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行刑社会化作为一种现代行刑思潮,体现着人道、民主、效益等多重价值,代表着行刑发展的趋势。我国行刑工作的社会化程度还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行刑效益的发挥。笔者以为,我国行刑的社会化陷于相对僵化状态的真正原因,离不开启动它运作的法律因素。为此,应从制定行刑法典,完善现有社会化处遇制度、创建新的社会化处遇制度以及建立非监禁刑行刑机构四个方面构建中国罪犯处遇制度,以推进我国行刑社会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开放式处遇制度,是沟通监被行刑与罪犯再社会化所需要至正常社会环境之间的基本制度。在社区矫正的热湖之下,探讨并反思开放式处遇制度所具有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开放式处遇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的基本路经,是监狱行刑改革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承认罪犯的劳动报酬权,建立罪犯劳动报酬制度。罪犯劳动报酬制度对于监狱行刑与罪犯改造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监狱一贯实行罪犯劳动有偿制度。我国1994年颁布的《监狱法》虽然对罪犯劳动有偿制度作出了确认,符合联合国《罪犯处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关于监狱应有公平的劳动报酬制度的原则要求,在我国监狱法制建设中也具有重要意义。但《监狱法》只规定了基本原则,不具有可操作性。本文对于我国监狱法在罪犯劳动报酬的标准、构成及使用等方面的完善提出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澳门监狱法吸纳了兼容报应刑与教育刑的“一体论”的行刑观,追求行刑的公正价值与功利价值的动态平衡,并以使罪犯回归社会为监狱行刑的最高理念?在此理念导向之下,澳门监狱法设计了一套富有法治精神和人性色彩的行刑制度。程序正当化、处遇人道化、行刑个别化、劳动法定化、处分多样化、矫正社会化,是澳门监狱法制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5.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国刑罚制度呈现出一些不适应,主要表现在行刑法律落实不力,影响刑罚工作质量;行刑理念滞后,警察素质有待提高;减刑假释等制度存在缺陷;罪犯暂予监外执行制度规定严重滞后,分管分押和分级处遇制度较为薄弱;教育改造工作逐步弱化,劳动改造管理体制陈旧等。要通过监狱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改造罪犯工作的有效性,进一步促进监狱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邵磊 《河北法学》2011,29(4):193-194,195,196,197
监狱行刑是我国刑罚执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效果好坏直接决定着刑罚目的能否实现。罪犯劳动是我国监狱企业运行的主要载体,也是与监管、教育并列的行刑方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监狱企业近年来面临一些困境,也影响到了监狱行刑。通过对罪犯劳动基本理论及在监狱行刑中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对我国监企制度的改进路径。  相似文献   

7.
罪犯是社会人口构成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罪犯既是犯罪的主体,又是处遇的客体。如何对待罪犯,选择何种处遇模式,关涉一个国家法治文明的进程。以历史的眼光审视,罪犯处遇历经多方面的嬗变:处遇技术从身体到灵魂的递进、价值诉求从惩罚向矫正的更替、处遇场所从监狱到社会的转换。这种嬗变不仅是惩罚类型的转变,而且是一种权力技术的革新。直面当下,社区矫正在我国的试点,标志着我国行刑处遇体制和行刑处遇模式的重大转向。但在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社区矫正只能是作为监狱矫正的补充和配角存在于我国行刑体制和格局中,这种关系定位是由我国特定的法律文化背景、政策语境和刑法环境所决定的。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指导下,依托累进处遇制实现罪犯处遇的宽严相济。  相似文献   

8.
对罪犯实行分类,建立中国特色的监管改造工作模式,是适应世界行刑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首要标准”对提高监狱改造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一视角出发,加强对罪犯分类制度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当前罪犯分类中存在分类过于简单、粗泛、分类管理制度不健全、分类未与处遇管理相衔接、分类存在明显的阻碍、干扰因素等问题要从完善罪犯分类法规制度、确定罪犯分类标准和分类过程、建立完整的罪犯分类体系、推进民警队伍专业化建设等方面推进罪犯分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监狱的分级处遇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其效能的发挥,主要是:处遇对象的片面性、处遇限制的不合理性、处遇条件的局限性、处遇种类的单调性、处遇实施保障不力、分级处遇降级标准不科学。为改变这种现状,要通过制度调整降低短刑期罪犯的晋级门槛,取消对罪犯通讯的限制、限制罪犯刑期对晋级的影响、增设罪犯的处遇种类、建立健全处遇的保障机制、科学设定罪犯的降级标准。  相似文献   

10.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目前基本的刑事政策,对我国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在监狱司法实践中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要细化罪犯的分类,对其分别进行管理;实行累进处遇制度,推进狱内行刑社会化;切实保障监狱内罪犯的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各国探寻监禁刑替代措施的历程,社区服务刑在国外异军突起,并有扩大适用的趋势。社区服务刑在减少监禁刑适用、促进罪犯社会化和降低行刑成本等方面发挥着异乎寻常的作用。它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刑罚制度和罪犯处遇制度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各国探寻监禁刑替代措施的历程,社区服务刑在国外异军突起,并有扩大适用的趋势。社区服务刑在减少监禁刑适用、促进罪犯社会化和降低行刑成本等方面发挥着异乎寻常的作用。我国目前尚未将社区服务引入刑罚体系中,因此,深入研究国外刑法中的社区服务刑,借鉴其中的合理内核,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刑罚制度和罪犯处遇制度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精神缺陷罪犯的处遇制度,是一个国家刑事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精神缺陷罪犯的处遇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也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荷兰精神缺陷罪犯处遇制度的法律基础和运行状况的介绍,有利于构建和完善我国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4.
监狱行刑程序作为一种法律程序,它是监狱行刑法律关系主体在行刑过程中所必须遵循和履行的法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步骤和形式。设计监狱行刑程序时应当由理性的行刑目的来指导和牵引,创设合理、有效的行刑制度,构建严密、通畅的行刑程序,并且行刑程序应当出于保护罪犯人权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监狱行刑程序要遵循依法、公开、公正、讲求效率和社会化等基本原则。目前,我国监狱行刑程序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为行刑体系不完整和行刑机制不健全。解决这些问题,需从思想上提高对监狱行刑程序价值的认识,需健全和完善监狱行刑制度,完善监狱行刑程序,健全服刑人员的维权机制,及时对相关法律进行清理,重构我国监狱行刑程序。  相似文献   

15.
翟中东 《河北法学》2012,(10):39-60
20世纪70年代由于监狱人满为患,重新犯罪率持续不降,很多国家开始在行刑领域进行改革。其基本内容包括:拓宽行刑目的,从矫正目的论发展到矫正、惩罚、帮助罪犯重返社会与剥夺多元目的论;改革监狱管理制度,从实施累进处遇制发展到推行危险管理制度;变革矫正制度,将"传统矫正"制度发展为"项目矫正"。我国需要研究国际社会在行刑领域的行刑变革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行刑社会化是指相对于以隔离、封闭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监狱管理模式而言,对罪犯提供一系列帮助促成其重新适应社会生活并以健康心态复归社会的社会系统工程。行刑社会化的内容包括狱内行刑社会化与狱外行刑社会化:对前者最重要的是分级累进处遇;对后者最重要的是社区矫正制度。  相似文献   

17.
瑞士刑法规定了行刑机关体制和行刑制度,目前,瑞士司法界正在寻求监禁刑的某些替代措施,例如半监禁、白天监禁、慈善劳动、电子监控。瑞士在监禁领域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外籍犯、精神病囚犯不断增加;重罪犯对社会构成危险;处于拘留状态的非法移民的处置。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监狱行刑的社会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监狱行刑工作的社会化程度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 ,行刑社会化的制约因素包括观念因素、立法因素和技术因素。应从实现监狱行刑观念现代化、促进监狱设置合理化、推动罪犯处遇开放化、追求行刑改造的科学化四个方面 ,推进我国监狱行刑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9.
周英  冯蕾 《中国司法》2009,(3):107-107
假释制度是刑罚执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适用假释法律的状况,不仅关系到监狱机关的工作,而且涉及到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法制建设问题,更关系到刑罚目的的实现。因此要更新观念,提高对现代行刑理念的认识,以激励罪犯积极进取继而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为切入点,从调整完善假释制度入手,使假释制度法制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20.
正义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行刑变更程序是刑罚目的最终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对国家行刑权行使加以限制和体现罪犯人权保障程度的重要方面。目前学界往往关注的是行刑变更的实体问题研究,而对行刑变更的程序问题缺乏必要的关怀。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行刑变更程序构建在行刑程序公正理念确立、刑事一体化建构以及行刑立法完善等方面的价值分析,以期引起理论界对行刑变更程序的进一步关注,从而促进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