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区别于包括旧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哲学,就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从主体的维度来建构自己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维度来源于黑格尔,尤其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集中体现了其实践唯心主义基本观点。马克思在吸收实践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在哲学史上引起了革命性的变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余栋华 《唯实》2007,38(1):4-8
旧唯物主义从主观想象出发,是观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从物质实践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及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之处。  相似文献   

3.
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阐释。本文概述了二者的核心观点及其相互间的批评与反批评,认为二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流派,都有存在的理由;但相比较而言,辩证唯物主义带有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色彩,实践唯物主义则具有中国本土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流派的出现,不是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混乱,而是标志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相似文献   

4.
实践是贯穿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首要和根本的观点,是区别于传统哲学及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根本异质点所在。  相似文献   

5.
罗晓梅 《探索》2005,3(6):157-162
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是中国哲学界走出“贫困”窘境的正确路径与时代责任。全部的问题在于以什么为基础和建构什么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是以编写于计划体制和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的、群众今天普遍“厌学”的教科书哲学为基础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还是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为基础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是重新编写的“教材”,还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麾下的多元化形态,特别是突出加强同现代化建设实践联系最紧密的经济哲学学科建设?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重大问题。笔者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麾下的多元化形态,特别是突出加强同现代化建设实践联系最紧密的经济哲学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6.
冯靖 《世纪桥》2009,(5):85-86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重要的基础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称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表现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新唯物主义”哲学,实践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并体现马克思哲学的时代精神,实践观点和思维方式是我们未来研究、发展、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以人的实践为基础的现实世界是其对象,因而实践范畴就具有总体性,它实现着自然与社会、人与对象世界、事实与价值、科学范导与人文关怀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范畴的总体性是渗透着唯物主义的。一般唯物主义没有达到哲学的总体性,实践的人本的唯物主义才是总体性哲学。  相似文献   

8.
自1840年鸦片战争始,中国开始了艰难、曲折、漫长的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填补了20世纪初中国人在世界观和方法论领域的精神空白,成为中国共产党调动千千万万民众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哲学武器.伴随改革开放,实践唯物主义在中国兴起,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调动最广大人口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哲学标志.马克思关于实践是"出发点"、毛泽东关于实践是"第一和根本的观点".贯穿并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历史走向.实践唯物主义方兴未艾、前途广阔.  相似文献   

9.
余栋华 《唯实》2001,(9):14-19
本体论的本来意义是关于存在的学说,有关本体论的讨论必须立足于这个基点.主题的永恒性和表现的时代性是本体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趋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有自己的本体论,所没有的只是古代与近代的旧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实践关系中的物质本体论或者说是实践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这种本体论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又反映了哲学的时代精神,与实践本体论毫无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论实践关系中的物质本体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余栋华 《唯实》2001,4(8):14-19
本体论的本来意义是关于存在的学说,有关本体论的讨论必须立足于这个基点.主题的永恒性和表现的时代性是本体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趋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有自己的本体论,所没有的只是古代与近代的旧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实践关系中的物质本体论或者说是实践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这种本体论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又反映了哲学的时代精神,与实践本体论毫无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1.
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阐释.本文概述了二者的核心观点及其相互间的批评与反批评.认为二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流派,都有存在的理由;但相比较而言,辩证唯物主义带有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色彩,实践唯物主义则具有中国本土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流派的出现,不是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混乱,而是标志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从"社会主义"角度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有助于解决马克思主叉哲学研究中一些久拖不决的争论问题,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性质问题.从唯物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看,"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只不过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称呼,其实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作为哲学形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一书的作者在自序中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或说唯物主义辩证法就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在目的、性质、功能、方法、内容、作用等各方面均与传统形而上学全面对立的哲学形态,一种更为高级的、全新的哲学形态。它的根本特征就是理论与实际、哲学与现实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础上的统一。”从这一观点出发,作者一改学术界局限于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化的传统思路,从哲学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  相似文献   

14.
吴仁平 《求实》2007,4(10):25-28
在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什么的问题上,马克思认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直观性",因而把旧唯物主义界定为直观的唯物主义。为了克服旧唯物主义直观性的缺点,马克思建立的是一种"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即实践的唯物主义。恩格斯则认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近代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形而上学性",据此,把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进一步则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推广和运用的结果。恩格斯的这种理解鲜明地体现在我国哲学界长期独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致使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主要缺点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就被遮蔽了。  相似文献   

15.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称谓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其中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这三个称谓影响最为深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称谓问题的不同论点加以梳理,有助于学界深化对此问题的理解.笔者认同,历史唯物主义是比较符合马克思主义本质要求的本真称谓.  相似文献   

16.
葛兰西反思并批判在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居于"正统"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的两种趋向,一种是"正统"唯物主义趋向,另一种是或明或暗地与若干唯心主义思潮相融汇的趋向,认为这两种趋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双重修正和歪曲.葛兰西倡导"实践哲学",力图通过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和超越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社会历史实践的本体论革命,纠偏"正统"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和歪曲,发掘马克思主义的真义.  相似文献   

17.
余栋华 《唯实》2009,(8):48-5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前的整个哲学史上,唯心主义都在总体上处于优势,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而旧唯物主义即观念的唯物主义则显示出愚蠢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全盘套用了唯心主义的哲学方法,导致自身在观点与方法上的根本对立。从这个意义上说,观念的唯物主义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8.
刘志洪 《唯实》2010,(5):41-45
费尔巴哈哲学和唯物主义的本质不是自然唯物主义,而是感性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哲学的一个主要思想是结合理性、思维和感性、直观;费尔巴哈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是感性唯物主义的理解。对费尔巴哈哲学和唯物主义本质的自然唯物主义理解的主要论证不能成立,费尔巴哈本人就驳斥了对其哲学和唯物主义的自然唯物主义理解。  相似文献   

19.
余栋华 《唯实》2010,(7):28-32
唯物主义方法与唯心主义方法是两种根本的哲学方法,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从属唯物主义方法或唯心主义方法的。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都是唯心主义的,唯物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根本变革的实质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李荣海 《求实》2006,1(4):32-36
在反叛传统哲学教学书基础上所形成的实践唯物主义,对传统哲学的弊端进行了揭露,对20多年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由于其本身含蕴的本体论缺失、基本问题把握混乱、实践概念理解“泛化”,因而还不能构成—个成熟的体系。当前哲学体系的构建和哲学教科书的编写,应以实践唯物主义和传统哲学理解相融合的思路而展开。同时,在对实践唯物主义进行再探讨、再思索的基础上使之臻于完善,形成名副其实的新体系、新教材。两种思路应该并行不悖,在竞争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