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纯柱 《探索》2005,4(4):85-88
百年中国的宪政之路及其曲折历程,证明中国宪政制度的发展步履艰难。中国宪政发展中存在着皇权思想根深蒂固这一重要的政治生态障碍、市场经济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一重要的经济生态障碍、近代中国没有成熟的市民社会这一社会环境障碍、自由个体特征受到过分的控制和打压这一民主生态障碍、教条主义和“图腾崇拜”这一思维方式障碍。  相似文献   

2.
陈言 《党建文汇》2014,(4):40-41
“阿拉40”是一个当下日本的流行词,听起来很有些贵族感,专指那些40岁上下、有房有稳定工作,但还没有结婚的男女。晚婚、不婚在日本日益普遍,《东洋经济周刊》称:  相似文献   

3.
社会公平视角下的生态补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补偿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项重要制度性措施。由于缺乏补偿或补偿不足,我国在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区域、城乡和群体之间利益不公现象。因此,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应从社会公平的视角对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加以审视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公平对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性。忽略社会公平而一味地提倡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的观点有悖于科学发展观。在实施生态移民这一具有历史意义工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公平、不科学的现象,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目前正阔步迈向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然而,唯GDP论的发展模式引发的生态问题却层出不穷。民众在由温饱到小康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倒逼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换。在经济发展模式转换及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生态公平是政府施政过程中的重要话题,只有注重生态公平,才能避免生态风险,最终实现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6.
程巍 《党建文汇》2005,(6):24-24
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把以前的“兼顾效率与公平”,改变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使这两者关系,由效率、公平处于同等重要地位,改变为效率处于“优先”的第一位,公平虽然也很重要,但处于“兼顾”即次要地位。这个新提法,是适合我国当时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随着我国社会阶层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经济理论界也出现代表不同利益的声音。有些人借“优先”和“兼顾”之差异,有意无意地贬低、轻视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生态的上述改变对政府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直接依据。当前中国社会管理创新,应包含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技术创新和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等三方面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8.
提 及宋词 ,人们总是把它与唐诗并举 ,列为我国韵文的两大极致 ,但关于二者的文格评价历来却大相径庭 ,论者多称“诗庄”、“词媚” ,诗居正统地位 ,是“言志”的领地 ,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社会功效 ;而词则为不登大雅之堂的“艳科”、“小道” ,乃“言情”娱兴的工具。固然 ,宋词中的大多数篇章是用来歌咏男欢女爱、风花雪月的 ,有“言情”主导的倾向 ,但若据此将宋词定性为“要眇宜修”的文体 ,仅适合表达细腻、婉曲、狭深的情感 ,而不便于描写恢宏阔大的境象、“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的认识也是有失偏颇的。其实 ,从文学史的…  相似文献   

9.
“日记门”、“短信门”等“涉官”事件,受到网络的热炒。引起深思的是各种“门”事件的传播机制和社会心理以及网络的“失控”显示出的多重意味。我们看到网络时代,网络信息发布门槛低、成本低、速度快、效应大,但管理的成本与难度却很大。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形成的“民间网络舆论场”,是一个新的公共空间,他已影响到社会现实的存在境遇,其中民间力量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如何引导其从芜杂的状态走向良性健全发展,已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0.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近些年来,党中央在处理两者关系上多次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学界也围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内涵、提出依据、实践难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现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理论导报》2015,(5):6-6
从"随手拍"拯救家乡的河,到抗雾霾制定"行动计划";从地球日"熄灯一小时",到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今日中国,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共识度正在提升、公约数正在形成。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正是要让广泛的"生态共识"转化为积极的"生态行动"。绿色梦想,不只是国家的、政府的,更是每个人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2.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指科学向上的生态发展意识,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谐的生态发展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态势,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以及由此保障的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首次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推进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培育和建设生态文明,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自然观,发展生态经济,实施生态工程,积极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反思,它强调人类应当敬畏自然,不要贪婪地向自然索取。同时提倡人类认识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并且融入自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探索走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道路。生态社会建设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中国实践的新阶段,必将提高我国发展的质量,使广大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公平要求其社会成员普遍具有公平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具有公平感,在全社会形成健康的社会公平心理。社会公平心理在社会道德中得到体现,反过来,社会道德也可以引导社会公平心理。  相似文献   

15.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而新时期的发展要有新思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构生态文明型社会,从根本上与“三个代表”要求相一致,是符合“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和未来发展规律的。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是“三个代表”指导下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6.
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如何通过生态建设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广元这座曾经的"风城"给出了答案。  相似文献   

17.
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培育和造就具有生态自觉的发展主体,大学生主体尤为重要。大学生的生态理性作用具有蝴蝶效应,影响其参与建设的能力强弱和高低。大学生的生态理性教育应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及二者的协同作用来提升生态认知,丰富生态情感,增强生态意志,坚定生态信念。  相似文献   

18.
杨万东 《当代贵州》2013,(10):65-65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亮相以后,"中国梦"成为一个流行词。因为是梦,站在不同的角度,就可以有不同的解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总量已号称世界第二,但仍有数千万人处于贫困状态。过去30多年,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中国最大的任务是摆脱总体的贫困,最直接的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有效的手段是赋予个体以身份自由,赋予企业以自主经营权与资本  相似文献   

19.
"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重大思想;是关系人民福祉和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重大论题。生态文明建设在"美丽中国"远景中的角色如何定位,建设的制约因素和破解难题的路径抉择又有哪些,都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试论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崭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改造生态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发展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社会应该包括三个重要特征,即全民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当前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应从三方面入手,即加强生态知识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保证生态制度供给,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