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如果大家要喝没有污染的茶,就到贵州来。"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向全国发出邀请。-时之间,茶叶成为贵州最耀眼的绿色农产品名片。  相似文献   

2.
十日看点     
正人民日报贵州凤冈建设有机田园发展生态经济在2000年之前,田坝村还是凤冈县最穷的地方,农民主要靠救济粮救济款过日子。在政府的帮助下,田坝人大胆种起茶叶来。如今的田坝村,几乎家家户户有茶园,农民人均收入8000多元,其中95%的收入都来自茶叶。田坝是凤冈县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凤冈进一步提升绿色战略理念,巩固和深化生态建设成果,提出"建设有机田园,发展生态经济"的新目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夏季,雷山县迎来避暑旅游高峰。"往年,云雾缭绕的茶园美景只有茶农们自己欣赏,今年却‘卖’出了钱!"大塘镇党委书记张洪智高兴地说。作为雷山县的茶产业核心示范基地,坐拥2.84万亩茶的大塘镇,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茶叶销售,与贵州瓮福集团签订茶叶产业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投入3600万元新建茶叶深加工厂、茶吧、低产茶园改造等,发展集观光、休闲、娱乐、旅游、文化、体验互动为一体的生态茶观光园,让"茶  相似文献   

4.
<正>贵州茶叶品质上乘,口感好、干物质积累高,并富含人体所需的不能人工合成的多种微量元素。但贵州茶叶却长期"养在深闺无人知",究其原因主要是品牌知名度太低。近年来,在贵州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省茶园面积迅速扩大,2014年达到662万亩,居全国第一位,贵州茶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然而,就目前全省茶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布局不尽合理;茶园管理比较落后;品牌打造各自为  相似文献   

5.
<正>近几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茶产业发展,坚持把茶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朝阳产业来重点打造,走出了一条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新路子。截至2015年10月,全省茶园面积689万亩,居全国第一。茶叶加工企业3040家,预计全年产量22万吨,产值220亿元。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等"三绿一红"品牌日益成为贵州呈给世界、世界认识贵州的一张靓丽名片。  相似文献   

6.
正贵州是全国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全国茶叶质量最好的省份之一。截至2018年年底,贵州茶园面积752万亩(其中投产面积561万亩),产量36.2万吨,总产值394亿元。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是品尝贵州春茶的好时节。"如果大家要喝没有污染的茶就到贵州来。"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时发出邀请,他  相似文献   

7.
正"田家无闲月,五月人倍忙。"贵州700万亩茶山竞吐芬芳,茶叶加工生产稳步推进。茶产业作为精准扶贫产业,提质增效一刻也不能等。在这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役的最后关头,茶叶技术专家奋战在最前线,将技术传递到千家万户,打通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金林红,便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贵州省茶园面积689万亩(投产茶园423万亩),加工企业3040家,产量20万吨,产值202.8亿元;预计全年产量22万吨,产值220亿元,综合产值400亿元。9月22日,贵州茶产业发展大会在都匀成功召开。会议强调,要充分用好贵州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大规模的茶叶种植面积以及良好的茶叶品质等优势,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标准制(修)订、品牌培育,加快把贵州建设成为以规模、品质、品牌为引领的全国茶叶强省。9月23日,由贵州省人民政府、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黔南州人民  相似文献   

9.
正贵州将退耕还林政策与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有效结合起来,把茶叶作为一项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抓,从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多方面全面推进,为山区群众搭建了一座座"绿色银行"。"除了村庄和森林,剩下的都是茶园。"近日,记者车行至石阡县龙塘镇,一路茶树滴翠,石阡县茶叶局副局长梁兴伟指着层层梯田上的茶林说。龙塘镇大屯村的茶树已冒出了新芽,颜色鲜绿。采摘春茶的群众或背着茶篓、或提着布袋、或带着草帽,与茶园相互映衬,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0.
<正>毛尖镇位于都匀市西部,距离都匀市中心45公里,毛尖镇由茶山而得名,是都匀毛尖主产区,有"中国最美村镇""中国最美茶园""中国名茶之乡""贵州茶旅目的地""贵州产业富饶乡"等荣誉。这里有"毛尖茶欢乐节·祭茶神"、户外运动会等活动,初步形成东联绿茵湖,南接小围寨茶叶大环线的生态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11.
正干净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农舍、郁郁葱葱的茶园、勤劳纯朴的村民……走进瓮安县猴场镇青池村,一幅美丽乡村的画面映入眼帘。每天清晨,茶农陈邦祥都会去茶园里转转,看看茶树的长势。2020年茶园的产业路修通了,在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带动下,他期待今年茶叶有个好收成。"600亩茶园与龙头企业贵州味道茶叶有限公司签订了合同,解决资金、技术、销路的同时,有效带动当地群众日均就业35人次,带动126户茶农实现增收、46户贫困户就业。"青池村党总支书记邱兴吉说。  相似文献   

12.
王艳霞 《当代贵州》2014,(33):46-46
正贵州茶产业的发展目标坚定而执著:到2016年,全省建成茶园面积700万亩以上,其中投产茶园500万亩,形成加工企业3000家以上,茶叶年产量27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超过500亿元,农民年人均茶叶收入达到1000元。作为"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的原产地,遵义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茶产业,从几年前小作坊抱团冲击全国市场,到今日茶企兵强马壮集结出征。2006年,遵义作出推进百万亩茶  相似文献   

13.
正贵州始终坚持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茶产业效益不断提升,促进了茶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茶叶成为全省最耀眼的绿色农产品名片。"要喝没有污染的茶,就到贵州来!"今年全国两会上,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向全国发出邀请。一时间,贵州"生态茶""干净茶"吸睛无数,引得省外茶叶经销商纷纷来黔"觅茶"。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全省各类春茶总产量达到15.8万吨,各类茶叶产值282.3亿元,已经为茶农带来  相似文献   

14.
<正>250家贵州茶企历时26天,行程近5000公里,沿着延伸西北的丝绸之路,弘扬贵州茶文化,推介贵州茶品牌,加快黔茶出山步伐。茶产业是贵州传统优势产业,也是近年来贵州省重点打造的五张名片之一。贵州茶产业经过10多年发展,已成为贵州农业的第一大产业,茶园总面积达700万亩,承接了东茶西移大势,并成为中国茶叶的原料中心,正加速形成中国绿茶加工中心。为深化贵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及地区茶文化交流,弘扬贵州茶文化,服务贵州茶产业,加快黔茶出山步伐,今年7月,贵州再次开启"丝绸之路·黔茶飘香"之旅。250家贵州茶企历时26天,行程近5000公里,从重庆、西安、兰州、太原、西宁到呼和浩特,这条延伸西北的丝绸之路成为贵州茶叶走向世界的又一个通道……  相似文献   

15.
正走遍全国,走向世界,2017贵州茶一节一会在此之上做出努力,多方位助推黔茶出山。绿色是多彩贵州的主色,茶叶是绿色贵州的珍宝。4月28日,2017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贵州茶一节一会)在中国湄潭正式拉开序幕,来自世界各地的"茶友"在此以茶为媒、以茶会友、共话茶事、共谋茶业。根据贵州茶一节一会发布的《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2016)》,2016  相似文献   

16.
正大数据技术的运用,让贵州农村发展有了"智慧芯"。贵州正以大数据助力结构调整、"黔货出山",加快大数据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革命。"喝了这么多年的茶,用这么高科技的手段去茶园里面参观还是第一次。"5月7日,在遵义市湄潭县2018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现场,重庆茶叶爱好者李庆通过手机体验了一把湄潭沁园春  相似文献   

17.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以蒙山茶叶而闻名的雅安市名山县不仅茶叶享有盛名,在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4月上旬,我们来到名山县,只见漫山遍野的茶树已泛出嫩嫩的绿色,显现出无限的生机.美丽的姑娘们欢快地唱着采茶歌在茶园里劳作,那些刚冒出新叶的茶园更是寄托着农民丰收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正黔西县利用境内森林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大力发展茶产业,进一步改造现有茶园,打造高品质、高产量的优质茶产品,助力脱贫。由于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均适宜茶树生长,黔西县茶叶品质优良,种植、加工历史悠久,曾作为贡茶进献皇室。近年来,黔西县以"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为统领,利用境内森林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按照《贵州茶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茶产业,进一步改造现有茶园,打造高品质、高产量的优质茶  相似文献   

19.
正"来来,快尝尝,这是我们合作社生产的茶叶。"见到记者,贵州农业职业学院农艺工程系副主任张熙江热情地拿出了黎平云海茶叶专业合作社生产的手工茶。虽然已经回到学校,但对于张熙江而言,在黎平县双江镇担任科技副镇长的日子依然历历在目。2016年,在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农委等部门联合组织的"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中,张熙江作为科技副职选派到黎平县双江镇挂任科技副镇长。为了解当地农业  相似文献   

20.
正贵州将工业绿色发展作为实施"千企改造"工程的主要内容,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绿色低碳改造,提升能源资源节约利用效率。6月,雨过天晴的"贵州蓝"刷爆朋友圈,贵州的生态建设成果得到了充分展现。生态文明建设在贵州工业"千企改造"绿色化的过程中得到不断践行。为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贵州将工业绿色发展作为实施"千企改造"工程的主要内容,以煤炭、电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