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琢墨 《协商论坛》2011,(9):63-63
书画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养生的手段之一。习书作画是要自己动手或练字或作画,集学习、健身及艺术欣赏于一体;书画欣赏则是对古今名家的书画碑帖艺术珍品的欣赏,在艺术美的感受之中,达到养生健身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莫小红 《前沿》2008,(8):194-196
阿多诺以“否定辩证法”为哲学基础,提出了“艺术是对社会的否定认识”这一命题。艺术一方面保持自主性,与社会离间,另一方面又将自身变成了一种“反艺术”,其目的都是为了批判现实,求赎人性。但是,艺术同时具有自律性和社会性,它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社会,所以阿多诺的批判理论只可能停留在意识的层面上,他的求赎也只是一种审美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3.
中华墨香     
刘印千,1939年生,北京怀柔人,著名书法家。自幼习书,60年笔耕不辍。在创作过程中,善于汲取前人的艺术精华,师古不泥,大胆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黄伯红  王磊 《前沿》2014,(3):58-60
庄子认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有两种困境构成了对人的限制。一是人作为自然物,生与死的问题是人面对的现实的、无法回避的问题,死亡就构成了对人的一种自然限制,这是人存在的自然困境。二是人自身的情感、欲望、意志、理性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人自我的困境。庄子对于现实困境的超越,可以用两种观点观点来阐明。一是保持心灵的空寂,保持“无”的心境。二是“齐生死”“齐是非”,即要超越生死的对立,以达观和自然的态度对待死亡;把在世俗看来不平等、不公正、不自由、不和谐的种种差别现象视为无差别的“齐一”,这就是要超越世俗价值的束缚。  相似文献   

5.
吴蔷薇 《青年论坛》2008,(5):142-144
“文”与“质”是古代中国人审美范畴中的重要观念,作为一种评判尺度,文质观念涉及了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造物艺术作为一种实体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物化形式,它更是“文”与“质”这对审美观念发展历程的见证。本文浅谈了汉代造物艺术中体现的文质观念。即循“质”而进,“先质而后文”,从而达到“文质兼备”的造物观念。  相似文献   

6.
变脸     
人有一张脸,是常常要变的。变化无穷的脸孔,既显得生动活泼,又叫人琢磨不定。于是生活由此而丰富,人生由此而多彩。假如所有的脸孔都刻板僵化、一成不变,这个世界不是显得有些乏味么。但这里说的变脸,不是作为川剧绝活的“艺术变脸”,不是生活中随喜怒哀乐变化的“自然变脸”,而是随着地位升降沉浮不断更新的“社会变脸”。  相似文献   

7.
苏青是四十年代在沦陷区与张爱玲齐名的走红女作家,今天更多是因为张爱玲的关系而重新被人关注。“苏青是一个重视意识甚于技巧的作家”①,其作品的人性穿透力与艺术表现力均不能和张爱玲同日而语,又因对“直言谈相”无所顾忌,文风不免趋于粗俗,多为人诟病。苏青是正视世俗的,与张全玲相比,她更关注的是普遍意义上的女性生存境况。如果说张爱玲“出色描摹情欲世界,撕开其在畸形社会里‘异化’真实面目”o,苏青揭示的则更多是琐碎平庸的世俗生活中,在传统与时代的夹缝中受着双重角色的困扰的时代女性的尴尬处境。在“五四”目蒙思…  相似文献   

8.
领导艺术有时也是谈判艺术,这影响到谈判者能否为己方谋得最大的谈判利益。谈判犹如购物中的讨价还价,有“最后价”谈判法和“一口价”谈判法之分。前者旨在“要价”逐步后退.却每次力图给对方以再无可退的“最后价”之假象。以求获取最大谈判利益;后者则旨在“要价”一次到位,并反复说服对方接受己方“一口价”的合理性。就这两种谈判手法.基辛格和周恩来都各为高手,巧的是两人曾有过一次精彩的交锋,并以基辛格甘拜下风收场。  相似文献   

9.
建筑是一种凝固的艺术,更是一种社会艺术,极具人性的精神。前英国首相邱吉尔不无感叹:“起初人塑建筑,后来建筑塑人。”这点明了一个理论,建筑设计必须以“人”为核心来思考一切事物。建筑作为独立的艺术,她自然和不自然地与人性的种种概念融会在一起,两者之间无法...  相似文献   

10.
只有在“艺术一人一文化”的视界观照中,艺术文化学研究实践才能进一步强化其“属人的”学科特质。以“艺术一人一文化”为逻辑构架,艺术文化学的研究范式可分为客位艺术文化学、主位艺术文化学与主客位辩证艺术文化学。主客位辩证艺术文化学范式是自我反思、自我批评的范式,它的实践品格、解放旨趣、开放精神和批判特征带来了艺术文化学研究范式的转换,正是这种研究范式的转换导致了人、文化、艺术整体观念的变革,它促使文化、艺术研究更加具有反思精神、实践意识,更加注重与现实的联系,更多地关注艺术文化主体的存在状态、艺术文化主体的种种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11.
《协商论坛》2011,(8):61-61
7月10日,主持人倪萍获得了“共和同脊梁——十大杰出艺术成就奖”,作家李承鹏讽刺其“确实是共和园脊梁,只是得了颈椎病”,由此引发了一场网络对战。7月15日,  相似文献   

12.
于长悦 《求索》2016,(4):66-70
西方当代艺术哲学是对传统艺术哲学思维模式的承继和部分反叛,且始终围绕主体的情感意义与艺术的本质进行探讨,从而直接推动了西方艺术哲学的转向,这种转向使得艺术哲学与人的生活紧密结合。归根结底,这种转向是以“艺术重构存在”为基础的异化,其本质是艺术主体——人——的异化,这种异化用“艺术重构存在”来规范艺术哲学的逻辑理路,西方艺术哲学也正是基于“艺术重构存在”的基础上以“真实”与“经验”的艺术形式完成了西方艺术哲学的精神构建。  相似文献   

13.
《公安教育》2009,(2):78-79
磐安县公安局全面推行“随时、随地、随岗、随人”的“四随”练兵机制,其中,“随时”,是指练兵的时间灵活机动;“随地”,是指练兵场所与公安业务工作相结合;“随岗”,是指练兵突出岗位技能;“随人”,是指练兵的对象因人而异,因才施教。这是磐安县公安局根据该局基础设施条件以及民警自身特点创造的练兵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60年代,禅宗在西方的传播达到高峰,激浪派作为一场重要的艺术运动也随之兴起。禅宗主张“平常心是道”“不二之法”“说似一物即不中”。激浪派在理念上显露出与禅宗相似的部分,在艺术风貌上呈现出与禅宗相似的精神气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层面: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提倡创作的非理性;追求形式随机;注重边界融合;崇尚精神自由。以“反艺术”为主旨的激浪派通过种种激进实践促成了艺术界的革命性潮流,加速了西方艺术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审美教育获得独立的地位,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审美教育中,音乐和音乐教育又被认为是最大众化、最富于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中外大量事实证明,音乐教育对于构建人的精神世界,早期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优化人的知识结构,是任何工具性学科和知识性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两岸关系》2007,(1):F0004-F0004
世界是阴与阳的构成.人活在世上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舍得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艺术。酒,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正是因为在“舍得”与酒之间都能找到属于炎黄子孙所特有的东西.才有了今天“舍得酒”的市场定位。  相似文献   

17.
上海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开埠的口岸,也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史上的重镇,“海派”中国画的辉煌和现代美术教育的兴起从传统和现代两个方面印证了上海近现代美术承前启后的地位。从1996年起,“上海美术双年展”和“上海艺术博览会”这两个大型国际性展览诞生,标志着这座城市在文化交流上积极主动的雄心。而一批新锐的上海青年艺术家们也为上海的艺术创作和繁荣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活力。“上海新视觉”1999年年末在上海开幕的“上海艺术博览会”期间举办了“上海新视觉”展中的20位艺术家就是这样一批人。他们风格流派不同,气质性…  相似文献   

18.
肖巩 《今日上海》2010,(1):58-59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不同的艺术家都以自己的艺术见解来诠释这一命题。画家李磊孜孜以求、锲而不舍二十年,以其具有创新意义的绘画语言和形式系统,表明其对艺术本质的诠释是“发掘人内心的内在真实情感的一种需求”。  相似文献   

19.
卢浮宫见闻     
在欧洲,博物馆是旅行者重要的参观内容之一;而卢浮宫,则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博物馆,收藏着40万件来自世界各地的稀世珍宝,包括被中国人称之为“镇馆三宝”的达·芬奇《蒙娜丽莎》、米洛的断臂维纳斯和莎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周隹像,以至于到巴黎,卢浮宫绝对是艺术“朝圣者”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20.
说“欲”     
许金芳 《今日浙江》2008,(15):62-62
读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其中的一段话说:“童云树诗云:‘所欲不求大,得欢常有余’真见道之言”。人生在世,常常同“欲”和“余”这杆天平联系在一起。重心在“欲”,“余”则少矣。欲即欲望,含嗜好意,乃人之本性。如食欲性求知欲。对人而言,饥饿时想温饱,饱暖时思其他,欲望的“满足”永远是暂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