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探讨长期使用阿片类毒品对人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 2蛋白表达的影响。以 2 1例阿片依赖者及 16例正常健康人为研究对象 ,用免疫组化SABC法、DAB染色 ,检测IL 2蛋白表达。 2 1例慢性阿片依赖者PBMCDAB染色细胞阳性率明显低于 16例正常健康人 ,二者具有显著差异 (P <0 0 1)。慢性阿片依赖者PBMCIL 2蛋白合成减少 ,由此使IL 2产生减少 ,这对吸毒者的免疫功能改变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观察34例阿片依赖患者血清FT3、FT4及TSH浓度变化,结果显示,FT3、FT4及TSH浓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说明阿片类毒品对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具有抑制和损伤作用。长期使用阿片类毒品,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下降,从而产生一系列相应的生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度冷丁药物依赖形成机制和法医学鉴定的诊断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及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度冷丁慢性依赖和自然戒断大鼠大脑皮质(CC)、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中脑腹侧被盖区(VTA)神经细胞Bax的变化。结果 度冷丁慢性依赖时,大鼠表现为跳跃、竖尾等兴奋症状,自然戒断时出现高度激惹、异常姿势、叩齿、咬牙、腹泻等戒断症状和体征。对照组、慢性依赖组和自然戒断组在CC神经细胞Bax的染色灰度分别为146.0±5.92、118.6±6.77和106.0±7.49;在PAG分别为183.2±7.26、112.0±5.52和119.0±5.43;在VTA分别为171.2±9.65、113.6±4.34和93.2±6.06;BaX的表达在慢性依赖和自然戒断组比对照组明显(p<0.05);自然戒断组比慢性依赖组明显(p<0.05)。Bax阳性神经细胞数的变化趋势与Bax染色灰度结果相同。结论度冷丁药物滥用引起的神经细胞Bax明显增加可能与药物依赖的形成机制有关。Bax免疫组织化学变化可作为度冷丁吸毒法医学鉴定的形态学诊断辅助依据。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违法犯罪青少年的个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i W  Lin JS  Chen DC  Yang C  An JY 《法医学杂志》1999,15(4):211-213
为探讨青少年违法犯罪与个性的关系,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对621名13-19岁违法犯罪青少年和1371名相应年龄在校学生按不同年龄段和性别进行对照研究,发现16-19岁男性违法犯罪青少年外向性(E)、精神质(P)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13-15岁男性违法犯罪少年精神质(P)、神经质(N)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16-19岁女性违法犯罪青少年神经质(N)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违法犯罪类型之间各个维度无统计学差异,表明外向性、精神质和神经质与男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相关,倾稳性可能与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时程吗啡依赖戒断大鼠部分脑区PSD-95的免疫组化染色,探讨其在吗啡依赖戒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腹腔递增注射盐酸吗啡的方法建立吗啡依赖1周、2周和4周模型,自然戒断后,观察海马、纹状体、杏仁核、额叶皮质、腹侧背盖区PSD-95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模型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海马、纹状体PSD-95的含量随依赖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先降后升再降,而在杏仁核、额叶皮质、腹侧背盖区,则随依赖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先升高再逐渐降低。各组问两两比较,结果均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不同脑区不同戒断时间PSD-95免疫组化变化不同,提示部分脑区可能参与了吗啡的戒断记忆。  相似文献   

6.
阿片(Opium)是从罂粟果实中得到的天然产品。阿片中含20种以上生物碱,约占其总重量的25%,包括吗啡类与罂粟碱类。前者主要有吗啡(Mornhine,7~15%),可待因(Codeine,0.5%),蒂巴因(Thebaine,0.2%)l后者有罂粟碱(Papaverine,1%),那可汀(Narco-tine,6%);那碎因(Narceine,0.3%)等。吗啡是阿片中最主要含量也最多的有效成分。故阿片中毒一切均与吗啡中毒相同,仅过程发展较缓,致死量较大。阿片毒品主要以吗啡和可待因的量来衡量毒品的真伪。国家禁毒委员会认为吗啡含量在1%以上,就以阿片毒品论处。市…  相似文献   

7.
建立生物检材内阿普唑仑的薄层扫描定性定量检测方法,研究阿普唑仑在染毒家兔体内的分布情况。家兔按21mg/Kg剂量灌胃染毒后4h,其体内肝、脾、肾、肺、心、脑、血、胆汁和尿内阿普唑仑的浓度分别为19.6±6.1、3.3±0.5、3.5±0.3、0.4±0.1、0.4±0.1、1.6±1.8、4.0±1.3、20.4±8.5和8.6±2.4(ug/g或ug/ml)。阿普唑仑在染毒家兔体内的分布不均匀,血、胆汁和尿是阿普唑仑中毒死者毒物分析较好的检材。  相似文献   

8.
过敏性休克豚鼠血浆咽喉肺组织中P物质的观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过敏性休克法医学鉴定的诊断指标。方法制备豚鼠过敏性休克的动物模型,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浆中P物质浓度;免疫组化SABC法和BI-2000图像分析系统对咽喉和肺组织的P物质免疫反应进行染色观测,计算阳性指数(PI)。结果与对照组含量(87.70pg±7.60pg/μl)相比,过敏性休克豚鼠血浆中P物质含量 (131.01pg±18.93pg/μl)增加,其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呼吸道内P物质免疫阳性反应增强,实验组咽喉和肺组织PI值分别为63.59±14.51和55.98±14.8,对照组咽喉和肺组织PI值分别为33.32±8.04和20.51±6.76, 两组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 P物质在过敏性休克豚鼠血浆浓度增加和呼吸系统组织中免疫阳性反应增强,可能有助于过敏性休克的法医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9.
76例113耳的耳蜗电图及听性脑干反应的法医学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NicoletSpirit诱发电位测试系统,结合纳音测听等对76例耳部和头领受伤者113耳进行检测。受试者分为两类:一是鼓膜穿孔32耳,分为小穿孔、中穿孔及大穿孔;二是鼓膜无穿孔81耳,分为轻度聋、中度聋、重度聋、严重聋及极度聋。分别进行耳蜗电图(EcochG)和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将鼓膜小穿孔、中穿孔和鼓膜无穿孔的轻度聋、中度聋与正常对照组的相关反应波潜伏期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表明,在方差分析和60项双项比较的Q检验中得出有显著差异者(P<0.05)达76.7%,其中极显著差异者(P<0.01)达70%。  相似文献   

10.
男性耻骨结构软X线影像与年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18付10~60岁男性耻骨样本的软X线片形态,设计了新的数量化赋值指标标准。用数量化理论Ⅰ和逐步回归数学模型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借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建立两个推断男性耻骨年龄方程。其方程检验:复相关系数(R)分别为对0.9843和0.9818;标准差(S)分别为:2.52和2.54;两个方程均F>F0.001;P>0.01。按新的指标标准赋值,经4个省市提供的58例(其中3例为实际应用案例)未用过的男性耻骨拍摄的软X线影像照片测试;±S8296%,±2S96.56%,其结果达到设计要求。该方程可用来推断男性耻骨年龄。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音乐特长儿童和普通儿童的智力测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音乐特长儿童在智力和智力结构上的特点,并考察了这种特点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音乐特长儿童的总体智力位于中等智力水平。他们的智力结构表现为,词汇、常识方面的发展较为突出。他们学业成绩与普通学生相比,语文、英语成绩要明显在优于普通生,而数学成绩则与普通儿童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学业成绩的表现与其智力结构的特点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介素(IMD)对大鼠体外培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作用。方法用大鼠H9c2心肌细胞株制作实验模型,样本分为对照组、缺氧-复氧组(缺氧1h、复氧30min)、IMD组(缺氧-复氧前30min加入10-7mol/L IMD)。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心肌细胞活力;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测定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缺氧-复氧组和IMD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而IMD处理组明显升高细胞存活率(P〈0.01);在形态学上,IMD预处理可明显减轻缺氧-复氧对大鼠心肌细胞的损伤;缺氧-复氧组细胞[Ca2+]i荧光强度和细胞凋亡率比对照组显著升高,IMD预处理可明显降低上述升高的比率(P〈0.01)。结论 IMD对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提高心肌细胞存活率、减轻心肌细胞钙超载和抑制凋亡是其作用途径。  相似文献   

13.
A renewed and new population study of fourteen short tandem repeat loci (TH01, TPOX, CSF1P0, vWA, FES/FPS, F13A01, D13S317, D7S820, D16S539, LPL, F13B, CD4, D5S818 and D8S1179) were performed in a sample of 296-531 unrelated individuals from Serbia and Montenegro. Population data were compared to previously published data from Vojvodina province and neighboring Croatia.  相似文献   

14.
大鼠尸僵发展过程中肌节长度的变化及其长度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尸僵发展过程中肌节形态、肌节长度的变化。方法 2 1只大鼠分为 3组 ,每组大鼠分别于死后立即和死后 2h、 4h、 6h、 8h、 12h、 2 4h取材 ,扫描电镜下观察大鼠死后不同时间的肌节形态 ,同时测定肌节长度。结果死后立即取材标本肌原纤维松散 ,纤维间有一定的间隙 ;死后 2h ,肌原纤维间界限模糊 ,出现周期性横纹 ;死后 4h、 6h横纹清晰 ;死后 12h肌原纤维断裂 ,仍可见横纹 ;死后 2 4h肌原纤维断裂、融合。各组大鼠肌节长度与同组立即取材时比较 ,死后 2h、 4h、 6h、 8h均显著变短 (P值均小于 0 0 0 1) ,其中死后 4~ 6h最短 ;死后12h均无显著性差异 (P值均大于 0 0 5 ) ;死后 2 4h ,组 1、组 3无显著性差异 (P值均大于 0 0 5 ) ,组 2差异显著(P值为 0 0 0 7)。结论用扫描电镜测定肌节长度 ,发现肌节长度随尸僵经过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家兔死后不同时间角膜厚度变化及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将25只家兔采用空气栓塞的方法处死后,用角膜超声测厚仪分别于死后即刻、2h、4h、8h、12h和24h测量角膜的厚度,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即刻死亡家兔角膜厚度平均值为(357.10±6.41)μm,死亡24h角膜厚度平均增加(187.52±11.38)μm;4h内,眼睑开启与闭合对角膜厚度的增加无明显影响(F=3.5290,P〉0.05),8h后随时间延长,眼睑闭合角膜厚度为(429.24±8.80)μm,明显超过眼睑开启角膜平均厚度(421.40±9.53)μm,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4.4480,P〈0.05)。眼睑闭合的角膜厚度与死亡时间关系为y=8.2418x+357.33(相关系数r1=0.8732);眼睑开启的角膜厚度与死亡时间关系为y=7.3737x+357.23(r2=0.8578)。结论在一定条件下,家兔死后24h内角膜厚度与死亡时间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6.
VEGF在早期心肌梗死死后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图像分析与统计学处理系统 ,对人体心脏标本VEGF的表达进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 :心肌梗死组 2 4例心脏标本心肌细胞膜及血管内皮细胞膜均可见棕黄色VEGF强阳性染色 ,有些胞浆也呈阳性 ,尤以心肌梗死灶周围区域心肌细胞为甚 ;在可疑梗死组 2 1例中 ,19例心肌细胞膜及血管内皮细胞膜VEGF强阳性 ,2例为弱阳性 ,未见阴性 ;在正常心脏对照组 16例中 ,仅 1例见心肌细胞膜及血管内皮细胞膜散在棕黄色VEGF弱阳性 ,其余均为阴性。图像分析与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 ,对照组VEGF阳性指数 ( 0 3 0± 0 10 )明显低于心肌梗死组 ( 12 46± 3 2 6,P<0 0 1)和可疑梗死组 ( 11 70± 3 5 6,P <0 0 1) ,后两组之间阳性指数无明显差异 (P >0 0 5 )。提示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结合图像分析处理技术定量检测心肌局部VEGF的表达可望作为因早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脏性猝死死后诊断较为客观的病理形态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慢性酗酒后脑组织脑红蛋白(Ngb)、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和Na+,K+-ATPase活性变化及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146只,随机分为急、慢性模型两大组,每组再各分为灌酒打击、灌水打击及单纯灌酒3个组,其中各打击组于最后一次灌胃后2h,用单摆式打击装置制作脑震荡模型;断颈处死大鼠,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组织Ngb、Hif-1α的表达、用分光光度法检测Na+,K+-ATPase。结果急、慢性灌酒打击组TSAH发生率分别为28.6%和82.4%;各灌酒打击和单纯灌酒组Ngb、Hif-1α-IOD值均显著高于各灌水打击组(P〈0.01);急性单纯灌酒组2-4h Na+,K+-ATPas活性明显低于灌水打击组(P〈0.01);慢性单纯灌酒组2h Na+,K+-ATPase活性高于急性灌酒组(P〈0.01),而低于灌水打击组(P〈0.05)。结论急慢性灌酒后,脑组织Ngb、Hif-1α均呈反应性增强,Na+,K+-ATPase活性降低,酒精作用可能参与了TSAH的发生和死亡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病理性防卫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的影响及相关犯罪学的特征。方法以61例具有病理性防卫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案为研究组,以73例无病理性防卫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案为对照组,采用犯罪学调查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具有病理性防卫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案中幻觉(χ2=5.69,P〈0.05)及被害妄想(χ2=28.87,P〈0.01)多见;作案动机以病理动机突出(χ2=50.22,P〈0.01),很少出现现实动机(χ2=15.57,P〈0.01),案发时行为的紧迫性十分明显(χ2=63.17,P〈0.01);刑事责任能力评定为无责任能力者明显多于对照组(χ2=16.12,P〈0.01);疾病诊治情况,研究组未经诊治情况较多见(χ2=5.09,P〈0.05)。结论病理性防卫与正当防卫理论存在某些相同点,在具有病理性防卫行为的凶杀案中,借鉴正当防卫理论,对评定刑事责任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