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闻学良 《群众》2008,(10):92-93
面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的巨大灾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起抗震救灾,谱写了一曲惊天动地、气势磅礴的时代壮歌,创造了人类救灾史上的奇迹,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限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特别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是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和旗帜,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2.
《上海支部生活》2008,(6):63-63
原来,真正经历过的人才知道,所谓的“众志成城”,在中国人民抗震救灾中不是一个口号而已,城市的团结,中国老百姓善心激发以后的表现,会让你劝容。因为这次牵动人心的救灾,因为这次救灾中表现的人道主义光芒、勇敢与毅力而赢得了世界的尊敬。  相似文献   

3.
徐娜 《中国减灾》2010,(9):F0003-F0003
自古以来,洪水都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无数灾难。但是面对洪水的侵袭,各国人民在救灾之余“苦中找乐”,显示了乐观与豁达……  相似文献   

4.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的8.0级特大地震灾害.其发生之突然,烈度之超强,破坏之严重,人员伤亡之多,损失之巨,救灾难度之大,完全超乎国人乃至世人之想像,为历史所罕见。而几乎就在震灾发生的同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便以其卓有成效的抗震救灾行动,创造出了举世赞叹的“中国式救灾”,理所当然地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中国此次应对汶川震灾呈现出异常夺目的“十大亮点”。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甘肃省省委十二届六次全委会议强调,要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目的是通过健全体制机制,增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灾害管理由“应急救助”向“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转型。甘肃省是全国自然灾害高发易发省份之一?素有“十年九灾”、“无灾不成年”之说,特别是近年来多灾并发、重灾连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在经受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的考验后,甘肃省民政厅深刻体会到,建立和完善“综合政策”、“联动共享”、“综合减灾救灾责任”三大体系,是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的基本手段和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规范救灾资金管理和使用,确保每笔“救命钱”都能用在刀刃上,切实为“保民生、保发展、保稳定”提供有力保障和服务,重庆市石柱县民政局采取五项措施,加强救灾资金管理。一是抓预防教育。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每年因灾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巨大、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救灾工作,每年都下拨巨额的救灾资金。救灾款是党和政府为救助灾民、解决灾民基本生活困难下拨的专款,是灾区群众的“救命钱”。但是,救灾款在一些地方不能及时足额兑现甚至被挤占、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救灾款不救急的问题成为困扰救灾救济工作的一大难题。为保证救灾款及时足额地发放到灾民手中,专款专用,近年来·些地区陆续建立了救灾款专户管理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是新时期民政部门根据救灾工作内在要求,坚持改革创新,切实转变救灾工作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江西在这项工作中的探索和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省、区、市借鉴和学习推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增多,重大自然灾害频发,2008年初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大地震、2010年“4·14”青海玉树地震和“8·7”甘肃舟曲山洪泥石流灾害,都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综合减灾救灾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对今后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本刊记者就我国综合减灾战略和热点问题采访了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  相似文献   

9.
从“不饿死人、不冻死人”,到“不挨饿、不受冻”,这不论对救灾工作,还是对广大困难群众生活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民主与科学》2008,(3):2-2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整个中国为之震颤。 一时间,救灾成了整个中国的最强音。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民众,都在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国家级媒体第一时间发布了地震灾情。人民子弟兵、救援队争分夺秒地向灾区进发。温家宝总理在灾难发生后几个小时内即赶赴灾区,亲临现场查看灾情,部署救灾.抚慰灾民。全国人民,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  相似文献   

11.
面对地震灾害,党和政府把人民安危摆在第一位,用镇定,自信与勇气诠释了“中国式应急速度”和“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12.
救人——中国领导集体发出抗震救灾最强音 胡锦涛:“尽快抢救伤员,保证人民生命安全。”] 温家宝:“抢救人的生命,是们这次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只要有一线生还的希望,我们就要用百倍的努力,把他们抢救出来。”  相似文献   

13.
媒体     
20世纪9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都记得,当时,在中国版图的下方,标着“香港(英占)”和“澳门(葡占)”的两处地方,是中国人民心中长期的隐痛。  相似文献   

14.
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源头活水,是理解新时代、奋进新征程重要的方法论指南。具体而言,“中国之问”的实质是“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应这一问题必须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及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自信;“人民之问”的实质是“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回应这一问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朝着更为实质的方向前进;“世界之问”的实质是“如何深入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应这一问题必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之问”的实质是“如何深入推进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回应这一问题必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而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做出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减灾》2014,(6):1-1
2013年,被视为中国改革的新起点。在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这次“关键性会议”,沿着35年前改革开放启程的足迹,突破性地为中国改革“升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主张,同时也明确要求“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改革发展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发生后,在中国众多的NGO(非政府组织)里,“多背一公斤”(以下简称“一公斤”)算是反应最迅速的那一拨: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制作了专题网站;联合国内超过一百家民间组织,成立NGO四川救灾联合办公室;通过全国的志愿者发起了约80个地震救灾公益活动,内容涉及物资募集,图书募集、实地活动、支教老师招募等;5月29日又发布为期5年的“灾后学校重建计划”,分为帐篷图书室、活动板房和新校舍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今年夏季,重庆市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高温和持续时间连连突破历史纪录,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困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灾情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危难时刻,武警重庆总队官兵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武警部队党委重要指示,紧紧围绕重庆市委、市政府抗旱救灾“五个确保”的部署要求,视人民为父母、把驻地当故乡,同山城人民一道顶烈日、抗高温、降火魔、保家园。打了一场抗旱救灾的攻坚战,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弘扬红岩精神、当好山城卫士”的铮铮誓言。  相似文献   

18.
漫说出彩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人大第十二届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第一次以国家主席的身份发表讲话时讲的这句话.犹如灿烂的阳光,洒在当今我们13亿中国人民的心坎上.人人眼前都一片明亮,浑身充满力量,人人都满怀豪情、奋发向上。习近平总书记还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们:“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对此,我们坚信不移,因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奋然崛起,13亿中国人民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  相似文献   

19.
秦宁波 《长白学刊》2013,(6):142-146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文化视阈下中国梦的实现路径要抓住文化要素的契合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选择方向、开放、精神、发展四个维度,着重把握“一”和“多”、“内”和“外”、“觉”和“信”、“承”与“立”四者的辩证逻辑关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劲的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20.
苏星  陈黎明 《当代广西》2007,(18):16-17
过去,一提到百色、河池,人们常常想到的是“老少边山穷”。而如今,在昔日的穷山恶水中,崛起了一座“中国铝都”和一个“中国锡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