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梦怡 《当代贵州》2023,(18):20-21
<正>岁月无声,冬去春来,十年光阴见证贵州生态环境日趋向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基底。贵州省生态环境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为总目标,以打赢污染治理攻坚战为重点,污染防治攻坚纵深推进,优良生态环境优势持续巩固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99%,88个县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99.1%,119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8.3%,  相似文献   

2.
曾书慧 《当代贵州》2022,(Z2):52-53
<正>贵州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者,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受益者。全省生态优势持续巩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不断深化,森林覆盖率达62.12%,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8%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绿色经济占比达45%。优良生态环境成为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贵州大地上得到了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3.
吴龙强 《理论导报》2010,(10):39-39
<正>近年来,我县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以创建全国生态县为抓手,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促进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目前,全县森林面积达33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9.2%,位居全省前列,先后被评为全省首批"十佳绿色生态县""全省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先进县""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省级生态县""全省森林生态保护十佳县"。不  相似文献   

4.
<正>贵州人格外懂绿、小心护绿、利用好绿,凝聚共识推动绿色发展,奏响大生态时代的"贵州好声音"。完成退耕还林477.4万亩,治理石漠化1000平方公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6%;推出大生态产业工程包,创建一批绿色园区和绿色企业……五年来,从名扬天下的"山地公园省"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绿色早已成为多彩贵州"调色"中最重要的底色。贵州知绿、护绿,更懂绿。4月16日,在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贵州正式将"大生态"列为继大扶贫、大数据之后的第三大战略行动。这是贵州践行五大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  相似文献   

5.
正10年来,贵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岁末年终,几组贵州生态数据引人关注。2020年1月至11月,贵州9个中心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9.7%,高于"十三五"规划目标(92%)7.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6.
市县视窗     
《共产党人》2013,(20):9
盐池县打造名优有机小杂粮生产基地盐池县麻黄山、大水坑地区35万亩旱作雨养农业区,大气、土壤、灌溉水等基本没有污染,自然环境优良,非常有利于发展高品质无公害、绿色有机小杂粮,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荞麦绿色原料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荞麦、糜子、谷子获得有机认证。近年来,盐池县充分发掘这些优势资源,利用40%的耕种土地种植荞麦、谷子等  相似文献   

7.
按照西部大开发的要求.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近10年来,全省3.23亿亩森林依法得到管护,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777.4万亩,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1.3%。在退耕还林过程中,许多农民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相似文献   

8.
罗建华 《学习导报》2014,(17):31-31
江华瑶族自治县认真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成功创建了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全省第一个省级生态县,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部已批复江华列入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县,省级园林县城即将验收。科学定位抓发展优势江华地处潇湘源头,全县森林覆盖率76.7%,林区面积占80%,有原始森林和原始次生林50余万亩,  相似文献   

9.
《奋斗》2016,(10)
正嫩江县联兴乡是全省百强乡镇。围绕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推动乡域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全省百强乡镇再焕新机。一、突出绿色种植产业,重点打造"老"字号品牌。一是围绕打造"老"字号品牌,抓种植基地建设。2016年,按照"扩玉米、稳小麦、优大豆"的原则,重点建设高蛋白大豆、高淀粉玉米、强筋小麦"三大种植基地"。种植大豆29万亩,小  相似文献   

10.
2018年以来,遵义市播州区大力开展农村产业革命,全面推行“八要素”,加快发展辣椒、绿色蔬菜、绿色"稻+”工程、生态畜牧业、食用菌等高效特色产业,农村产业革命取得历史性突破。2019年,播州区完成玉米调减面积4.31万亩,调减率达53.7%;种植替代作物蔬菜6015.7亩、辣椒11593.6亩、食用菌362亩、高粱14235.9亩、中药材1824.8亩、水果5431亩、其他经济作物3674.4亩,扶贫产业累计覆盖贫困户2.28万余户。  相似文献   

11.
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4430万亩全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800亿斤以上全省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50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  相似文献   

12.
殷强 《唯实》2014,(7):58-60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江苏省委1号文件多次提出,要加快发展生态友好型现代农业,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奠定坚实基础。洪泽县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水域面积占比达54%,大型河流、湖泊水质达三类以上;全县35万亩耕地适宜发展生态农业,白马湖沿线10万亩土地完全符合绿色食品种植条件;全县空气质量达良好天数比例常年保持在92%以上,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建设定量考核保持在全省前十名,达到省级生态县建设标准。基于这一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洪泽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加快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意见,以培育和打造生态产业、生态园区和生态品牌为突破,着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初步形成了食用菌、优质稻米以及以“三水”(水产、水禽、水生蔬菜)为主导的生态产业,有效地带动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21项农业现代化指标全部达超序时进度,其中已有10项建设指标全部完成。农业现代化水平处于全省同类县区前列,先后获得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县、粮食生产示范县、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科技富民强县示范县和国家级有机水产品基地、丰产粮示范区等多项称号。  相似文献   

13.
王远柏 《当代贵州》2022,(23):52-55
<正>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行走黔东南,碧绿阳河,莽莽雷公山……生态美景让人流连忘返。锦绣生态画卷,既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黔东南大地对生态环境潜心保护的结果。初夏,叶嫩花初。行走黔东南,碧绿阳河,莽莽雷公山……生态美景让人流连忘返。锦绣生态画卷,既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黔东南大地对生态环境潜心保护的结果。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黔东南州森林覆盖率达67.98%,林地面积3269万亩,发展林下经济得天独厚。  相似文献   

14.
我省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7%以上,耕地面积仅占总面积的 10.78%,草山草坡达6430万亩,贵州现有天然草山草坡6430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可年产青草约为3750万吨;灌木林地和林下草地3000万亩;年产作物秸杆和藤蔓约1100万吨。通过省牧草种子繁殖场等大型草场的示范带动,农户种草养畜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全省人工草地已近40万亩;两年来,各地还投入3600多万元推广冬闲田土种草100 万亩,每年青贮、氯化秸秆近300万吨。饲料资源丰富,为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家裔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利用草山草坡和秸秆资源养牛养羊,发展草地畜牧业是适合广大农村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以草换肉,以肉节粮,还可以使不具备耕作条件的山地和陡坡地逐步退耕还牧、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植被搞好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5.
王远柏 《当代贵州》2021,(14):46-47
"十三五"时期,贵州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60%,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2020年,贵州新能源装机突破1500万千瓦,清洁能源发电量789.3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154万吨。贵州一直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上不断发力。  相似文献   

16.
正贵阳市乌当区以"守底线、走新路、上台阶"为总揽,紧紧围绕打造"生态健康之区"目标,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孕育绿色发展生机。森林覆盖率达49.9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50天以上,喀斯特地貌与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地热资源富集,山水林田错落有致……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成为贵阳市乌当区的特色名片,孕育了绿色发展的生机。乌当区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以"守底线、走新路、上台阶"为总揽,紧紧围绕打造"生态健康之区"目标,  相似文献   

17.
唐波 《当代贵州》2022,(38):50-51
<正>望谟县立足本地气候资源优势,重点打造以芒果、李子、火龙果、青柠檬等为主的“两江一河”精品果业,不断围绕产业技术、栽培技术、新品种选育等提质升级,全县累计发展精品果业17.81万亩,挂果面积7.5万亩,年产值约4.12亿元。  相似文献   

18.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踏着明媚的春光走在齐河乡村碧野,发现境内所有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公路共508公里的道路两侧,各100米地带,尽“染”绿色,“千里绿色长廊”尽展春之缭绕。齐河人用行动创造了一个奇迹:从今年2月24日到3月12日,10万群众齐上阵,不到三周时间,植树2860万株共26万亩,一个“绿色齐河”呼之欲出。然而这仅仅是他们“绿色梦想”的第一步。齐河的决策者们早已制定出发展林产业、打造“速生经济”的“三步走”战略:今春以“千里双百绿色长廊工程”为主线,植树26万亩,秋后发展8万…  相似文献   

19.
<正>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沈阳市在235个行政村开展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试点工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把党建优势切实转化为发展动力,推动实现集体经济和农民双增收。截至2022年年底,各试点村累计盘活3.7万亩集体土地、集中经营5.5万亩农民承包地,村集体年收益达4300余万元,村年均收益13万元,带动2.9万户农民人均增收1000余元。  相似文献   

20.
在毕节采访期间,记者听得最多的是这样一组数字: 2003年,毕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7.12亿元,1988年以来,年均增长9.12%,高于全省0.9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达到205.25万吨,是1988年的1.98倍;财政收入20亿元,是1988年的6.6倍,排名从全省九市州地最末位跃升至第三位;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8年的226元升到1473元,年均增长13.31%,高于全省平均增幅3.98个百分点;未越过温饱线的贫困人口由1988年的312.2万人降到2003年的66万人;全区计划生育率从1988年的36.8%提高到77.64%,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88年的21.29‰下降到11.12‰,16年间少出生82万人;16年中人工增造林保存面积500万亩,封山育林成林面积252.6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14.94%提高到2003年的31.88%;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15平方公里,土壤侵蚀量减少3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