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毕业生作为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群体。是世界各国的宝贵人才资源。对于我国来讲,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和谐就业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人问题,更是蘑大的社会问题,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四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云  杜毅 《青年探索》2008,(3):70-73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大学生就业能力建设日益引起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建设是一个需由政府、高校、企业及大学生自身共同分担的责任体系。本文从政府责任的视角,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找到阻碍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政策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白凌  熊艳  唐军  宋剑 《山西政报》2009,(12):39-40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创业教育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就业教育的新模式,它能引领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思路,培养学生事业心和开拓能力.对大学生就业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高校中全面实施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高飞 《青年论坛》2008,(3):42-44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峻,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人力资源开发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金波 《前沿》2008,(7):145-148
高等教育是一个特殊的人力资源开发过程,将大学生就业工作纳入人力资源开发视野之下,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可行的实践基础。在人力资源开发视野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定位是以市场为导向,使学生个体价值、学校培养价值和市场价值三者接轨。为此,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做好两个转变,另一方面,要以整体性的观点,构建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三重”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余文龙  胡挺 《今日广西》2008,(23):10-10
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一些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就业取向悄然改变——从原先的一味追逐大城市、大牌企事业单位,转为“眼睛向下”、“弃大求小”——到基层单位就业,成为就业市场一个耐人寻味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妇运》2012,(10):39-41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不容乐观。江苏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各类大中专院校云集,在校大学生数位居全国第一,每年应届女大学毕业生均占近50%,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江苏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显严峻。针对这一现状,江苏省妇联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8.
借鉴生态学中生态位相关理论,可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种有益的建议,即提出大学生就业生态位的概念,从生态位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运用生态位重叠与竞争理论可以解释现实中大学生就业过程的相关问题和现象。对于大学生就业生态位分析模型的构建,有助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准确地找到适合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位置,并且可供高校相关部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技术为大学生精准就业带来了新机遇,指明了大学生的就业方向,为就业指导提供了科学依据。面对高校大数据就业平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中的应用程度不高、个人隐私保护存在的困境等问题,需要构建大学生精准就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大学生精准就业数据化人才信息平台和精准就业数据化互动平台,强化大学生精准就业数据信息动态管理,从而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0.
纪萍 《民主与法制》2014,(26):50-51
2014年,727万怀揣梦想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难,其中女大学生就业更难。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为:一、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严峻,这是大背景。二、劳动力供需总量失衡,产业结构失衡,欠发达的第三产业不能给新生劳动力包括女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三、传统的社会分工模式和落后的性别观念,影响着女幽拘就业发展。四、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存在差距,难以满足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需要。五、对就业市场的法律监管、纠察力度不够。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由吉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举办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宣传周正式启动。记者发现,在众多的咨询者中,在校的大学生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考取与自己专业相近的国家职业资格证,能为自己今后的就业竞争增加一个分量不小的筹码。几乎成了时下大学生产生的一种共识。  相似文献   

12.
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引起了许多政协委员的关注与思考。他们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生偏向于选择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或外资大型企业,就业门路过于狭窄。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和行政事业机构精简的制约,现有结构中的岗位已相对饱和,而社区服务中尚存在巨大的需求缺口。这些委员认为,应借此为大学生就业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相似文献   

13.
程样国  欧阳润 《前沿》2009,(7):52-55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消除大学生就业歧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归纳了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几个问题,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建立国家宏观调控、法制完备、市场规范、高校指导、媒体监督的和谐就业体系,实现大学生和谐就业。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他们接受了长达十几年的学校教育,最终要步入社会为国家和人民作贡献。但是,当前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矛盾,一方面大部分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和艰苦行业急需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纷纷选择发达地区就业,形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婶局面,需要我们多方面正确引导和处理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5.
钟振 《当代广西》2012,(12):28-29
6月临近毕业季,很多大学生正面临着融入社会的第一道选择题。未来的人生道路是继续读书、就业还是创业?在玉林师范学院,一个历经蜕变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让大学生们在走出象牙塔前实现了创业梦。  相似文献   

16.
李华 《今日广西》2008,(23):8-8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2008年年底将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而2009年又将有近611万大学生面临就业。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出国工作也成了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新出路!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求职者认识到出国劳务也是毕业之后一个不错的选择,是就业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17.
刘杨  李锋 《中国青年研究》2023,(5):42-50+67
本文通过对全国网络问政平台将近16万在读大学生及毕业大学生就业诉求数据分析,发现相比于党的十八大以前,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大学生就业诉求数量和政府回应数量显著提升。青年大学生就业诉求集中于秋招和春招时段,具有显著的周期性。通过大数据文本分析可知,党的十九大以来青年大学生就业中的工资拖欠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但在提升社会保障、完善人才政策、规范就业合同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各省份之间的就业诉求主题具有重大差异,需要各地针对性解决。此外,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就业诉求数量较大,但是地方政府的回应情况并不理想,导致中西部地区青年面临更严峻的就业形势。乡村青年能够克服“数字鸿沟”,表达自身的就业诉求,然而政府更愿意回应来自城市的就业诉求,在农村形成了“回应鸿沟”。因此,必须从青年就业诉求出发,分地域、分阶段推进诉求解决,从减少政策性约束、做好就业服务和更重视农村青年就业问题等方面持续发力,更好地解决青年大学生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8.
就业能力问题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既是大学生就业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对辅导员的要求。也是辅导员工作所面·晦的一个新课题。本文针对高校辅导员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做了一系列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锋  宋建 《青年探索》2010,(2):30-34
在当前金融危机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影响的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目益突出,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包括高校本身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如何更好地服务大学生就业成为摆在高校共青团组织面前的一个新课题。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强化服务大学生就业的职能,不断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服务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在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搭建就业平台、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好坏决定一个高校的发展,牵涉到千家万户,是社会各界都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外界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就成了大学生就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本文分析了农科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就业心态,并针对这些不良就业心态提出了合理的引导办法,以期对农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端正心态、促成就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