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妍 《理论研究》2013,(5):56-58
网络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新途径,但其弊端还制约网络民意进一步发展,使得网络民意与政府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求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势必影响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的良性互动,因而有关网络民意影响公共决策的现实合理性争议的声音越来越大。网络民意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模式产生了一定影响,其参与政府公共决策的过程表现出一定的规律,要合理利用网络民意来保障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相似文献   

2.
黄芳娟  杨丽 《党史文苑》2009,(12):57-58,75
继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与网民在线交流之后,2009年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与网民"零距离"交谈,再次激发了广大网民的参与热情.网络民意使普通民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表达意见和愿望的话语权,其引导社会舆论进而影响政府公共决策.因此,探讨网络民意对政府公共决策的积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网络民意对政府公共决策的积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与网民在线交流之后,2009年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与网民零距离交谈,再次激发了广大网民的参与热情。网络民意使普通民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表达意见和愿望的话语权,其引导社会舆论进而影响政府公共决策。因此,探讨网络民意对政府公共决策的积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试论网络民意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网络促进社会民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对公共决策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民意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网络民意和公共决策本身所具有的利益性,使它们之间呈现出矛盾性和冲突特征。为此,应该在民主协商和对话交流的途径下寻求双方的平衡与协调,统筹各方利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沈晓阳 《求实》2012,(2):59-62
正确地规范和引导网络民意表达,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必要途径。从政治心理来说,网络民意表达可以分为理性思考型、情绪宣泄型和舆论煽动型三种类型。从政治价值来说,网络民意表达对于发展政治民主、促进政治自由、推动政治正义既具有重要意义,又构成严峻挑战。从政治发展来说,规范和引导网络民意表达,一是要扩大网民数量,缩小网络民意与真实民意之间的差距;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克服网络民意与政治文明之间的裂痕;三是要注重观念引导,避免网络民意与核心价值之间的背离。  相似文献   

6.
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助推下,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在虚拟社会得以重演,已构成当下政府面临的一种新形势新挑战。因此,如何防范应对已成为构建和谐网络虚拟社会的重要议题。政府应加强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监控和引导,完善利益表达与整合机制,完善信息发布机制建设,强化官员问责制度,对于那些恶意发布虚假信息或恶意中伤报复的网络行为人,更要采取行政和法律手段进行惩处。  相似文献   

7.
网意与民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成为了公众表达意见的重要阵地。网意的影响日益扩大,有人甚至直接将网意等同于民意。笔者认为,有关网意和民意关系的三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1.不超过总人口半数的网民意见是否具有民意的普遍性?中国互联网中心2011年7月19日发布统计报告称: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  相似文献   

8.
王国华 《学习月刊》2011,(15):38-39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和生活空间,在当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网络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包以及人人可说、人人能说、人人都说的特点凸显,突发事件在网络中不断呈现,网络舆情日渐增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会形成扩散态势和井喷效应。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网络公共事件多发,其发展态势是:重大社会公共问题日渐成为热点议题;网络事件有交织放大之势;“草根”已成为社会议程的重要推动者和设置者;事件发生地正由中心城市向二三级城市甚至县城发展.其形成机理主要有:Web2.0时代的到来和中国网民数量的激增;新旧社会结构间的矛盾和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诉求机制的短缺与网络民主意识的增强;政府公信力的不足和官民关系的紧张;地方党委政府的不适应和处置手段的薄弱.为此,政府部门需要把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和传播规律;健全社会公众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及时准确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确立政府作为“网络舆论领袖”的角色地位;积极推进网络问政制度化和长效化;建立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话语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10.
网络公共事件的发展态势和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彩虹 《唯实》2011,(8):185-189
近年来我国网络公共事件多发,其发展态势是:重大社会公共问题日渐成为热点议题;网络事件有交织放大之势;“草根”已成为社会议程的重要推动者和设置者;事件发生地正由中心城市向二三级城市甚至县域发展。其形成机理主要有:Web2.0时代的到来和中国网民数量的激增;新旧社会结构间的矛盾和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诉求机制的短缺与网络民主意识的增强;政府公信力的不足和官民关系的紧张;地方党委政府的不适应和处置手段的薄弱。为此,政府部门需要把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和传播规律;健全社会公众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及时准确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确立政府作为“网络舆论领袖”的角色地位;积极推进网络问政制度化和长效化;建立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话语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11.
当代社会,网络民意对公共决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种影响力体现在决策运作的各个环节中.网络民意影响力一方面来自于它自身的内在生成性,另一方面来自于它所处环境的外部促进性.网络民意对公共决策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不仅需要它自生力的增强,还需要外力的扶持,由此构成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和网络新闻的快速发展,网络舆论在社会舆论形成和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舆论总是显得特别热闹。"网络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网民将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暴露’在网上,各种社会力量‘汇聚’到网上,形成民间舆论的集散地。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无疑是个互联网时代。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6月末,我国的网民规模已达6.32亿,网民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5.9小时[1]。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庞大的网民数量启示我国政府必须建立并推广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这样既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又有效引导了网络舆论,同时为政府治理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逻辑上看,网络突发公共事件有效治理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认识问题实质与准确研判发展态势。利用"类+种差"的形式逻辑定义方法重新审视网络突发公共事件,可以建构一个更具解释力和包容性的中国网络突发公共事件类型谱。循此框架,通过对近年来网络突发公共事件的案例观察以及对现有资料的整理,发现当前我国网络突发公共事件的一些新发展态势,体现在愈益明显的线性化增长与非线性化演变趋势、愈发增强的虚拟仪式功能与现实转换功能、愈加显著的横向跨域特性与系统纵深特性、愈更普遍的少数人积极行动主义与多数人的懒汉行动主义倾向。基于此种认知与研判,网络突发公共事件治理逻辑要实现现代化转型,需要实现由碎化管理到协同化治理取向、静态化管理到动态化治理取向、控制式管理到法治化治理以及机械化管理到生态化治理取向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促使人们思维方式发生改变,特别是由于网络操作的便捷性,极易形成舆论风暴,造成公共危机事件,使之对政府决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目前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不断地加强政府官方网络建设,提升党政领导干部的网络执政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微博、论坛、博客、微信等各种网络手段,与社会公众积极互动,这样既有利于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建设,同时又有利于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展示解决社会矛盾的决心和成果,树立责任政府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