义利之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正确看待孟子义利观,孟子的义利观体现了哪些思想,其对当下有何启示?本刊就此问题采访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钱耕森。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的伦理道德中,义利问题是思想家们争论最多也是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墨子义利观的基本观点是尚利贵义,义利合一。当前中国诚信危机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割裂了"义"与"利"两者之间的关系,过分求利而忘义。研究墨家义利思想,可为解决当代中国诚信危机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利观是一种新型的义利观,它超越了道义论与功利论之对立,坚持了义利关系;个人利益实现的目的与手段;道德的内在精神价值与外在功利价值、目的性与工具性、动机与效果关系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义利之辨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积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确立起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义利观,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时代性课题.本文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着重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义利观相统一的角度,探讨社会主义义利观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一、倡导社会主义义利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义利观是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苑秀丽 《理论学刊》2004,2(7):44-46
20世纪,传统义利观曾发生过两次大的变化,并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义利矛盾日趋激烈。重建适应当代市场经济需求的义利观,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而在全球化经济大潮涌动的今天,立足传统,放眼世界,力求使法、德(义)、智、利相互依存、协调发展,乃是我们重建当代义利观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伦理史上的义利之辨 ,前后延续数千年。这其中儒家的重义轻利、法家的重利轻义为人所熟知。此外 ,为纠正儒法各持一端的偏颇 ,出现了主张义利统一的流派。但对主张义利统一的流派的研究有待深入。这其中义利统一流派真正主张为何、传统文化中义利统一流派价值何在等问题都须予以准确定位。本文即在于着力明晰伦理史上义利统一流派的基本观点 ,寻求古今义利统一思想内在契合点 ,科学评估古代义利统一流派的价值。一、义利统一流派基本理论观点及评价当前学界一般是将墨家、管子、叶适、陈亮、颜元、李觏等人的义利观归为义利统一流派…  相似文献   

16.
揭萍  熊美保 《求实》2005,(7):28-29
领导干部义利观是领导干部对义与利关系的看法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领导干部应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为义,以个人正当的需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正当的“利”,先义后利,义利统一。在现阶段,领导干部应确立正确的义利标准;做到崇义兼利,义利统一;通过加强教育,从严治“官”,提高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增强人民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7.
金邦秋 《学习论坛》2006,22(10):28-30
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义利之辨"的讨论,从春秋时代至今已延续了两千多年.在今天,义利关系问题仍然是在现实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问题.义利问题不仅属于伦理学的范围,而且涉及社会生活诸多领域.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科学义利观,对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加以正确引导.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义利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主要精髓体现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义利观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义利观。儒家主张在义与利之间必须体现相互制衡的有机统一,一旦在个人利益与义出现冲突的时候,要毅然牺牲利;道家反对统治阶层穷奢极欲、贪得无厌,提倡无为而治、节欲薄敛。传统的义利观对当今社会有着较强的警醒和借鉴作用,如义利并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以义为上仍然可以作为指导人们社会生活的道德准则,以义谋利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致富观。  相似文献   

19.
试论“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义利问题,不仅属于伦理学的范围,而且涉及社会生活诸多领域;不仅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争辩不休,而且在当代中国仍应予以重视。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对义利问题的看法,关系到为社会确立什么样的价值导向,而这直接体现着一定社会的性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科学义利观,需要对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加以正确引导,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一、义利关系问题至今不可回避 我们应当站在历史观的高度来考察义利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出现过经久不衰的“义利之辨”,并由此形成内容各异的义利观。最近由河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黄亮宜教授的力作《社会主义义利观———面向21世纪的价值选择》,是作者在潜心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数载耕耘写出的。该书的出版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引导广大读者深切关注现阶段公民道德建设的中国特色、民族形式等问题。该书指出,中国的义利观,是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中国化了的价值观。以儒家义利观为主流的传统义利观所提倡的道义优先精神,曾经广泛地渗透于普通民众的心理情感、行为方式和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