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既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扩展的产物。它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对发展中国家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现实,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和阻挡,只有去适应它、参与它,并根据自身国情和变化了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去选择相应的战略对策,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2.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影响会越来越大。目前主要是 :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继续扩大 ,“脑体”差距、城乡差距和东西部差距进一步增大。为此 ,我们要从以全国为背景转变为以全球为背景思考问题 ,制定战略 ;加大人力资本的开发力度 ,抢占国际分工的有利位置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努力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利用廉价的国外农产品 ,为工业化和产业升级积累资金。  相似文献   

3.
文化全球化与“三个代表”之我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要有效地遏制西方文化霸权,积极推进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就必须按“三个代表”的要求,用创新的精神推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永贵 《世纪桥》2003,(5):19-22
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必须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和世界眼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对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的理论创新;是对邓小平全球化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重要回应;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挑战的战略回答;是列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发展态势的理性反映;是对苏联东欧背离全球化发展轨道的深刻反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是首先形成于西方的新概念。通常认为,它是指资本、商品、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日益相互依赖,日益紧密地联系成为一个整体。20世纪50年代初,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提出“经济一体化”概念。1985年,T·莱维提出了“全球化”一词,以此来概括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提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其扩展到其他领域,包括文化领域,提出了“文化全球化”的提法。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不仅对人类的经济活动,而且对人类的文明和生活日益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在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宗教作为一种意识文化生活已与全球化形成了一种互动。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进一步对外开放,我国宗教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会更加显现。为此,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应对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宗教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思想贯穿于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的整个思想进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分析与对全球化进程的分析在逻辑上是一致的。与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研究相对应的是他对于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形式的预测,这一预测分为马克思早年的“共同胜利论”和晚年的“跨越论”两个阶段。马克思这两个阶段的理论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跨越论”是“共同胜利论”的逻辑结果,而其内在的逻辑动因则是全球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同时,反全球化浪潮也呈愈演愈烈之势。这既与西方左翼的政治传统有关,又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负面效应密不可分。互联网的发展和极右势力的推动,对反全球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今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时代得到了进(?)本在全球的扩张使人类历史真正进入“世界历史”的完备形态;在此,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致(?)全球范围充分扩散、深化,特别是“冷战”后资本的寄生性、腐朽性更为露骨;“世界历史”历史(?)向极限发展,又在生产力和普遍交往上为全球社会主义准备着条件。  相似文献   

10.
浅析经济全球化中的不平等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经济全球化的实质谈起,在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及经济全球化规则等四个方面揭示了经济全球化中的不平等性,着重向人们展示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目的是警示那些过分美化经济全球化、极力鼓吹经济自由主义者,使人们对经济全球化这一现象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经过漫长的准备过程,2004年5月8-9日,来自欧洲部分国家的15个共产党和左翼政党在意大利首都罗马成立了“欧洲左翼党“.尽管该党面临着一系列困难与问题,但这毕竟是欧洲左翼力量的一次重新整合,有可能对欧洲未来的左翼运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再贴现     
任立湘 《奋斗》2001,(4):54-54
对于世界经济日益联系紧密的趋势,人们曾创造了很多词汇来描述它,如“经济国际化”、“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在金融领域,对应的也有这三个词,分别为“金融国际化”、“金融一体化”、“金融全球化”。尽管这三个词在字义上存在很深的程度差别,但人们在运用时并不作明确的区分。大致说来,在八十年代,“国际化”、“一体化”用得较多,九十年代以后,  相似文献   

13.
韦定广 《学习论坛》2005,21(8):41-44
邓小平提出成为“世界公民”的政治前提,是对“中国人”身份和地位的肯定与坚持。以此为基础,“世界公民”包括相互联系的三重内涵:社会主义中国必须以主动、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中国要努力承担起对世界的一份责任;社会主义国家应以本国建设成就对人类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世界公民”的本质特征在于民族性和全球性的互动与统一。  相似文献   

14.
其一,要重视“一体化”与“全球化”的区别。西方借经济“全球化”宣扬“一体化”,实际是要搞“西方化”.即世界“资本主义化”。社会主义国家对此要保持警惕,不能随声附和,更不宜简单笼统地提“与世界经济接轨”。当前世界经济完全“一体化”是不可能的。不仅社会主义国家不应该与资本主义国家“一体化”,发展中国家也不可能与发达国家“一体化”.即使是发达国家也没有能够“一体化”。  相似文献   

15.
叶险明 《新视野》2007,3(2):45-48
基于对“文化全球化”解释学意义上的拷问,作者从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探讨了“文化全球化”,即:“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全球化”的基本矛盾以及“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过程及其趋势。进而指出,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就必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拒斥“西方中心论”和狭隘的民族文化观与向西方国家先进文化学习和发展本民族先进文化间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曾庆斌  唐任伍 《新视野》2012,(3):121-124
从"西雅图风暴"开始的街头抗议,到世界社会论坛、穷国峰会、网上"反全球化"等风起云涌。"反全球化"运动成为"全球治理"的一种新的常态方式,其产生的原因在于"全球化"规则失衡,贫富分化加剧,非经济的人类发展指数差距扩大,跨国公司权欲膨胀,工人失业加剧,单边主义盛行,发展中国家民族主权地位被削弱,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劳动者被日益边缘化等。因此,"反全球化"运动实际上是对"扶强抑弱"的"丛林法则"的抗拒。但是,"反全球化"运动不但不会阻挡全球化的发展,而且成为"全球化"的一种新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遏制了单边主义的盛行,作为压力机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自我修正,作为纠错机制催生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WTO与中国“三农”是一个直面经济全球化、直面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令世人瞩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研究观点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以下四个方面综合归纳了学术界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观点。一、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目前学术界的提法并不统一,各种观点都有一定根据和道理,但多为对全球化不同方面或特征的强调。就其本质讲,不同观点的差异并不是很大。二、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一把双刃剑,但对其反映出的一些深层问题,如是否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等,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分歧。三、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经济全球化具有“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被压缩”等特征。四、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产生。有“该现象早已有之”、“是现代的新事物”和“历史上的经济全球化与当代的经济全球化”三种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的勃兴、网络交往的盛行、全球性问题的凸显、全球主义的流行,赋予了全球化以新的内涵。全球化的新发展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意识。以强烈的前沿“问题”意识和宏大的全球视野来审视全球化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不仅可以使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哲学,而且可以从中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20.
对全球化浪潮有两种不同的态度;认同与抗拒,持赞成态度认同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化与生活方式的趋同化及普世价值等现象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持否定态度则从各自的视角针对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