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权压法"在我国确实有着根深蒂固的观念支撑。行政机关败诉案件审判执行难主要是司法权力难以有效制约行政权,没有更严厉的法律制约日益膨胀的行政权力,行政诉讼中,审判执行难无疑会雪上加霜。目前,法院地方化色彩较为浓厚,在行政审判和执行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由于涉及自身利益,有的地方,行政机关要求法院汇报案件处理情况,通过办公会等平台对法院审理案件进行干涉和质疑。面对违法的行政行为,法院难以依法作  相似文献   

2.
行政首长出庭应诉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被诉行政主体的法定代表人,或者是主持单位工作的负责人,或者是分管具体事务的负责人出庭应诉的一项诉讼活动。作为行政诉讼的重要形式,行政首长出庭应诉承担着化解行政诉讼纠纷、树立法治政府形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任务。当前,大力推行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合理诉求、实质性地解决行政争议、优化行政审判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战略思想要求行政审判要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行政案件协调和解是行政审判领域贯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实现行政审判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的有效手段之一.行政审判应当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反思传统的行政诉讼不得调解观点,顺应实践,修改立法,建立和完善行政案件协调和解机制.  相似文献   

4.
行政诉讼是我国的一项基本行政救济制度,是监督和制约行政主体依据法律的精神做出行政行为的重要手段,是关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然而,实践中却存在社会效果无法与法律效果相统一的情况。本文从维稳的价值角度出发,对行政诉讼审判工作做出检讨,并对其改善提出了新的方案,力求通过扩大审查范围、推动行政调解等新举措完善行政审判工作。  相似文献   

5.
叶赞平 《同舟共进》2013,(10):25-27
被群众称为“民告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施行20多年来,总体看,在促进依法行政、解决行政争议、维护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行政审判体制机制问题的制约,行政诉讼法实施的现状与立法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人民法院公正办案干扰较多,大量行政争议未得到妥善化解,行政诉讼制度的公信力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行政争议的数量和类型不断增加,行政争议引发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增多增强,行政诉讼制度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工作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严重制约了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健康发展,行政诉讼甚至陷入停滞发展的局面。只有改革行政审判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难和问题,才能保障人民法院依法公正审理行政争议案件,充分发挥行政诉讼制度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比较方法,分析湖北省行政审判一审受案数量、行政审判被诉行政行为的内容、种类、结案方式、二审和再审案件的类型、种类等。湖北省行政审判的总收案量近年来呈下降趋势,这与全国的稳步上升很不协调;土地、拆迁、计划生育、劳动和社会保障案件成为近年来热点案类;维持判决比例过高,撤诉率仍然居高不下;湖北省的行政诉讼发展既有与全国其他地区相同的地方,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省内行政审判发展不平衡,人均行政诉讼收案量不高,政府和公民法治素质尚需进一步提高等。  相似文献   

7.
《人民政坛》2008,(12):5-5
据法制网讯,针对因重大政策实施或因政府管理和行政行为所引发的案件;双方矛盾尖锐,可能引发群众性斗殴、围攻、群访等突发性或群体性事件的案件,福清市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对敏感性案件实行审判社会效果预评报告的若干规定(试行)》后,已先后对15例案件进行判后或执行社会效果预评,  相似文献   

8.
《民主与法制》2010,(13):57-57
据南海网报道,近年来,“民告官”的行政诉讼案件屡见不鲜,政府败诉早已不是新闻。日前,海南省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在昌江举行行政审判工作座谈会,与辖区政府部门探讨建立行政与司法的良性互动机制,促进行政审判和行政管理水平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9.
各地动态     
云南省人大通过决议加强行政审判日前,云南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加强全省行政审判工作的决议》,要求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依法行政,支持法院依法办案,为法院审理“民告官”案件提供强有力后盾。云南省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张金康说,《决议》要求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要从源头上减少行政违法行为的发生。对已发生的行政诉讼案件,要积极应诉,支持法院依法办案;法院的生效判决,必须坚决执行;法院的司法建议,必须认真对待;对干扰、抵制法院办理行政诉讼案件的行为,主管部门要严肃查处。(陈娟)效益审计写入地方立法武汉首次对全部政府投资…  相似文献   

10.
某县法院在审理王某等四人诉县公安局撤销对其治安处罚决定的行政诉讼过程中,法院主动告知原被告双方可以和解。有人认为,法院积极运用协调、和解方式化解行政争议,促进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与行政机关相互理解沟通,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但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合法性审查原则不完全一致,与行政诉讼的功能和作用不符,且法律明确规定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法院主动提出和解行政诉讼案件台适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11.
历史决定论的理解模式、历史主体本身的不成熟以及历史主体与实践主体的混同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主体被遮蔽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主体性和马克思主义主体的历史性之间是一种逻辑互动的关系,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力量源泉,而后者则是彰显前者的基础和保障;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体有三种存在样态.即知性存在样态、意义存在样态和实残存在样态.  相似文献   

12.
《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出台,标志着“行政三分制”这一新型行政管理模式的付诸实践。行政三分制在彰显其制度创新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行政法治契舍的难题,而这则关系到行政体制改革的成败。  相似文献   

13.
所有人抵押是指所有人于自己所有物上存在的抵押权 ,是一种特殊的抵押权。确立所有人抵押制度可以防止后次序抵押权人获取不当得利 ,保护抵押物所有人的利益 ,有利于所有人进行融资 ,节省交易手续和费用 ,促进商品流通。我国《担保法》没有规定所有人抵押 ,可借鉴其他国家、地区的做法 ,从所有人抵押的思路选择、成立、变动等方面入手对此制度作出具体设计。  相似文献   

14.
贪污犯罪数额的大小,是惩治贪污犯罪的主要依据。在共同犯罪中,犯罪行为人贪污数额的认定相当复杂,既有共同贪污的数额,又有各人分赃所得的数额,还有因贪污的停止形态而未实际获取财产等情形。关于共同贪污犯罪行为人数额的认定,理论界存在着“分赃数额说”、“参与数额说”和“犯罪总额说”等不同的学说。笔者更倾向于“犯罪总额说”。  相似文献   

15.
论业主委员会的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业主委员会是城市住房私有化的必然产物,也是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制度支撑.由于政府管理部门、居民委员会、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业主之间利益关系复杂,现行法律法规对有关规定的不完善,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行为失当,业主普遍缺乏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业主委员会在筹备设立和实际运行方面都存在诸多的问题.我国应尽快出台<业主委员会法>,明确规定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规范业主委员会各项基本制度;并且进一步调整完善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与业主自治的关系,在物权法中明确居民的房屋物权;健全行政程序的有关制度.  相似文献   

16.
论环境公益权--兼论环境公益诉讼建立之实体权利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力  颜运秋 《桂海论丛》2006,22(3):86-88
由于环境法上之权利(权力)的性质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澄清,环境法上的权利(权力)不明晰及其司法实现手段的不足相互作用,使得环境治理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因此,应当明确环境公益权的概念,通过环境立法,合理地配置权力和权利,并由此建立起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实现环境法权的可司法化。  相似文献   

17.
实践中,诬告陷害罪的定罪常以考察被告发人行为定性为前提,但是诬告陷害罪的基础是告发人而非被告发人的行为,被告发人行为定性并非诬告陷害罪的构成要件.只要告发人诬告行为至少侵害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告发人明知其告发的内容存伪,但为使被告发人受到刑事追究仍进行告发,达到情节严重的,告发人即构成诬告陷害罪.  相似文献   

18.
外资并购作为一种国际直接投资方式发展得越来越快,逐步成为一种主要的直接投资方式。而现行关于外资并购的立法存在诸多弊端,重构我国外资并购法势在必行,本文提出外资并购立法分"三步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论虚假诉讼罪中的“捏造事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于法条和司法解释内容规定的不明确性和不完整性,需要对虚假诉讼罪中"捏造事实"的含义进行进一步解释。虚假诉讼罪是单一行为犯,利用他人捏造的事实提起诉讼的,也构成虚假诉讼罪。篡改部分民事法律事实提起民事诉讼也属于虚假诉讼罪中的"捏造",成立虚假诉讼罪。虚假诉讼罪的行为方式不包括不作为,隐瞒他人已经偿还债务的事实依然进行民事诉讼的,是积极地虚构事实,理应认定为"捏造事实"。若捏造的事实不会影响法院的公正裁决,不能定性为虚假诉讼罪。  相似文献   

20.
传统规律观的立论基础是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经典科学,其理论内涵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所面临的理论困境日益凸显;传统规律概念的界定,偏重事物的内部联系,一定程度地忽视了事物的外部联系,使之走向绝对和机械;由此产生了传统规律范畴的先验性、宿命性悖论,并且衍生出人类真理认识上的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