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宁明确提出并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原则。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是实现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根本方法。列宁坚决反对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倾向。列宁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思想的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善于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使广大人民群众易于和乐于接受,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时,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马克思主义庸俗化。  相似文献   

2.
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通过大众化得以深化;马克思主义是否需要大众化是辨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能否实现大众化直接关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命。用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据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需要通过不断时代化保持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向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出迫切要求;当代世界潮流和趋势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构成极大压力。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式是:转变理论思维,改进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方式方法,用马克思主义武装、感染、凝聚群众;紧跟时代步伐,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建设;坚持现代化方向,着眼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拉克劳与莫菲的后马克思主义是最典型的后马克思主义,也是最有争议的后马克思主义。它的典型性在于既具有抛弃传统马克思主义核心范畴与基本命题的消极性,同时又具有保留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敏锐洞识并延续马克思主义真精神的积极面向。它的争议点在于,既宣告后马克思主义大大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又声称后马克思主义仍然是马克思主义。针对拉克劳与莫菲这种悖论性立场辩护,批判性地解读后马克思主义,有利于加深人们对这种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有机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界定为追求共同福祉,自命为"追求人与自然共同福祉的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持怀疑态度,因此与核心内容为公有制共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根本对立。有机马克思主义指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现代性理论,自诩为"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是"现代性",而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才是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二者毫无共同之处。有机马克思主义信奉唯心主义的过程哲学,以"过程马克思主义"自居,用过程哲学或"有机思维"抹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与马克思主义水火不容。有机马克思主义是非马克思主义、企图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粗糙小思潮。  相似文献   

5.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分别界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层面的概念,这些界定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大体上要经历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期和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三个基本要素,即马克思主义原创理论、中国文化和实现转换者,三者的相互作用即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主题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疑难,对它们的认识影响着我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包括四种: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我们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是在揭示和尊重客观规律特别是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富裕幸福而斗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标准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这一命题内涵的科学界定和准确把握,是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历史的一个基本前提。界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内涵,首先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行辨正,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混为一谈,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等同起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割裂起来。就内涵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民大众之间的双向互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人民大众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主体由社会精英到人民大众的逐步扩展。  相似文献   

8.
坚持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始终不渝地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这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本文基于对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调查数据,以结构方程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观进行研究,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从"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的思考"与"认同马克思主义、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与理论假设。结果表明态度的双重性导致在认同、信仰与践行马克思主义时具有不确定性;学习依然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但更倾向于通过认同与信仰的行为来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思考依然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立思考、强烈认同与高度信仰是践行其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保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基本要求,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途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问题。当前,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是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1.
《求实》2014,(6)
意识形态是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的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有其发展过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马克思、列宁都有论述;西方也有马克思主义,也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而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我国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这种马克思主义必须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不能丢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意识形态保障。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日常基础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是因与果的联系。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构建马克思主义日常基础。构建马克思主义日常基础有三大动因:当代实践的需求,马克思主义实践特性的要求,解决马克思主义同大众融合有限问题的需要。构建马克思主义日常基础,需要培育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需要相应的社会路径、经济路径。  相似文献   

13.
从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到江泽民同志,三代党的领导人,都号召和要求掌握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他们反复教育全党同志一定要注意区分真的马克思主义和假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所要的是香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又说:“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上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体现时代内涵的具体化,包括空间、时间和大众三个维度。空间维度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时间维度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注入时代内涵;大众维度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要用通俗的方式让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普通百姓的心中。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主题,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程中经历了五个阶段,在不同程度上推进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实践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管理者的工作必须贴近群众、贴近需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老百姓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化,才能够解决人们正在面临的问题,也才能够绽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固有特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不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便不可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义和精神实质。只有从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角度出发,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之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事关重大,《共产党宣言》文本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原则精髓。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源泉;通俗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归宿。重温《共产党宣言》文本,建构“五位一体”的逻辑理路,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当代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工作主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工作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广度、深度以及效果。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具有较好的认知水平,对马克思主义的地位、作用、内容以及成果高度认同,并且对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综合素养给予了较高评价。工作主体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传播的坚实基础,并有效地促进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真信、真学、真懂和真用。  相似文献   

18.
以伯恩施坦主义为代表的各种修正主义,都是打着"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旗号行"背离"马克思主义之实,因此,必须确立发展马克思主义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宗旨,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和基础,否则,就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而走向修正主义的深渊。  相似文献   

19.
王帆 《理论学刊》2020,(4):130-138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有密切关系。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与儒家社群伦理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儒家"内圣外王"之学、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异化理论与儒家人性变迁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与儒家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儒家思想之重践履,以及马克思主义公有制理论与儒家"贵公"思想等都存在相互融通之处。正是这些融通之处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创新发展,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新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有一个演变历程,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从马克思主义具体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马克思主义创新化五个方面来进一步阐述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