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曲悃  代建军 《工会论坛》2006,12(4):119-119
语篇翻译是近年来翻译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是语言学与翻译理论融化的产物,吸收了语篇语言学研究成果,为当代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不再局限于语言形式,而是将视野扩展到语篇。本文从语旨、语场、语式三个方面讨论了语篇翻译中情景因素对翻译策略选择和使用的重要作用,以期将译者的视点从语言形式上转移到语篇的功能上,加深对翻译的本质及其相关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语篇翻译与语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篇翻译中,译者除了要对两种语言的特征了如指掌外,还要对原文语篇所涉及的非语言因素语境进行分析,根据语篇所处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来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在语篇层次上内容的重现和交际功能的转移。  相似文献   

3.
公示语翻译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国内双语公共标识设施建设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汉英翻译人员不仅要翻译汉语公示语的意义,还应考虑其实际应用环境,以及委托机构的法律权限。对于中外标示语而言,标志与国际标准一致,或者使用国际通用的符号,有助于增加对公示语的认知。今后的工作重点,应该从查找错误、进行分析转移到怎样有效地把研究结果应用到社会现实当中,呼吁社会的关注,全面改进我们身边的、新的公示语的翻译,努力创造一个正确的国际通用的标示语环境。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的公示语翻译状况无法令人满意,各种错误及不规范现象比比皆是,严重影响了我国对外交流的国际形象。面对复杂的公示语翻译现象,首先要对公示语汉英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进行分析和归类,以求对公示语的翻译现状有个清楚的了解和认识。然后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探讨科学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即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方面,具体到每个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提出较为详细具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5.
科技英语在全球科技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科技语篇翻译为本体的研究已经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形成了多元化局面。由于科技语篇自身特点决定了其语言应力求客观与简洁,但是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干扰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原文的表达动机。本文把西方新修辞学中肯尼斯.伯克的统一理论带进科技语篇中,通过对表层结构的规划扩展深层语义结构,来分析科技语篇翻译如何跨越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分离,并从接受美学角度审视在作者、译者和读者三元关系中如何实现语篇的共同理解。通过突破传统科技文本的修辞性分析,将目光投射到同一理论这种新修辞学与接受美学之间的关照,在语篇结构的框架下分析英汉修辞模式的特点,着重讨论了翻译交际活动中因果链接关系在整体语篇的修辞上实现的接受美学效应和同一理论下信息认知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公示语翻译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公示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中外学校之间学术交流增多,校园公示语翻译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文中主要针对浙江省校园公示语翻译情况进行调研,并针对公示语翻译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势下如何净化校园环境、提高公示语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7.
浅谈功能翻译理论及其在法律翻译中的实际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了功能翻译理论,探讨了该理论的理论来源和要点。同时从文本功能目的、忠实性原则、译者的地位、翻译标准多元化和语际连贯概念等方面入手,本文讨论了利用德国功能翻译派理论指导法律翻译实践的可行性及应用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研究已成为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翻译中的文化误读是译者对原语文化的重写和操纵,集中体现了译者的文化身份和主体性。对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现象进行分析,可以考察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实践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从而拓展翻译研究的层面。  相似文献   

9.
英语委婉语是英语世界中引人关注的语言现象。它的使用已经涉及到社会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是西方文化的反映。本论文探讨了英语委婉语在西方社会上的使用范围及其翻译方法、提出了直译法、意译法及灵活采用各种翻译方法,目的是提高对英语委婉语的翻译水平,增强人们对英语委婉语的理解和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诗歌翻译的模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具有模糊性 ,其模糊语言创造美。它必然给诗歌翻译带来许多问题 ,包括翻译标准与方法。本文试图对汉诗英译翻译标准的模糊把握和翻译方法的灵活运用进行探讨 ,为译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汉英语言中名词化的使用存在许多的差异,名词化现象成为译者汉译英时所面临的一大困难。文章从名词化的概念,进而借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汉英对照文本,通过实例分析了法律汉译英中名词化结构的五种模式,以期对法律文本的汉英翻译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任何译文都是译者有目的地选择的结果。在翻译文本的选择中,译者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但同时又受到诸多因素如“意识形态”、“历史内需”、“文化语境”和“个人意识”等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文化简化主义与语义的欺骗性对等是西方译者英译中华典籍时常犯的错误之一,其特征是译文与原文表面上语言意义一致,但实质上文化意义却大相径庭。就《孙子兵法》的英译而言,译者的选择体现了译者的文化心理,其又通过译者英译的文化表现体现出来。译者如缺乏文化逻辑意识,以自己的心理框架取代现实的语境,就会以自己认为合理的解释来取代源语文化之文化惯约。欲避免文化简化主义的发生,译者须加强自我自反性,厘清蕴含在文化表现系统中的文化逻辑,通过自反的方法达到差异比较与沟通理解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社科期刊目录页汉译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008及2009年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联合国出版的几十种国际社科期刊的目录页进行分析,提出中文社科期刊目录页英译应遵循信息传递原则、要素规范原则和语言地道原则。在分析目前我国部分社科期刊英文目录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问题症结所在的同时,呼吁译者应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提高翻译质量,使中国社科期刊英文目录页真正成为对外学术交流的窗口之一。  相似文献   

15.
With the problems of ‘the predication of literature termination’ and ‘the image times’, the relation of language and picture is the foundation to talk about the ‘picture theory of literature’. From the dimension of signs, language is real reference and picture is phantom reference. Because the signs themselves have predetermined standards as referred concept or meaning. But from the dimension of image, picture is a real presentation and language is phantom presentation, because of the image-consciousness as a perceptual intuition. The two dimensions, as sign or image, are inseparable showing the characters of language and picture and bringing in the deep integration between them.  相似文献   

16.
进入十九世纪,西方译介《孟子》的主体从耶稣会士转移到了新教传教士身上.他们的译介活动,既有跟耶稣会士一脉相承的地方,亦有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一些新特点.本文以新教传教士柯大卫、理雅各、花之安等人为例,考察十九世纪《孟子》在西方的译介与接受情况.本文将重点放在宗教思想史的考察方面,研究并“解码”西人的接受语境、问题意识,以及视域融合的具体表现,并尝试做出自己的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文化交流日益深入。诗歌言简意赅,是透视异域风土人情、加强和谐交流的有效媒介。意境作为诗歌最高层面,其在翻译中能否等效传达,一直是翻译界讨论之焦点。运用语言学理论从语义和语法层面探讨诗歌互译中的要素及变通实证,可帮助寻找意境传递的科学基础,为进一步理解变通和语用等效的关系及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发挥主体作用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间接路线”战略不仅是利德尔·哈特军事思想的鲜明标志,更是其精髓与集大成之作。哈特在“一战”中的惨痛经历和英译本《孙子兵法》对“间接路线”战略的产生影响重大,它有这四大特点:同时强调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意义、推崇机动性与突然性的结合、战略与大战略并重、具体方法与普遍理念共存。然而与我国的军事战略思想相比,“间接路线”战略也存在着两大缺陷,即对歼灭战和游击战的认识过于主观与片面。  相似文献   

19.
《论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核心词精简却含义丰富,特别是"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论语》的精髓。论语的主要英文翻译者利阿瑟·韦利、辜鸿铭等人,从各自的翻译角度,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对"仁"进行了不同风格的翻译。今天推动和发展《论语》核心词汇的精确翻译,旨在更精确地传播中华文化,使之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出版业态的变革引发思想文化传播的革命性变化,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日本和法国是清末民初马克思主义向国内传播的两个重要渠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历经了从零碎译介到选择性传播的转变,部分马克思主义术语实现了跨语境转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体是多元的,传播者因政治立场和目标不同,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有差异。总的来看,阶级斗争学说和政治经济学说被译介的要早一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因此存在“梯次传播”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主体意识的觉醒,为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改变孕育了新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