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大方县凤山乡银川村通过实施"党组织带强、合作社带富"推动"自治、德治、法治"融合发展的"两带三治"工程,夯实了全村发展基础,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31万元,群众人均纯收入达11735元。突出党建引领,优化"三个组织"。一是建强党的组织。成立联村党委,推动"村务共商、规划共谋、资源共享、产业共建、矛盾共调"。开展"亮践"行动,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先后成立3个产业党支部,划分党员责任田30  相似文献   

2.
以“三治”结合推动乡村治理体系整体性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社会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场域,乡村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到我国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成败。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推动乡村治理体系整体性变革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破解乡村治理困境的现实选择。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推动乡村治理体系整体性变革需实现治理实践从碎片性向总体性转变、治理内容从局部性向全面性转变、治理手段从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变。  相似文献   

3.
正一、"三治融合"的源起和理论依据"三治融合"源起于2013年浙江省桐乡市高桥镇的基层实践,经过总结提炼形成独具特色的治理经验。该种治理方式注重培养农民守法用法的理念,发挥传统道德等乡土文化的感召作用,丰富完善乡村自治工作。"三治融合"实施以来成效显著,有效化解了基层矛盾,有效促进了乡村的有序发展。"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既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乡村治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通过对近十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的系统梳理和分析可以发现,党领导乡村治理始终遵循以党建优化为基础提升为民服务能力、以体系完善为目标促进"三治"融通、以城乡融合为导向推进协调治理的基本逻辑。因此要始终坚持党对乡村治理的全面领导、紧扣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要求、完善"三治"融通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多元共享的利益协调机制,推动新时代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5.
以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内蒙古"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构建为背景,提出内蒙古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实践要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设法治乡村、提升乡村德治水平以及建设平安乡村五个方面渐次展开。发展协商民主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整合回应群众利益诉求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关键一环、培育具有现代治理精神的参与型农民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根本。  相似文献   

6.
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是结合我国农村的历史与现实,对新时代农村社会治理勾勒的宏观框架和有效路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了自治化矛盾,法治定纷争,德治润人心的作用。自治是治之本,法治和德治是治之道并共促自治,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治理架构和运行逻辑。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是适应新时代乡村社会转型发展,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乡村振兴,巩固国家治理的基础,打造平安乡村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正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美丽乡村不仅需要塑形,更需要铸魂,要有山水、生态的"外在美",更要有人文、精神的"硬气质"。1月13日,走进大方县兴隆乡阿龚苗寨,一栋栋青瓦白墙的苗族特色民居错落有致,古朴美观,门前湖水波光粼粼,曲曲折折的栈道与亭台交相呼应,浓浓的苗族山寨风情犹如世外桃源。  相似文献   

8.
正乡村治,天下安。乡村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行唐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创新和发展"枫桥经验",以构建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全面融合的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为抓手,走出了一条多元共治、固本强基的"行唐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以自治为核心、法治为保障、德治为支撑的"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体系中,法治的发展与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从现阶段来看,应以法治为引领,推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是党在新时代提出的重要战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自治、法治、德治"三者在推动乡村治理格局走向优化的过程中是"一体两翼"的关系——以村民自治为主体,依法治村与以德治村是村民自治的辅助治理手段和工具。在"三治合一"的治理体系下,应当通过积极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加强乡村法治建设、以德治建设助力乡村法治建设等方式实现乡村振兴的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11.
《实践》2020,(7)
正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好法治、自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善治之路,夯实乡村振兴的基层基础,让农村牧区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必须要充分发挥党建对乡村治理的引领作用。走好乡村善治之路,要进一步强化党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步走"的总体目标。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根本遵循和路径。因此,要多措并举激发村民自治活力、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加强乡村德治建设,以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结合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的背景发生了历史性改变,表现为以国家权力和乡村社会权力关系变化为主线的社会治理体制的完善、以资源流动转向为标志的城乡关系的改善、以问题为导向的农村改革梯级深化、以农民分化和组织重构为特征的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等。这种背景变化使我国乡村治理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转型趋向,主要表现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聚焦"治理有效"导向、注重组织和制度建设及能力提升、加强城乡治理资源统合运用、突出文化引领与"三治"结合等。为适应背景变化和转型趋向,我国乡村治理必须要塑造党组织领导下的多元主体有效协同共治格局、全面加强乡村治理组织和制度建设及能力提升、大力提高农村民生改善精准性和实效性、统合运用城乡治理资源、着力提高文化引领和"三治"结合水平。  相似文献   

14.
优秀农耕文化积淀了我国上千年乡土社会的智慧和经验,对当前乡村社会治理仍具有独特的价值意蕴及社会效益。把优秀农耕文化嵌入乡村社会治理,不仅能凝聚乡民情感、指导农业生产、丰富乡村精神生活、塑造文明乡风、推进乡村社会德治,还有利于巩固乡村社会治理的心理基础,塑造社会价值共同体,聚合多元社会力量,达成乡村社会善治目标。为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以城乡融合为视角,以治理有效为目标,以"三治"融合为框架,厘清农耕文化嵌入乡村社会治理的理论逻辑,勾画深度嵌入的图景,化解有机嵌入的障碍,构建高效嵌入路径,这既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建设的需要,也是乡村社会德治能力提升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构建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路径,其以具备“软治理”属性的德治为支撑、以“硬治理”属性的法治为保障、以“软硬兼施”属性的自治为根基。当前,乡村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与新挑战,造成了乡村自治效果不佳、法治运行不畅和德治作用式微的困境,阻碍着“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基于此,应深化村民自治以夯实“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根基,强化乡村法治以增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保障,抓好乡村德治以筑牢“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支撑。不断推动自治、德治与法治密切配合、互为补充,最终实现“三治”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进程、现实探索以及实践逻辑来看,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党建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逻辑。以党的政治优势引领与协调乡村自治、法治、德治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关键。在总结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本文对党建引领乡村“三治融合”微观层面的治理创新机制进行分析,认为党建引领乡村“三治融合”的治理创新机制构建的前提是认识和把握在“三治融合”中党的集中领导和民主协商机制的有机统一,在治理实践中凝聚乡村善治的合力,推进乡村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只有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构建多元治理主体和谐、有序、有效的合作治理机制,才能达到乡村善治的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7.
黄博 《求实》2022,(1):81-92
不同于主要依托村民自治制度展开的传统村治形式,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方式具有更为丰富的构成要素与更为深刻的价值意蕴。乡村"三治融合"体现了基层民主力量、规范力量与柔性力量的融合,其实践过程即乡村自治能力、法治能力与德治能力的提升过程,其诉求指向涉及参与均衡、权威转化和乡贤培育。从乡村自治能力提升的维度观之,需要推进村民公共参与的均衡化;从乡村法治能力提升的维度观之,需要驱动精英权威向制度权威的转化;从乡村德治能力提升的维度观之,需要挖掘传统乡贤文化精髓并培育新乡贤群体。以上三个通道的打开,可以有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愿景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乡村社会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场域,乡村治理成效直接影响到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基于其“整体性”的显著优势而呈现出“乘数效应”,“三治融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多地乡村治理“三治融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还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必须坚持党建引领,掌好乡村建设之舵;完善村民自治,筑牢乡村治理之基;加强法治保障,夯实乡村治理之本;发挥德治教化,淬炼乡村治理之魂;促进三治融合,凝聚乡村治理之力。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村级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实践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海军  曹志立 《探索》2020,(1):109-120
新时代中央提出完善村党组织引领下的乡村治理,实际上包含了治理主体优化、治理网络重构与治理机制搞活三个维度,遵循着提能赋权、组织起来与上下联动的党建引领逻辑,有力提升了乡村治理成效。具体而言,中央通过村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合法性建设与有效性建设,对村级党组织提能赋权,巩固村党组织对乡村治理领导的权威基础;通过整合村级资源、吸纳社会组织与推动合作行动,重构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网络,依靠村党组织将乡村治理中的资源、主体和行动重新组织起来;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通过"自上而下"的上级党组织督导和"自下而上"的基层党员动员的办法,确保了乡村治理机制的顺畅和活力。新时代村级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既对乡村治理既有困境进行了有效回应,也推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乡村"三治"体系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乡村治理是多种治理力量交汇融通的场域,既有体现政府层面意志力的法治力量,也有反映民间层面软控力的俗治力量。两种力量在乡村治理场域构建了大小两个治理传统,其中作为治理小传统的乡村俗治,以乡村民众创造、享用、传承的生活文化为基础性规范力,在对乡村民众行为的规范约束中维持乡村社会的运行和维护乡村秩序的稳定。在我国传统乡村治理进程中,乡村俗治建构了乡村治理的民俗文化网络这一传统治理模式。在现代性日益凸显的新时代乡村社会,乡村俗治传统的当代实践需注重从俗治模式重构、俗治思维表达、俗治问题规避三方面与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相融通,助力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