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宋濂是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小时候,宋濂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没钱买书,只得向别人借书看。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大家都乐意把书借给他。一次,宋濂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  相似文献   

2.
1909年,吴晗出生于浙江义乌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个清末秀才,字写得好,诗词做得好,历史知识也很丰富。因吴晗的父亲教子很严,吴晗是长子,因而对他要求更严。七岁时,吴晗就进小学念书了。他学习刻苦勤奋,风雨无阻,不仅功课好,还利用课余时间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名著。家里的书看完了,他就到处借书看,尤其喜欢读历史书和历史小说。有时为了借书,竞要跑上百八十里路。他看书既快,又能过目不忘,  相似文献   

3.
被书击倒,很甜蜜也很充实。一生中这样的感觉屈指可数,这次读王重旭的《读书献疑》,又一次体验了被书击倒的感觉。10年前,作者在报纸上开了一个“侃大山集”的专栏,谈人生的各种问题,他本想自己开个路,别人跟上来,他就罢手。路是开了,别人却没跟上来,读者又每期如饥似渴地等着看,他只好硬着头皮写下去。许多人在这个专栏的文章发表时就定期剪报。后来,他把专栏  相似文献   

4.
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这是感动中国2010年度获奖人物组委会授予郭明义的颁奖词。如今,郭明义的事迹传遍华夏大地,人们特别关心出名后的郭明义。本刊记者在他工作、生活的地方采访,从他创作的文学作品和他身边同事亲朋的描述中,得出的结论是:郭明义永葆共产党员的先锋本色,依然在不停地播撒爱心,依然奉献在一名普通钢铁工人的岗位上……以下是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党委工作室副主任时宪东给本刊写来的专稿。  相似文献   

5.
“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这是“感动中国”2010年度获奖人物组委会授予郭明义的颁奖词。如今,郭明义的事迹传遍华夏大地。人们特别关心出名后的郭明义。本刊记者在他工作、生活的地方采访。从他创作的文学作品和他身边同事亲朋的描述中,得出的结论是:郭明义永葆共产党员的先锋本色,依然在不停地播撒爱心。依然奉献在一名普通钢铁工人的岗位上……以下是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党委工作室副主任时宪东给本刊写来的专稿。  相似文献   

6.
古清 《学习月刊》2014,(16):86-86
21世纪是信息高度交流与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系统在信息时代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脚色,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图书馆也不例外,图书馆的计算机化以不容迟缓。图书馆在正常运营中总是面对大量的读者信息、书籍信息以及两者相互作用产生的借书信息、还书信息。需要对读者资源、书籍资源、借书信息、还书信息进行管理,及时了解各个环节中信息的变更,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7.
《天津支部生活》2009,(9):54-54
宋濂是明朝的开国文臣之首。每次上朝回到家,家人门生都爱向他打探宫中消息——天天与皇帝在一起,“内幕消息”多,谁有定力能够控制自己的表达欲,闭口不说呢?宋濂就能。他在客厅里书写了大幅座右铭,就俩字:温树。每每有人打听宫中禁事,他只用手指指墙,让人闷看那两个字。  相似文献   

8.
书迷指一心迷恋于书的人。元末宋濂,因家贫无力购书,只好到处借阅,读后还把书全抄下来,即使天冷砚台结冰,手指僵硬,也抄书不止,被称为"书迷"。书城唐代李泌,不但看书多,而且家中藏书汗牛充栋,被誉为"书城"。书仓后汉的曹平,积石为仓以藏书。号曰"曹氏书仓"。书窟五代人孟景翌,一生勤奋读书,出门则藏书跟随,终日手不释卷,读书所坐之处,四面书籍卷轴盈满,时人谓之"书窟"。  相似文献   

9.
李政道自幼酷爱读书,整天手不释卷,连上卫生间都带着书看。抗战时期,他辗转到大西南求学,一路上把衣服丢得精光,但书却一本未失,反而越来越彩.流亡途中,15岁的李政道身无分文,一副难童的模样,还捧着一本商务印书馆的大学丛书如痴如醉地看。看完之后,他信心满怀地把自己对牛顿定律的理解告诉了老师,可正被疟疾折磨的他竟被误认为是发高烧,在说胡话。  相似文献   

10.
《先锋队》2013,(16):46-47
毛泽东:读书无禁区没人能统计毛泽东一生读了多少书,包括他的图书报刊秘书逄先知。毛的阅读范围,从历史、哲学到自然科学、军事,无所不包,更重要的是,他读书的方法充满颠覆性。他把水浒当政治书看,把红楼当历史书看。毛泽东常在党的各种会议上,包括政治局会议上,讲秦皇汉武,评说史家著作得失。他给小说人物贴标签,贾宝玉是"大革命  相似文献   

11.
正"红霞,我把上次借的书还了,顺便想再借上几本书回去看。"近日,四师六十七团三连职工刘素萍来到该连农家书屋正在向该连图书管理员借书。近两年,随着团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职工群众求知、求乐、求美好的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该团农家书屋的建立,正好填补了这项空白。自2011年,该团为9个基层单位建立了农家书屋,书籍种类齐全,来书屋借阅书籍的人越来越多。书屋实行全天开放,免费借阅,并制定"季度  相似文献   

12.
<正>4月23日,农一师八团九连职工杨作涛来到连队书屋借书,看到连队工会主席正在整理上级给单位职工书屋配发的新图书。"哇!连队又添了这么多的图书,要看啥样的,就有啥样,这下我不愁没得看啦。"看到琳琅满目的书籍,他发出感慨。八团九连是团场的新建单位,条件相对较差,连队"职工书屋"80%以上的书都是团、连干部捐赠的,满足不了职工的求知欲望。  相似文献   

13.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毛泽东一生巧攀书山,智游史海,读书是他最大的爱好之一.他曾多次宣称:"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尤其是爱读史书.他跟书籍始终形影不离,结下不解之缘,无论是办公室、卧室、洗手间、游泳池休息室,还是外出列车上都放着书,经常是日夜都在勤奋地读书,许多城市的图书馆都留下他借书的记载,书是他一天也少不了的精神食粮,也是他的最大财富.毛泽东一生读书破万卷,成为学贯中西、通晓古今的一代伟人.  相似文献   

14.
正"如今供销社的职工书屋开放了,想看书就过来借,真好!来晚了好多书都被别人借走了,我得早点过来。""平时空闲时间挺多的,借几本好书看看可以学习知识、开拓眼界、陶冶情操。"不久前正在供销社职工书屋借书的农五师供销社职工龚海良和陈林这样说道。去年以来,农五师供销社工会为进一步地提高职工的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读书无禁区没人能统计出毛泽东一生读了多少书,包括他的图书报刊秘书逄先知。毛泽东的阅读范围,从历史、哲学到自然科学、军事无所不包。更重要的是,他读书的方法"刁钻"甚至充满颠覆性。他把《水浒》当政治书看,把《红楼梦》当历史书看。毛泽东在党的各种会议上,包括政治局会议上,讲秦皇汉武,评说史家著作得失。他给小说人物贴标签,说贾宝玉是"大革命家",刘姥姥是"农民阶级"。他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  相似文献   

16.
《实践》2017,(4)
<正>郑板桥,清代"扬州八怪"之首,以"诗、书、画"三绝名冠于世。他52岁时才有了儿子小宝,十分疼爱。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他非常注意教育方法。郑板桥被派到山东潍县做知县时,将小宝留在家里,让妻子及弟弟郑墨照管。当他听说小宝常常对孩子们夸耀"我爹在外面做大官",有时还欺负别人家的孩子,他立即  相似文献   

17.
正读书可以明理,读史可以明智,"读"不同于"看",读是对话,是思考。我们需要读书,读书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存在方式,一种精神追求,一种人生境界。读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这漫长的过程中,让我们坚持下来才能把书读进心里。一个人的阅历总有限,借别人的眼和笔,欣赏了不同的生命的风景,确是件好事。但是有些书,你一读便放不下手,且还不愿意读得那么快,要好好享受,慢慢品味。现  相似文献   

18.
正每个人都渴望成功,然而成功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古今中外的伟人、名人的成功之路大多是一个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过程。回顾我的青少年时代,好书是我最亲密的朋友。幼时家贫,无钱读书,就借书来读。从邻居家那儿我认识了《辽宁青年》、《中国青年》、《时代青年》、《读者文摘》、《青年文摘》等一大批"好朋友",真正领略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内涵。因为书是别人的,害  相似文献   

19.
正儿时的我非常喜欢读书,但是那个时代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特别贫乏,有几本书的人家并不多见。可让人没想到的是,有一天,当民办教师的父亲不知从哪里收拾来了几十本娃娃书(连环画)。当时我如获至宝,立刻拿着这些书到伙伴中去炫耀。有了娃娃书后,身后跟着我的伙伴也多了起来,他们想从我手中借书看。也许是年纪小的缘故吧,我当时抠门得很,始终把书捏得很紧。看到我不肯借,伙伴李  相似文献   

20.
语丝     
抱负是高尚行为成长的萌芽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谈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一篇美好的言辞并不能抹煞一件坏的行为,而一件好的行为也不能为诽谤所玷污。忧虑是人生的劲敌。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以后,比花岗岩还坚韧。劳动是一切欢乐和美好事物的源泉。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不学会评价自己,就不能评价别人。有三样东西是永远不会回来的:射出去的箭,说过了的话,度过的日子。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