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通过台湾客家小说提供的生活图景,客家女性那种“大地之母”和“女中丈夫”的形象跃然纸上,她们那种坚忍打拼和“痴情重义”的性格生动呈现,并占据客家族群形象的独特地位。在上述形象塑造和性格表征的背后,客家女性对农耕文化的生命认同,对家国政治的精神认同,对婚姻爱情的价值认同,成为她们性格深层最稳定的族群文化积淀。对客家女性形象的寻找利发现,有助于我们走进客家文化的历史语境,来认知族群人物性格的生成和建构。  相似文献   

2.
赣南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典型建筑,它的形成具有当时特定的自然地理和历史人为原因.介绍客家围屋的分布状况,阐述客家围屋的基本特征有:鲜明的防御性和高度的聚居性.分析形成赣南客家围屋的史地背景,主要有:险恶的自然环境、连年不断的战火和剧烈的移民浪潮.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客家围屋是融合中原文化和自身特有风格的历史自然综合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林开钦 《政协天地》2012,(10):16-18
认同汉族客家民系,是客家研究的核心问题什么是汉族客家民系?在唐宋时期为了躲避战乱等原因,中原大批汉人南迁,他们中的一部分进入闽粤赣边地区生活,并逐渐与当地土著和少数民族相结合,成为闽粤赣边的客家先民,经过漫长的融合发展,南迁汉人在人数上、经济上、文化上占优势,他们融合了当地土著和少数民族,形成了客家文化和客家民系。这个民系和文化融进了土著和少数民族的血统和文化,但汉族的血统和文化是主流,不影响这个民系作为汉族的一个支系的地位,这就是考究客家民系和客家人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客家民系是汉族的一个分支,中原河洛对客家民系及客家文化的形成,有一些起决定性作用的影响因素。客家民系的主体来自中原河洛,既有从河洛地区直接迁徙到闽粤赣交界地区的移民,也有更多从中原先迁徙江淮流域,再辗转迁徙闽粤赣边地。  相似文献   

5.
客家文化     
谭舯 《黄埔》2013,(1):89-91
客家文化是以客家民系为载体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在中华文化诸多分支中,客家文化历史不算十分悠久,但它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既存中原古意又纳南方春晖,被誉为中华文化大家园中的一朵奇葩。当前,客家文化已成为联系中国大陆同胞与港澳台同胞乃至世界华侨华人的一条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6.
客家文化     
谭舯 《统一论坛》2012,(6):50-52
客家文化是以客家民系为载体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在中华文化诸多分支中,客家文化历史不算十分悠久,但它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既存中原古意又纳南方春晖,被誉为中华文化大家园中的一朵奇葩。当前,客家文化已成为联系中国大陆同胞与港澳台同胞乃至世界华侨华人的一条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7.
林程吉 《传承》2010,(15):104-105
赣南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典型建筑,它的形成具有当时特定的自然地理和历史人为原因。介绍客家围屋的分布状况,阐述客家围屋的基本特征有:鲜明的防御性和高度的聚居性。分析形成赣南客家围屋的史地背景,主要有:险恶的自然环境、连年不断的战火和剧烈的移民浪潮。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客家围屋是融合中原文化和自身特有风格的历史自然综合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据统计,现在全球客家人约有1.2亿,分布于五大洲93个国家、地区。客家民系传载的客家文化博大精深,也蕴藏无限商机,在闽西北做大做强“客家文化中心”品牌,把千年厚瞧的客家文化转化为我省优结构、扩消费、促就业、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新支柱,  相似文献   

9.
闫旭 《两岸关系》2014,(11):33-34
<正>为推进客家研究,传承客家文化,构建沟通两岸客家桥梁,第七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暨第二届石壁客家论坛10月14日在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召开。论坛嘉宾、海峡两岸客家文化专家学者、政商界人士及媒体记者700余人参加开幕式,其中台湾同胞330人参加。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携手两岸客  相似文献   

10.
谢重光教授新著《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作为闽台文化关系研究丛书之一,于2003年9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在闽台文化自成系统的大背景下,着眼于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的特殊密切关系,把它作为闽台经济文化关系的一个个案,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阐发了对这一区域内文化同质性和某些特殊性,特别是对闽台客家亲缘关系的独到见解,读后深感立论有据,论述严谨,资料翔实,得益良多。本书首先探讨了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闽西(即宋元明清的汀州)社会与文化的巨大变迁,以及闽西客家在客家大本营中所处的核心地位。本书认为,客家民系在闽西最后形成…  相似文献   

11.
李颖莉 《两岸关系》2008,(11):19-21
11月13日至15日,由《两岸关系》杂志社、福建省台办、福建省龙岩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龙岩市台办、闽西客家联谊会、龙岩市客家文化研究会、龙岩学院客家学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客家文化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研讨会”在福建省龙岩市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2.
孙冬雪 《两岸关系》2008,(12):64-65
凝聚客家亲情,弘扬客家文化。 由国务院台办《两岸关系》杂志社、福建省台办和龙岩市委、市政府主办,龙岩市台办、闽西客家联谊会、龙岩市客家文化研究会、龙岩学院客家学研究中心承办的客家文化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研讨会于11月13日至15日在福建省龙岩市成功举办。研讨会以客家文化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互动为主题,内容包括:  相似文献   

13.
黄少明 《传承》2011,(1):50-51
博白客家人口超过100万,是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县。博白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晋代美女绿珠、近代民族英雄刘永福、现代革命先驱朱锡昂、世界著名语言大师王力等历代名人。为了挖掘、弘扬和展示博白客家文化特色,2006年11月2日,博白县举办首届客家文化节。文化节主要内容有客家文化论坛、客家文艺表演、客家美食节等主题活动,充分展现客家文化的无穷魅力。2010年10月23日至25日,第三届博白客家文化节在博白县举办。第三届博白客家文化节突出"弘扬客家文化、共谋发展商机"的主题,"合作发展、共创未来"的宗旨,坚持"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原则,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客家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加快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步伐。  相似文献   

14.
非洲岛国毛里求斯有华侨华人近四万,占毛国总人口的3%。其中,老华侨华人三万多,广东梅县地区客家人约占90%,大多已入毛国籍。客家华人在毛国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享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毛岛客家人非常重视子弟的传统教育和传承发展客家文化,他们与当地其他族群人民友好相处,共同发展、繁荣、丰富毛国的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15.
闽西客家联谊会参访团,本着“增进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交融”的目的,应邀于2009年4月底前往台湾进行文化交流考察。作为参访团成员,笔者在参加“认亲、结缘”客家族谱文化研讨会和参观客家族谱展览中,切身感受到血浓于水,两岸客家人同根同源,血脉相连。4月24日,“认亲、结缘”客家族谱文化研讨会在台湾苗栗联合大学召开。开幕式上,苗栗县县长刘政鸿、联合大学校长李隆盛和龙岩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相生等先后致辞。闽西陈弦章、苏志强、  相似文献   

16.
曾龙城 《当代广西》2005,(22):63-63
亚细安(东盟)第六届客属恳亲大会于2005年11月初在贺州召开。这次世界性的客家文化交流盛会,引起世人关注,不仅弘扬客家文化,也给贺州带来许多机遇。在这客家文化盛会召开之际,我想起了15年前的一段往事,不禁深深感慨:客家人客家音,天下客家是一家。 1990年夏,以贺县山歌剧团为主体组成的广西梧州地区客家艺术团,带着一台新创作  相似文献   

17.
失落的文明——客家传统服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金芳 《台声》2005,(9):68-69
客家民系在闽粤赣交界地形成以后,独具特色的客家大文化也相应形成。客家大文化根源于中原文化,但又与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相融合,形成客家人自己的特色。单从客家服饰来讲就有许多特别之处。一般来说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在色调方面喜欢素色,以蓝、黑、白色为主,这也许就是客家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普遍心理直接体现。孔子评价齐桓公的大臣管仲时说“微管仲,吾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要像夷狄那样披头散发了。可见,汉服的右祍是其最主要特点。客家服饰保持了中原宽博及右祍的服饰特点,但也溶入了当地少数民…  相似文献   

18.
赣南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活化石",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丰富的人文遗产。从赣南客家围屋的起源、围屋的相关类型和分布研究,并从自然合谐、建筑形式、空间布局、功能统一、装饰艺术和人文传承等六个方面,进行多维视角下的美学内涵解析,最后就其"美学"保护与开发传承,提出可行性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贵民 《前沿》2013,(14):173-174
赣南客家的吉祥图案艺术的发展演变,与其迁徙的历史一样是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赣南客家吉祥装饰图案应用在建筑、服饰、手工艺、生活器物中,主内容有演义传说、戏曲故事、有神明、瑞兽、花鸟、有山水、花鸟及书法等。本文主按照装饰题材对赣南客家吉祥装饰图案进行了分类并将其与中原地区的吉祥图案做了细微的比较。  相似文献   

20.
杨智勇  黄光琳 《前沿》2014,(17):68-69
客家伦理精神是客家人在共同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基本价值准则,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即"尚中贵和"的和合精神,又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性,即"冒险进取"的开拓精神,是客家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积极弘扬客家伦理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需要,是赣州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