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端 《学理论》2013,(22):91-92
民生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是社会建设的核心命题。科学认识当前中国的民生问题,是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坚持以民生为本、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关键前提和重要基础。主要介绍了民生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与社会建设的关系,从而提出解决民生问题的举措,为我国顺利进行社会建设尽一点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
“民生-国家”概念是近几年才提出的,但民生问题却存在于几千年的王朝统治中,并为当权者所高度重视。在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过程中,民生-国家的建构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目标。本文着重从民生-国家的角度对中国与西欧的现代国家建构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阐述民生-国家建构与民族-国家、民主-国家建构的相互促动与对立、依赖与冲突的关系,提出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应在注重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的相对均衡性发展和良性互动的同时,还应关注民生-国家这一重要的建构维度。从“民生-国家”的角度来探讨现代国家建构的路径,为解释中国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3.
王春福 《理论探讨》2008,1(2):137-141
改善民生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民生问题更集中地反映在弱势群体身上.弱势群体是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上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公共政策是通过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来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的工具,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善民生需要公共政策更多地关照弱势群体.树立公共政策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构建关照弱势群体的公共政策运行机制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政府与市场在民生建设过程中都具有其特殊的积极意义,将市场机制引入民生建设过程中是减轻政府公共财政负担、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民生建设的市场化改革在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凸显了一些问题,无论是对政府还是对市场而言都在改善民生方面表现出自身的局限性。当前,需要通过明确划分政府与市场在民生建设中的责任,强化政府在民生建设中的管理职能;加强投资型政府建设;巩固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关系等措施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民生建设的市场化改革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5.
政府与市场在民生建设过程中都具有其特殊的积极意义,将市场机制引入民生建设过程中是减轻政府公共财政负担、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民生建设的市场化改革在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凸显了一些问题,无论是对政府还是对市场而言都在改善民生方面表现出自身的局限性。当前,需要通过明确划分政府与市场在民生建设中的责任,强化政府在民生建设中的管理职能;加强投资型政府建设;巩固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关系等措施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民生建设的市场化改革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体系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民生思想,立足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其根本出发点,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是其现实诉求,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其最终目标。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对于当前我国的民生建设有重要启示: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有利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有利于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民生思想与时俱进,日益成熟。党的十七大以来,学术界围绕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形成依据、内容、特点、演进历程、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一些共识,但是仍存在一些分歧与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国内经济、社会、民生迅速转型升级与国际间激烈竞争的新考验,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自己独特方式和逻辑解答民生发展新课题,创造性提出了关于全面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形成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胡锦涛民生观,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党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彰显着其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所构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处于社会主义理论坐标中的民生观念,其运演逻辑的形成乃是基于民族国家建构的大背景下,依次经历了民生主体从工人至农民的深化识别、改善民生的方法由注重土地到重视经济的进路演进,此时的民生外延则更加偏重于民族国家的建构诉求.然而,其中的演进逻辑表明,后者并非是对前者的简单抛弃,而是在各自建构进程中,表现出一种复调式的运演特性.  相似文献   

10.
一定意义上说,我国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就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幸福生活是多维的,社会层面的幸福生活需要民生、社会事业的实践来具体诠释。通过对我国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的理论指导、动力及指向的分析,使从社会层面来构筑幸福生活有了更加充分和清晰的理路。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的民族关系。目前,云南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从总体来看是和谐的、巩固的和发展的,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云南部分民族地区的民族矛盾和纠纷日益凸现,影响和谐民族关系的不利因素有所增加。从政治学的视角出发,分析影响民族关系不和谐的根源,探讨实现云南民族地区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政治机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是云南省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回答了"扶持谁、谁来扶、如何扶、如何退"核心问题,以"直过民族"为重点,通过科学有效责任体系、内生型脱贫机制、精准施策创新扶贫模式和打造社会大扶贫格局,不仅实现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贫困人口发展能力提升,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而且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可回避的问题。而当前我国的民生现状隐藏着很多不稳定因素,因此,要坚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4.
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改善民生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不是说,只要发展经济,为发展而发展,人民生活就能自然地、相应地得到提高和改善。科学发展观提出五大关系,不仅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有此内涵,另如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版块中,提出了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到了重要位置.鉴于现阶段我国民生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我们必须从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寻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的民生主张来自对传统文化中民生思想和国际视野下民生理论的继承和超越。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共建与共享双向促进、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的渐进式中国式民生发展路径。为进一步改善和保障民生,在政府职能定位与绩效考评上,坚持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并重;在纵向管理体制上,确保不同层级政府间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在横向部门关系上,构建解决民生问题的跨部门协同机制;在民生解决机制上,实现政府部门与非政府组织合作。  相似文献   

17.
<正>"让人民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更是十八大最响亮的政治宣言。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相似文献   

18.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所迫,更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要,必须立足国情,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9.
民族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民族主义这一概念具有各种不同的涵义,但它总是包含着民族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方面的特定概念。显然,它不仅仅是一种来自各种不同实践的民族主义,而且它与实践本身也有联系。因此,民族主义这一概念就包含着独特的政治见解,这就是民族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当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这个问题时,务必集中研究民族关系的阶级方面。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判断哪些解释是有科学根据的,哪些解释则可能是思想意识方面的错误概念或错觉。  相似文献   

20.
民生是党和政府近年来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近期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从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出发可知,民生关系着国家稳定和公民的幸福与发展,更决定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在新时期,民生这一命题的背景下的责任政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又有了新的内涵,这对党和政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此,我们要加快问责制度的建设与实践、突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强化国家与公民在民生建设中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