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艳红 《求索》2010,(9):185-187
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涌现出一大批流浪母题叙事文学作品。该热潮的兴起与新文化运动后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变革密切相关。新文化运动后,现代知识分子在文化观念上推崇动感特征明显的西方现代文化,在文学观念上推崇以独立为标榜的现代文学艺术场,他们从文化和艺术的双重视角认知和接受了西方文学中的流浪母题,并发掘和赋予其在中国现代语境下的深厚内涵。流浪叙事作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各流派的共同话语,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关于知识分子阶层流浪叙事的先河。剖析这一流浪叙事文学的缘起,对回望整个20世纪中国的流浪叙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亚白 《前沿》2003,(12):163-167
西方近代小说历史意识的自觉 ,对西方近代小说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历史意识植根于西方近代理性观念 ,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意识 ,随 18世纪西方近代历史观念形成而产生 ,在 19世纪成为现实主义小说家一种创作自觉 ,体现于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强烈的时代性、叙述的历史整体性、历史反思的意义重构及典型化方法的历史揭示等方面。历史意识直接影响到历史小说的兴起 ,并使小说以文学叙事承担严肃的历史言说使命  相似文献   

3.
张惠玲 《求索》2013,(11):120-122
现代语境下,荒诞用来指示一些不合乎情理或明显有悖于情理的事或物,多数情况下荒诞表现出扭曲、变形或夸张的形态,用于对客观世界或人类生存状态的客观夸张写实或揭示。作为一种叙事形式,荒诞文学在中国的发生与发展,得益于西方的荒诞文学理论和中国的本土文化因缘。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着现代转型,当时的中国文学几乎一盘散沙,文学纲领无从说起。此大背景下,西方现代思潮蜂拥而至,迅速瓦解的中国现代文学几乎融为西方文学范畴,荒诞叙事手法似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唯一之希望,并迅速整合西方强势的现代思想,筑为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文学因子,并为中国现代百年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20世纪八十年代,得益于社会政策环境的相对宽松,中国荒诞文学再次绽放迷人光彩。但是,囿于时代和社会背景,中国荒诞文学终究并未形成一个文学流派,即便如此,荒诞叙事作为一种作家对文化精神追求的叙事方式并未消逝。  相似文献   

4.
黄文虎 《求索》2013,(4):171-173
汉学家浦安迪"奇书文体"的观念显示出独到的国际汉学眼光,其独到之处表现在他通过对不种类型叙事文学传统的对比,追溯了历史叙事、神话叙事与奇书文体之间的内在关联。本文探讨"奇书文体",其目的在于全面地揭示浦安迪是如何将传统叙事理论和话语规则有机地融入到中国古典叙事文学作品的阐释之中。同时,其意义还在于进一步反思"奇书文体"的观念在不同叙事文学标准之下所显示出的新的特质及内涵。  相似文献   

5.
异类婚恋故事是《聊斋》中的一大故事类型,其空间叙事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具有典型性:空间明显呈现类型化特点,反映华夏农耕民族的思维和经验特点以及民俗信仰。空间与人物身份属性紧密联系,通过陪衬或结构性对立来帮助塑造人物形象;且空间的发展往往是叙事时间的停顿,空间的停顿则是叙事时间的发展。空间在《聊斋》中有强烈的道德隐喻和象征性,并以考验特质展现出来,即空间具有诱惑性、惩罚性和奖励性,《聊斋》空间的隐喻性及其原因分析表明,中国文学的空间叙事研究与西方空间叙事学既有相通之处,更有独特性,代表了中国文学中道德隐喻至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潮渊远流长,是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发生发展所依托的重要思想理论,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思潮之一。西方自由主义传人近代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也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具有思考和启示意义。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正是西方文化传人中国以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碰撞的结果,自由主义思潮与中国近代社会密不可分。这里试图从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产生的悖论以及西方自由主义与传统儒学的关系的角度,探讨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发展演进历程,并且进一步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对照,比较分析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发展流变,以此为我们今天的思想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刘师培在中国传统文论积累的基础上,融合西方社会学知识,向多个维度拓展现代意义的文学社会学研究,在文学与社会的交汇点上为文学寻求社会、时代、地理环境等参照物,推进了文艺社会学的近代发展,体现出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良好的中西学知识结构,具有特定的时代和历史意义。尽管由于特殊的思想环境和学术环境,刘氏在文艺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建构方面尚有缺憾,但却不能因此抹煞其在中国文论从传统走向现代进程中的可贵努力。深入探讨刘师培在文艺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彰显刘氏在中国近代文论史上的应有地位,恢复其因政治失节而湮没不显的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8.
在 2 0世纪海外的中国文学研究中 ,唐代文学是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 ,集中了许多优秀学者 ,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台港澳地区的唐代文学研究 ,选题广泛、新颖和研究方法多样化 ,但研究的热点较集中于大作家。日本、韩国的唐代文学研究注重实证 ,深入细节 ,工具书的编纂和作品的翻译、整理卓有成果 ,关注宗教、思想与文学的关系 ,对中唐文学的特别关注尤为引人注目。欧美的唐代文学研究多研究综合性的问题 ,视角新颖 ,较为关注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关系 ,也比较注意叙事文学。  相似文献   

9.
过去由于宋话本篇目的不确定性,常常"宋元"并论。由"说话"伎艺发展而来宋话本,在叙事结构的设置和叙事视角的控制上,保留了"拟书场"的叙事模式,同时宋话本在丰富发展的过程中渐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色,对后世的叙事文学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曹艳红 《求索》2012,(4):150-152
在五四新文学诞生之后,中国现代文坛兴起并持续着漂泊母题叙事文学的创作热潮。这些作品诠释了漂泊母题的两大形态:身体漂泊与精神漂泊。身体漂泊侧重于身体的空间位移所带来的生活不稳定状态及其内心的痛苦,精神漂泊则侧重于人物内心的痛苦抉择与挣扎,难以寻觅到心灵安适的所在。身体漂泊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向精神漂泊转变。中国现代漂泊母题叙事文学作品,通过从不同角度表现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和心灵状态,为现代文坛提供了丰富的给养。  相似文献   

11.
汪轩宇 《传承》2013,(6):99-103
《大同书》是康有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作,闪耀着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异彩和奋进。求索的战斗精神,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思想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系统的政治哲学论著之一,《大同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家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2.
《燕丹子》与《荆轲传》均为我国古代早期相对成熟的叙事文。尽管二者的题材相同 ,但它们的叙事视角、主题和结构有很大差异 ,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文体意识。《燕丹子》的叙事视角为个性视角 ,目的在于叙述太子丹复仇这一历史事件 ,叙事呈“线状结构”;《荆轲传》采用历史视角 ,主要为荆轲这一英雄人物立传。其叙事建构以荆轲为叙事中心 ,向四周辐射出去。后代文人以司马迁的叙事艺术为圭臬 ,同时继承《燕丹子》采摭异闻 ,虚构故事的传统 ,对后世杂传小说等叙事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黎芳  覃建军 《求索》2011,(4):218-219
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略萨,对世界文学的最重大贡献在于他的对"立体"叙事文学结构的创见。略萨小说不仅在文学形式上独具一格,而且其作品大都"根植于现实",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性特质。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拉美作家,略萨担负起了"介入政治"、"介入生活"的时代责任,他揭露现实、反对独裁,他一贯呼吁与倡行着作家与文学应以反抗精神立世的历史文学观。所以,"世界结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是对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最为妥贴的称赞。  相似文献   

14.
汪轩宇 《传承》2013,(4):99-103
《大同书》是康有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作,闪耀着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异彩和奋进。求索的战斗精神,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思想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系统的政治哲学论著之一,《大同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家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美学的发展史上,现代西方美学以存在为核心,而后现代西方美学则以语言为核心。[1]海氏美学思想一方面确立了存在的本体地位,从而标志现代西方美学的完成;另一方面又开拓了语言释义学的存在领域,从而又标志着后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如果说康德美学问题(人的二重性问题)之解决标志着近代西方美学的终结和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那么海氏思想工作的终结也标志着现代西方美学的完成和后现代西方美学的开始。[2]海氏的存在本体论美学与语言释义学美学就像两盏明灯照亮了美学的未来之路。一作为现代西方美学完成形态的海德格尔美学思想近代西方美学…  相似文献   

16.
沈庆会  ;孔祥立 《前沿》2014,(23):192-194
在近代西学的冲击下,教育小说承载着"开启民智"、"救国图强"的历史使命被大量译介到我国。晚清教育小说的译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教育思想的折中与糅合,呼应了小说启蒙、教育启蒙的社会诉求,不仅为时人开启了迥异的阅读视界,也将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以文学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在中国传播,从更易读者接受的角度为当时的教育思潮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7.
从朴素的"类族辨物"观念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萌生,中国民族观经历了由"自在"到"自觉"的历史性蜕变。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华历史文明连续统"中,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场"宏大的历史叙事",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殖民者依靠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的同时,也挟带着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唤醒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本文基于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探寻古代文化族类观向现代国家民族观的演变历程,并试图从传统的儒家族类观、近代以来西方民族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三个方面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形象是丰富的、多元的、充满内涵的,其叙事表现着党的领导水平与宣传能力,影响着政党权威与组织建设。中国共产党形象从叙事观念的形成到叙事话语的互动,形成了叙事范式逻辑。革命叙事是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形象重要的表达方式,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舆论与公共话语的时代性发展。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叙事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近代史的历史记忆与叙事书写,更影响着当代党史研究的历史认知与政治思想逻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分析现代性的有关理论和中国历史、文化的实际两方面入手 ,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从总体上而论是一种近代性质的文学”这一观点提出质疑 ,指出不能用西方文学发展的模式来硬套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 ,而应该立足于中国社会和文学发展的实际来讨论和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性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郑伟  李玓 《传承》2014,(9):123-125
晚清时代,中国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时期,救亡与变革成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奋斗目标。严复曾长期留学英国,对西方的宪政思想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他的宪政观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社会进化论、天演世界观、自由与民主三个层面审视严复的渐进主义宪政观,有助于进一步阐述其思想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影响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