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国外、域外别居制度比较——再谈我国别居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德花 《河北法学》2002,20(5):132-137
别居又称分居,它产生于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教会法,至今仍存在。国外各主要国家及域外香港、澳门等地区都规定了别居制度。我国建国以来的1950年和1980年两部婚姻法均未规定别居制度。2001年4月28日修订的《婚姻法》中,虽将别居作为判决离婚的法定理由,但同时应进一步对别居的法定理由、效力,程序、终止理由、期限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别居制度(Separation System)起源于基督教会法,盛行于中世纪的西欧。目前仍在国外许多国家及我国港澳地区普遍适用,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功能,成为一项有利于缓和夫妻矛盾、修复婚姻关系、保障夫妻权利、保护第三人利益的先进制度。我国内地迄今为止都没有建立别居制度,新修订的婚姻法只是把夫妻分居满2年的事实明确规定为判决离婚的法定依据之一,除此之外没有相关配套规定,从而导致许多当事人对分居处于懵懂状态,法院也无明确的法律可依,最终于当事人行为的规范及其合法权益的保护和司法机关的操作均不利。本文在对别居制度的历史及其现代内涵进行考察引介的基础上,论证了我国建立别居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希望能对我国婚姻立法的进一步完善和保障我国婚姻、家庭、社会的稳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别居制度早就被列为家庭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规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渐转变,别居现象已经是无法回避的事实,由于我国缺少相应的法律规定,使得别居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所以针对此种尴尬的境况,笔者提出一些粗浅的立法建议,期望对婚姻家庭法修改与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别居在我国婚姻家庭立法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育 《中国律师》2001,(6):82-84
别居 (separation)是指国家用以调整夫妻关系而规定的一项特别的法律制度,它依法院判决或双方协议而免除夫妻的同居义务。显然,别居是针对同居而言的。同居是指男女双方建立夫妻关系,双方以配偶身份共同居住生活,同居是夫妻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别居是指因夫妻不和,而夫妻一方拒绝夫妻共同生活,且不愿建立共同家庭关系时,夫妻称为别居。在别居期间,婚姻关系并不因此而解除。别居在我国婚姻家庭中是新问题,但笔者长期在基层法院从事民事审判工作,深感在我国婚姻家庭立法中确立别居制度,不论在保障妇女权益上还是在解决婚…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设立分居制度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居又称别居,我国除香港、澳门外,目前尚未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然而分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实,况且分居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已经具有了法律上的意义。在新的婚姻家庭法呼之欲出之际,对分居制度进行研究就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理论价值。设立分居制度的必要性同居...  相似文献   

6.
"80后"婚姻现状的分析及对策——兼议"别居"制度的设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后"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人群,因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其相互结合而成的婚姻具有鲜明的特点.而"闪离"则最为明显。为了应对"闪离"现象的出现,维护我国家庭、社会的稳定,本文建议在实行离婚制度的前提下,适时引入别居制度。文中对别居制度设立的必要性、设立的意义、如何设立、别居制度与离婚制度在实际运用上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对我国别居制度的设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在讨论离婚制度的时候,不能不涉及在法律上,名义上不是离婚,而男女实际分居的问题。欧洲中世纪以来,基督教禁止离婚的教条,在实际生活中行不通的情况下,便采取一种变通办法,叫作别居制度。夫妻可以分开居住,但在名义上和法律上仍然保留夫妻关系不变。现代西方有的国家婚姻家庭立法中仍然设有别居制度。如美国现行的《统一离婚法》规定:“如果一方请求判决合法分居而不是离婚,而另一方不反对,法  相似文献   

8.
别居制度的确立符合婚姻的本质和婚姻自由原则,能弥补调解的不足,切实贯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原则,强化婚姻领域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我国婚姻法应确立别居制度  相似文献   

9.
婚姻自由原则是我国婚姻法所一贯坚持的基本原则,其既包括结婚自由也包括离婚自由。但近些年来,伴随着"闪婚"等一些社会现象的出现,我国的离婚率偏高,同时随着离婚率的提高,复婚率也在不断的提高,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我们有必要设置一些离婚障碍,以促使人们能更加理性的对待婚姻问题。别居法律制度是国外一些国家亲属法或家庭法中的重要内容。我国婚姻法中没有关于别居制度的具体规定,但国内许多地方已出现了相关的司法实践——"试验离婚"(冬眠离婚),我们有必要在婚姻法中增设别居制度,为这一司法实践提供法律支撑,以增加婚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因感情不和等原因而分居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客观存在。 2 0 0 1年4月 2 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正案也把分居一定期限作为判决离婚的法定条件。1但是法律并未对分居的相关问题如分居后的夫妻财产以及债务问题作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这就给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司法实践带来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夫妻分居后的债务问题予以探讨。一、夫妻分居的概念及其存在根据分居又称为别居 ( Separation) ,它是一种法律行为 ,不同于夫妻因偶尔不和而自行分居 ,是指依法解除夫妻同居的义务而仍然保留其婚姻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李超 《法制与社会》2010,(21):36-37
夫妻分居期间是婚姻家庭生活中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夫妻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应因此而有所不同,且分居在现代社会已不少见,故设立相关的法律制度对其加以规范是很有必要的。从国外的婚姻立法来看,许多国家设立了分居制度对相关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使分居具有其独特的法律意义和社会功能,而我国的婚姻立法中还没有规定分居制度。本文仅从夫妻分居期间的财产归属问题出发,对分居期间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及相关法律问题加以阐释和论述,以谈谈对我国设立分居制度的必要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婚姻法对分居有较为抽象的规定,在实践适用上有一定的难度。为发挥分居对婚姻家庭问题的救济作用,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关于分居制度的规定,根据我国立法现状,确立分居的具体含义,并创新构建有效的分居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一、别居制度的概述 婚姻的本质目的在于夫妻永久共同生活,德国亲属法第1353条规定:"婚姻的缔结,以终身为目的",以明示婚姻的庄严神圣.但婚姻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结合关系,如果夫妻的感情破裂或有重大事由发生,而无法维持此种关系时,应允许婚姻当事人解除这种已经名存实亡的婚姻关系,若强制结合,反而增加当事人的痛苦,违反维持社会及家庭和平之道.  相似文献   

14.
女性犯罪这一特殊的社会病态现象,以其独特的方式,折射出社会转型期一些人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为深入了解婚姻家庭对女犯的影响,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改造对策,不断提高改造质量,笔者对安徽省女子监狱在押女犯的婚姻家庭状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肖周军 《法制与经济》2009,(10):58-58,62
探望权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婚姻家庭立法上的一个巨大进步。但随着在实践中的应用,探望权主体制度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逐渐暴露出来,给探望权纠纷案的审判和执行工作带来了难度,也大大制约了探望权制度应有作用的发挥。本文通过对探望权主体的深入研究,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归纳出现有探望权主体制度的缺陷并提出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6.
探望权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婚姻家庭立法上的一个巨大进步。但随着在实践中的应用,探望权主体制度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逐渐暴露出来,给探望权纠纷案的审判和执行工作带来了难度,也大大制约了探望权制度应有作用的发挥。本文通过对探望权主体的深入研究,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归纳出现有探望权主体制度的缺陷并提出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军婚实行不分层次、无差别的特别保护,有悖于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价值,造成了婚姻内部权利义务关系的失衡。建议转变思路,改善军人分居现状,开展军人婚姻家庭援助,实现对军婚的务实保护。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国《婚姻法》"保障离婚自由,防止轻率离婚"的立法指导思想,设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分居制度,可以为婚姻当事人提供一个离婚的缓冲期间,为双方提供一个冷静思考的机会,使其慎重地处理面临的婚姻家庭纠纷,从而理性地决定是否离婚。这既有利于保护婚姻当事人及其子女的利益,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9.
根据我国《婚姻法》"保障离婚自由,防止轻率离婚"的立法指导思想,设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分居制度,可以为婚姻当事人提供一个离婚的缓冲期间,为双方提供一个冷静思考的机会,使其慎重地处理面临的婚姻家庭纠纷,从而理性地决定是否离婚。这既有利于保护婚姻当事人及其子女的利益,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20.
韩春雨 《法制与社会》2012,(32):268-269
单亲家庭的亲职资源是以对子女的照料与陪伴、子女教育、对子女教育投资和子女与别居家长的接触程度几个指标来衡量的。父母对子女的照料没有显著差别,而对子女的陪伴和情感交流上,单亲母亲比父亲做的更好;女户主单亲家庭比男户主单亲家庭的亲职资源更丰富,主要缘于单亲母亲更擅于利用社会网络获取亲职资源。而来自别居家长的亲职资源是微乎其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