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毛明 《求索》2008,(7):185-187
一方面,深层生态学的桂冠诗人加里·斯奈德深受蕴含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自然观、生态观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又站在现代生态理念的高度对中国古代自然观、生态观进行了批判:生态观与生态实践脱节,不了解真实的自然—“荒野”,“自然书写”以人类为中心。在批判中,斯奈德阐述了自己的自然观与生态观:大自然是“野”的而不是“自然”的,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从生态系统的规律出发而不是从人的审美和伦理需要出发,重建和谐生态需要的是在人类社会中建设生态文明而不是个人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2.
生态维护是一个文化概念,在贵州麻山石漠化山区田野调查中发现,生态失衡并非相关民族文化正常运作的结果,而是族际关系失衡或相关文化转型而诱发的灾变,直接说就是文化误用的结果.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们认为生态维护的终极目标在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延续.因而,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不能单凭政治、经济、法律手段,只有依靠多元文化并存建构起来的稳定文化制衡格局,尤其是要依靠世居于该生态系统中居民所拥有的生态知识与生态智慧,才能获得维护生态环境正常运作的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3.
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识到,作为多元文化国家,文化多样性是必不可少的.尽管对多元文化的意义与发展前景还有着诸多争议,但这种争议本身就是一种自由与民主的体现.不管学者们怎样作答,有着不同祖先与不同文化传统的美国人何以成为“美国人”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种族多元化与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当然,在学习思考与探讨美国文化多元性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到美利坚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其各民族集团的基本价值体系具有高度的同一性,“一体”大于“多元”.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是转化民族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需要.发展民族生态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抢救保护与科学开发相结合,坚持生态文化公益性事业和生态文化经营性产业相结合,坚持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民族生态文化企业,着力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体系,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加强民族生态文化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坚持区域生态立法与国民生态教育相结合,坚持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与人口控制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丰建泉  刘美 《求索》2011,(10):92-93
本文论述了情报文化的内涵,系统分析了美国学界和情报界对情报文化的研究现状,厘清了美国情报文化研究的来龙去脉。尽管美国情报文化研究尚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也远没有形成像国际关系研究那样的理论流派,但它对我国情报文化乃至国际关系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南帆的《文学理论(新读本)》和陶东风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是在反思当下文艺学危机的基础上出现的两部典型性教材。它们大胆吸收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精华,以开放性的理论视野和面向现实的实践性品格,确立了历史主义文学观。这对当下中国文学理论的体系建构有着多方面的启示,但同时因为对西方新潮理论的横向移植及对中国文化与文学发展现实的片面化理解而陷入了困顿。  相似文献   

7.
历史文化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既是人类的珍贵遗产,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文化发展战略强调的是一种全球社会伦理.注重人与人之间、身与心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以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为例,分析其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开展的相关工作,以及其显著而成效的有益经验,对于传承历史文化、拓展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丙珍 《前沿》2013,(7):149-152
少数民族生态审美文化的提出结合了民族学、人类学、文学、文化研究与生态美学的相关理论,目的在于探究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生态观及如何正确认识少数民族生态文明。在全球化视域下,通过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及民族精神等研究,学习潜藏在民族生态文化下的生物中心论智慧及日常生活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9.
生态移民生产方式能否健康转型,决定着生态移民群体的经济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同时也是评价考核生态移民工程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通过大量的入户调查,实证研究的结果,可总结出锡林郭勒盟蒙古族生态移民自然草地畜牧业的一部分经营方式由放牧型向圈养专业化发展的养殖奶牛为主的第一产业转型,另一部分向个体二、三产业、牧民工转型,移民整体失业率增高,就业难度加大,家庭经济向高投入、低收入转型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地名的文化生态分析——以岭南部分地名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彬 《学习与实践》2006,(8):145-150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具有既可悟、又可视的特点,体现着自然、社会的双重性,进而使得地名学成为边缘或交叉学科。作为语言景观的地名,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地名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又能折射出地理环境的特征,反映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和人类对地理环境特征的认识。此外,它也反映出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关系,体现着文化生态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1.
郑古蕊 《人民论坛》2014,(4):238-240
我国原有无偿或廉价的环境使用机制是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成为改变此现象的重要举措.辽宁省生态补偿试点工作起步较早,与浙江模式相比,辽宁的生态补偿机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从体制机制、补偿方式和途径、补偿立法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吸收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教训与经验基础上,认为甘肃以河西走廊为中心发展文化产业是因地制宜的选择。经过几千年来人类活动和生态变迁,河西走廊已经成为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的地区,因此生态文化产业是甘肃文化产业的必然路径。以保护水资源为基础,减缓河西走廊生态环境恶化速度;以保护各族人民可持续生存与发展为核心,保障各族人民在河西走廊安居乐业;以保护多样性文化为桥梁,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生存与发展,最终形成保水、保人、保文化三位一体的生态文化产业区。  相似文献   

13.
阎瑾  杜军 《求索》2012,(3):206-207,245
人生在世,总要努力构建与众不同的身份。因而,寻求身份便成为当代文学热衷的一个主题。处于种族和性别双重边缘的美国华裔妇女如何探寻她们的族裔身份和性别身份自然成为美国华裔女作家关注的对象。本论文以文化批评为理论先导,旨在解读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着重探讨身份寻求这一主题以及为此主题服务的艺术手段。通过对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作品的细读,笔者试图揭示出深嵌于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作品之中的社会及文化结构,以理解将这些作品塑造成型的叙事和艺术实践,并最终阐明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笔下的身份寻求过程之中的混同与融合趋势。  相似文献   

14.
生态伦理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屯堡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屯村为研究对象,探究鲍屯村的神榜、村落选址、房屋建筑、山林河道旁的碑文、古水利工程等文化事项及其所体现出的生态伦理思想,并思考屯堡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而旅游经济在民族地区旅游实践中常表现出民族文化同化、失真甚至消失等现象。鉴于此,文章以凉山州彝族火把节为个案,在对民族文化生态内涵、价值及内部发展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为提高彝族火把节现代化社会适应能力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江楠 《人民论坛》2011,(10):70-71
经济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建设生态文明被提上了日程。辽宁省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存在着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公共意识不强、缺乏合理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等问题。为促进辽宁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应积极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产业化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政绩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7.
经济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建设生态文明被提上了日程。辽宁省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存在着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公共意识不强、缺乏合理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等问题。为促进辽宁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应积极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产业化机制、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政绩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阿拉善草原社区为个案,应用生态人类学的视角凝视草原荒漠化背后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之间的关系.在阐释阿拉善草场荒漠化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制度性因素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揭示草场荒漠化与文化生态失衡之间的关系.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草原传统社区文化生态对于当代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当代草原社区新的文化生态的形成具有借鉴意义.但在现代化社会背景下的文化生态保护还没有像自然生态那样被人们广泛关注.本文以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作为文化生态失衡的隐喻,展示文化生态被破坏以后之于生态环境的悲剧性后果,以凸显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文化多样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散性与生存困难性,使得对其的保护和发展都依赖于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城市旅游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政府要以城市文化主题的多样性为发展目标,构建网络生态、旅游生态的文化生存生态,注重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